孫湘明 杜 洋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簡稱MFA( Master of Fine Arts),最早在歐美國家設立,其中以美國發展最為完善,美國專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Pink)曾在《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出了“藝術碩士是新MBA”的觀點。我國的藝術碩士學位教育起步較晚,始于2005年,由最初的32所試點院校只面向在職人員招生,發展到2010年已達102所,并正式納入到了全日制碩士招生序列。至此,藝術碩士才享有與學術型碩士MA(Master of Arts)同等的待遇和地位,標志著我國藝術碩士教育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迄今為止,MFA在我國仍是一個新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值得思考和商榷的問題。
由于文化、歷史以及社會發展程度的差異,東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社會需求不盡相同,也導致了專業學位設置上的差異。鑒于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藝術人才的需求,我國的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涉及到美術、藝術設計、音樂、舞蹈、電影、戲劇、戲曲、廣播電視和新媒體制作等學科領域。對于MFA學位設置的依據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體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教育價值取向與追求,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認識、理想的觀念體系[1]”。教育理念是特定的社會文化意識的反映,一經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慣性,將持久地影響教育的觀念與行為。
儒家教育理念在我國延續了二千余年,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孔子認為,知識教育不過是道德教育的一種必要手段,德育始終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后儒繼承了孔子的這一思想,逐漸形成了以德育為首、重文輕術的教育理念,導致我國職業技術教育一直不受重視,或許這也是我們今天過分強調“學術性”的根源之一。我國現代教育也趨向于維護學位的學術性,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以學術性標準來衡量專業學位的設置,嚴重制約著專業學位的發展。藝術學位教育長期以來形成了以“學術型”為主導的局面,其培養目標與文學學位沒有區別,都是以理論教育為主。
東西方教育理念的差異,在對學位的定義上便能體現出來。我國對于學位的解釋傾向于“授予個人的一種學術稱號或學術性榮譽稱號[2]”,而西方普遍將學位定義為“學生獲得的一種資格”。由此可見,我國的教育理念強調“學術性”, 而西方教育理念強調的則是獲得專業技術或從事職業實踐的資格,突出了實踐性。在“實踐性”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西方國家專業學位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專業型人才教育的培養規模不斷擴大,其中以美國最為突出。據不完全統計,美國碩士學位的種類超過660種,其中專業型學位占到了85%,學術型學位僅占15%。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長期以來的“學術性”教育觀念不斷受到沖擊,教育理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就是這種理念轉變的結果。
社會需求是專業學位設置的重要依據,也是學位教育得以實現的先決條件。專業學位的設置反映了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實踐類人才的迫切需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美國專業學位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學位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早在19世紀60年代,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資本主義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促使美國學位教育轉向為經濟發展服務。教育與經濟、管理、文化等領域的聯系越發緊密,專業學位隨著社會的需求應運而生,藝術碩士專業學位就是其中一例。
與國際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相比,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據1999年統計,我國一共培養出了53萬研究生,其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僅占9.1%;而美國的專業學位自開始設立到90年代,其獲得學位的人數已經占到整個碩士學位獲得者的55%以上。我國在專業學位建設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學位設置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碩士畢業生90%的去向是高等學校及科研單位,僅有10%的人才服務于市場。就近年發展甚好的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其相關從業人員整體過剩,而專業人才卻十分緊缺。我國傳統的八大美院,以及許多綜合性院校都是以培養藝術類學術型碩士為主。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發展,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與專業人才之間的供需矛盾。
終極學位(Terminal Degree)是指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最高學位。在美國,擁有終極學位是大學任教的基本資格,如伊利諾伊理工大學98%的教授都擁有其學科終極學位。在藝術學位中,博士學位是學術型的最高學位,而MFA則是專業型的最高學位。然而,不同國家對此的認識也不盡相同,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都設有MFA學位,但是對于MFA能否作為藝術實踐領域的終極學位,仍存在著分歧:
