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鵬浩 (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陜西西安 710000)
在我闡述音樂教育的觀點之前,首先希望大家明白什么是音樂。音樂對于人們的影響。明白了這些,你便可知道學習音樂,以及音樂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選拔人才,要求學子們熟讀四書五經。時光再往前追溯。在中國歷史上被熟知的四書五經其實被遺失了一部。為《樂》。
自古以來,音樂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先秦典籍《禮記》里有一段對于音樂的文字,記載著古人對音樂的見解。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而樂之,及于戚羽旌。謂之樂。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也曾在公元前四世紀,對音樂下過這樣的定義。他說,音樂來源于人的心靈的智慧和善良,所以音樂能夠深入人心,美化人的心靈。
美國的“現代音樂研究開發計劃(CMP)”中,關于音樂的定義是:“音樂是按時間組織起來的音響和沉默。”①這個對于音樂的定義和英國音樂學者J.布拉金克不謀而合②。可以想像一下,對于專業學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者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定義,取得了一方面的認同是多么值得慶幸的事情。更何況是無意中的不謀而合。當然這也存在著與之相反的反對的聲音。美國學者J.墨塞爾(J.Mursell)在他的《音樂教育中的人的價值》一書中,對于音樂的定義是這樣的。音樂是作用于人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生活而存在的輝煌的事情。③
19世紀末,奧地利音樂學家漢斯利克(Hanslick)說:“音樂是聲音的運動形式。”這個觀點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中一直被廣泛的學者所認可。
關于音樂的定義,似乎無法去歸攏。在當今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無法對音樂這一事情讓人們在觀念上達成一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音樂也在變化發展著。根植于不同社會文化傳統而發展起來的音樂,呈現其多種多樣的形式。那么多的專家學者在花費自己畢生的精力去學習音樂,研究音樂。他們所得出的經驗,他們對音樂的認識和理念,無疑是值得我們去尊重的。以上對于音樂的定義,是我在眾多書籍里面精調細選的。
在我閱覽書籍的時候,我總是在想。觀念中的定義和理解,是那么無窮無盡的。然而音樂這一事情,我想也許可以拋開這么多繁復的學術觀點,從另一個方面去解釋它。或者稱為解釋都過于牽強。感性上的很多東西,是讓我們去會意和感悟的。那些對于音樂的定義,至今人們依舊對它爭論不休。但事實上,音樂在人們心中所起到的作用,在很多程度上又是那么的相似。
在我沉迷于中國古典時期文學的時候,曾經看到過林語堂先生的這樣一段文字。文字是描寫孔子的。在孔老圣人五十歲的時候,他被任命為魯國的中都宰。升遷為魯司寇,后來攝行相事。在這里他有機會將他的社會和政治的學說付諸實施,但因把握實權的魯國貴族們對他失望而被罷免。后來他辭職。離開他的祖國到處周游,共歷十四年之久。其間,他想再度從政,但失敗了。在這個時期,他常陷入困難中,被人嘲笑拒絕,數次被逮捕及攔劫,但他卻始終溫良恭儉謙讓。④他每天都唱歌,他曾經聽到喜歡的音樂而形容自己“三月不知肉味。”我認為這是這位偉大的儒學家性格最感人的一面。雖然沒有文字記載表明。但我堅信,是音樂和做人的態度,伴隨著他度過那樣困難的時期。給了他偉大而堅韌的信念。
音樂可以帶給人心靈溫暖而感人的力量。
尼采曾經說,沒有音樂的生命,是沒有價值的。
事實上,音樂不僅僅存在于這些偉大的生命當中。音樂也同樣無時無刻的充述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在不同的環境里,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像陜北濃郁而憂傷的信天游。碼頭上的船工號子。甚至于一聲吶喊,一些喃喃的呻吟,都可以是音樂形式的一種轉變。
在繁復的社會狀態中,我們要重申音樂的作用。因為那是來自我們心靈的感受。它帶給我們生活無盡的色彩。它造就人們完整的人格和信仰。
我始終認為,感性上的很多東西,是永久的充儲在人一生當中的。它的力量,高于物質的驅使。是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會和感悟的。音樂就是其中之一。
蘇霍姆林斯曾經說過:“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這句話說出了音樂教育潛在的意義。
我們所學的專業,是音樂教育。臨近畢業,周圍的同學準備論文,選擇工作,不約而同的把眼光放在了鋼琴或者聲樂上。那些招聘啟示上關于音樂教育的信息屈指可數。這些問題,是值得我們痛思的。
音樂教育是什么?為什么現如今的音樂教育如此的不被重視?