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認為MFA應該是藝術實踐領域的終極學位。美國藝術院校協會與美國專業藝術和設計學院聯合會共同規定:“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是對高水平專業藝術能力的證明,獲得者被認為到達了正規藝術教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在藝術教育領域,MFA是一個最終學位[3]”。因此,美國對藝術碩士有著嚴格的要求: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素養和專業知識,以及熟練的藝術創作與實踐能力。美國藝術碩士的學制一般為3年,學分要求為60個,幾乎是普通學術型學分的一倍。除音樂學位另設外,美國的其他藝術門類如舞蹈、戲劇、電影等,都以MFA為終極學位。
近五年來,美國對于是否開設藝術實踐類的專業博士也有爭議,爭論的焦點在于:開設實踐類藝術博士課程教什么?有沒有人來讀?畢業后干什么?最終美國還是認定目前沒有設置博士學位的必要。
以英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認為,藝術實踐領域的終極學位也應該是博士學位。1992年,英國設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專業博士學位,發展到1999年已經增加到128個,涉及教育、人文、音樂藝術、美術等25個學科領域。英國研究生教育委員會于2002年給出界定:“專業博士學位是一種高級學習和研究計劃,它符合大學授予的博士學位標準,同時,它被設計成符合大學外專業團體的特殊需要并發展在專業背景中工作的個人能力[4]”,同樣要求專業博士候選人要完成具有重大原創性貢獻的研究,但是,這類研究不能像傳統博士學位那樣以知識為基礎,而應該在專業實踐性質的基礎上完成。近年來,包括加拿大在內的一些國家已開始嘗試設置藝術專業博士學位。
總而言之,藝術實踐類終極學位的設置,離不開國家的教育發展理念和市場需求的前提條件。MFA能否作為我國藝術實踐學科的終極學位,不能脫離我國的藝術教育實態,既不能全盤否定國際通用的三級學位制(BA—MA/MFA—PHD),也不能片面的強調某一學位的重要性。
MFA作為新生事物,目前在我國的并不被多數人所了解與接受,具體表現在對MFA學位的認同,以及對MFA學位獲得者職業技能的認同上。
西方國家對MFA的社會認可度很高,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互為補充、齊頭并進。雖然,我國1996年就頒布了《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并明確界定:“各級專業學位與對應的我國現行各級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學術型碩士與專業碩士同處于碩士層次,只是培養的規格各有側重”。 但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卻并不樂觀。我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在藝術學位中所占的比例僅在15%左右,無論是生源、資源、教學與管理都無法與全日制的學術型學位相比。人們普遍認為學術型(MA)的含金量高于MFA。許多考生也是因為怕達不到學術型的錄取線,才報MFA或者是被調劑到MFA的。對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的錯誤認識,嚴重的影響到了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質量的提高。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專業學位教育與學術學位教育同等重要,同樣肩負著培養高層次藝術人才的重要任務。我國MFA專業學位的設置,不僅是現行學位制度的一種補充,而且與學術型學位一起,共同構成了較為科學、完善的藝術學位體系。
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多數行業的從業標準都與專業學位教育緊密相連,專業學位成為從事某些行業的必備條件。我國《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中第十條也明確指出,“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但是從我國現有職業資格認證制度來看,并沒有有效的將職業認證與專業學位教育結合起來。
要推動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健康發展,就必須考慮從制度上,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有機結合起來,這將是推動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此外,校企聯合的雙軌培養機制,也是有效解決當前專業人才緊缺的重要途徑,既有助于解決企業對高層次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的亟需,也有助于提高藝術碩士學位獲得者的實踐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時間還不長,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根據我國專業學位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到2015年,碩士專業學位的招生規模,將占到藝術學位總規模的50%以上,這是我國為加快專業學位建設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也是我國教育理念開始由“學術型”逐步向“專業型”轉變的證明。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體系。
[1]韓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學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P50—56
[2]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
http://www.chinadegrees.cn/webrms/wwwroot/zgxwyyjsjyxxw/xwyyjsjyxx/xwbl/cdsy/260647.shtml
[3]College Art Association Board of Directors,M.F.A.Standards.
http://www.collegeart.org/guidelines/mfa.html
[4]孫逢春.最新高校研究生教學改革創新與專業課程設置及成功經驗集萃實務全書[M].中國知識出版社,2009.P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