在流行音樂,超女,追星鋪天蓋地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教育。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如今的音樂教育所處的環境。
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多少年。現在的學生其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九年義務教育和中等教育時期,音樂教育無疑是失敗的。盡管一再的被重申著。前些年的素質教育,近幾年的美學教育。在應試的現實環境下無一不是空談。很多的學校里音樂課也被取而代之。成為主課老師的自習。除了一些考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外,剩下的家長們才不會在乎音樂教育是什么。他們像期盼股指一樣的盼著孩子的考試成績節節高升。他們的眼睛里再也容不下別的什么東西。
我見過很多的人,他們自稱熱愛音樂,沒有音樂生命就沒有意義。每天嘴里唱著沒有旋律感的歌詞,背著一把吉他。把頭發染成黃色或者紅色。宣揚個性,漠視情感。
我想說這是如今的媒體和流行音樂共同造就的產物。
寫這一段的時候,我是相當困惑的。根據個體的差異來說,對于人的生活方式是沒有正確的或者錯誤的之分的。每個人的生長經歷中也避免不了一段叛逆的時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了如今的媒體宣傳和流行音樂的影響。無疑把青少年的一種狹隘的思想放大了。同時阻礙了他們接觸和認知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很多新的事物。這樣的影響是負面的。音樂教育在這種影響下變得停滯了。
在我看來音樂教育是沒有時間以及年齡上的限制的。并且我潛意識里有一個概念“終身音樂教育”。我不知道這個觀點是否曾經被哪位專家學者所提倡和重視過。
遺憾的是,每次想到這里,想到現在的社會環境和就業壓力這樣的想法就在我的腦海里猶豫不決。
一個大學生,從學校畢業以后有哪些就業壓力呢?
現在的大學生今夕非比。但在老一輩的概念里大學生這個稱謂仍然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所以家里所有的希望給予一身。所以畢業后的學生,要艱難的把這樣的希望背負起來,去找工作。哪怕是杯水車薪。然后供養父母,供養房子,供養車子。一但面臨失業,那么多的信貸,那么多的按接。實在是不可想像的一件事情。更何況失業是又那么輕而易舉的一件事情。
面對這些壓力,如何讓他們接受音樂再教育。
但是,面對這些壓力,他們其實更應該接受音樂的教育。
生活有些機械化,有些蒼白。我們更應該給它填充上色彩。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學會用音樂來調節自己的心情,給自己的心靈帶來一絲溫暖一絲安慰。
面對這些環境的影響,我們如何去展開音樂教育呢?我有以下幾點淺見。
音樂教育是一種精神食糧。也許70年代以后的很多人們在這一點上可以達成共識。畢竟我們沒有生長在連解決溫飽都是一種奢望的年代里。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完整的人格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比那些零零總總的分數線要來的誘人。熱愛音樂才會熱愛生活。
我們首先要在觀念上讓人們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才便于我們更好的展開音樂教育工作。
作為一個音樂教育者,首先是一個媒介。把各種各樣美妙的音樂帶到人們的生活中去。
那些專注于流行音樂的人們。他們看到的其實只是一顆水滴。于是他們便認為水滴是壯麗的,是美好的。是這個世界上最晶瑩最能打動人心的東西。我們作為媒介。要讓他們看到大海。看到大海以后,人們再去選擇水滴這是個人喜好不同,但是沒有看到過大海而執著于水滴的人,是悲哀的。
我們不能勢以待必的去成就這樣的悲哀。
這似乎更像是一個案例。很多人對于古典音樂的理解很狹隘,認為那是古老的。不值得一提的。這個時候給他放一段或美妙或熟悉的旋律讓他從音樂中去感受。其實生活中很多耳熟能詳的旋律都是來源于古典音樂所改編的。音樂教育,加上教育這樣的字仿佛是很生硬很規矩的一種東西。其實不然,音樂更多的是需要自身去感受的。去在那眾多的旋律里去尋找屬于自己的共鳴。
很多同學也許認為,我以后從事的職業不屬于音樂教育了。那我就不能進行音樂教育這樣的事情了。其實這樣的觀念是片面的。我們在學校學到了一些這樣的專業知識。就應該盡其所能的幫助別人去感悟音樂,去了解音樂。我曾經認識一些喜歡音樂的朋友,她們很喜歡鋼琴。在周末的時候我會去給她們一些鋼琴上的指導。并且介紹給她們一些鋼琴方面的古典音樂讓她們欣賞。有一天我的一個朋友說,現在每天面對的都是家庭和工作上的煩心事。每個星期和我聊音樂,或者自己練習幾個小曲子。那一刻會感覺生活無限的美好。
音樂教育,自己做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卻會帶給別人一個全新的生活空間。讓人們感受的快樂和美好。我想,這也許足夠。
注解:
①“現代音樂研究開發計劃(CMP)”《音樂是什么?》教師用卡片,1972年
②[英]J.布拉金克著,《人的音樂性》,日本巖波書店出版,1978年
③[美]J.墨塞爾著,《音樂教育中的人的價值》,西維爾伯特出版社,1934年
④林語堂著,《從異教徒到基督教》,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
[1]吳躍躍主編.《新版音樂教學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2月
[2]沈玉順主編.《現代教育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3][日]高秋保治著.《音樂學科教學法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5月
[4]普凱元編著.《人是怎么樣接受音樂的》,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5月
[5]《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