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河北藝術職業學院美術系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我國80年代初引進“構成”教學體系后,圖案教育漸成頹勢,中間雖有老教育家和少數年輕學者的呼吁,但未形成大氣候,高職院校對“構成”的依賴與重視和對“圖案”的孤立與冷落形成鮮明對比。圖案教學越來越走向程式化,重新認識圖案理論,在教學中加強中國傳統圖案教學,扭轉當下圖案所面臨的冷漠,使之為培養“技能型人才”服務,從而滿足實踐和發展的需要是非常有必要的。
高等職業教育目前正處于較快發展時期,對于設計藝術來說,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就是第一,多年來美術考生持續走高,各高校招生數量也居高不下,作為高職院校優勢顯然不及本科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即可發現,許多學生多數造型能力和審美水平低下,設計思維單一。第二,為了配合教育部十六號文件"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目標定位,高職院校學制一般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偏重專業技能課,造成專業基礎課課時嚴重縮水,對于專業基礎課的輕視,直接導致了學生設計能力低下,不能適應崗位需求。重視圖案教學和加強傳統圖案教學不失為一個解決以上現狀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中國傳統圖案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關系日漸緊密,設計師充分利用傳統圖案的裝飾化、大眾化、商業化、日常化的特點作為設計資源,借助人們對它文化精神的認同與好感來實現商業上的營銷目的。設計作品已經不止限于對中國傳統圖案純粹的模仿、簡單的挪用,增強設計作品的歷史感和保持獨特的民族個性,從內在本質上成為現代生活中有機的一部分是市場對設計提出的最新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水平較弱,尤其傳統文化知識更是極其匱乏的,學生往往在做設計時無從下手,因為腦子里太空,沒有東西。我國傳統圖案非常豐富,顯示了勞動人民驚人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它體裁廣泛,構圖巧妙,形象生動,賦色絢麗,刻畫精益,如遠古的彩陶圖案風格樸實、造型豐富;商代青銅器上的圖案生動凝練、渾厚莊重;漢朝瓦當造型簡潔生動、富有極強的裝飾情趣;唐宋時期服飾上的圖案造型新穎、色彩華麗;明清時期瓷器上的圖案,白地藍花,清秀雅致,風格多樣等等,顯示出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耀眼生輝,它可以滋養學生的性靈,從而保持設計作品的個性,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品位,也因此可以成為學生設計中無窮無盡的素材資源和靈感來源。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李錦路教授在《藝術設計教育發展趨勢探討》中說到:根據我國國情,我們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必須繼承和發揚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傳統藝術的文化內涵,我們的藝術設計教學要將現代化設計與傳統文化的精華整合起來,要在我國傳統文化、審美習慣、科學技術上探討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中國傳統圖案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設計藝術教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加強中國傳統圖案教學,可以使學生在設計學習中少走彎路,畢業后迅速適應工作崗位。
20世紀初日本效法西方現代設計,接受Design的觀念,用漢字“圖”、“案”合成“圖案”一詞與Design對譯,20世紀20年代又由日本傳入中國。在第一代圖案家陳之佛、龐薰琹、雷圭元等的艱苦努力下,至1947年出版了《新圖案學》,被教育部指定為唯一的大學教材,書中以人性化的角度闡述了圖案與自然、圖案與人生、圖案與藝術的關系,“從科學、社會學的多角度、高層次上,為中國工藝美術事業構建一個科學的設計模式體系”①,也就是說從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我國研究圖案的先驅者們就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圖案學理論體系和實踐措施,逐漸使現代設計教育替代了傳統的工匠培育系統,中國的設計藝術從傳統的手工藝向工業化現代設計轉化。由于我國工業的落后以致認識不到圖案對于造物的重要性,圖案一度努力效仿美術強調設計與藝術的聯系和貫通證明白身存在的合理,圖案學獨立性的削弱阻礙了其發展的腳步;由于對新興的大工業和科學發展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缺乏預見性,以致未能從歷史變遷中把握藝術設計的未來發展,最終使“圖案”邊緣化。20世紀50年代在學科上工藝美術代替了圖案,90年代工藝美術又被設計藝術所替代,“20世紀的中國,造物藝術走了圖案、工藝美術、設計藝術三個階段,從歷史的經驗看,三個階段的過程,圖案都應該被視為藝術的靈魂”②。不論是20世紀初期作為設計的代名詞,還是現在作為藝術設計學科中一個重要的基礎研究領域,"圖案"及相關的圖案學理論在中國現代設計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每個人都是踏著歷史的腳步前進的,任何一個設計師都不能忽略圖案在設計史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天,圖案課程仍然是每個設計師的必修課程。
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在做設計時用一些現有的素材,東挪西湊來完成作業,因為他腦子里沒有素材又懶得去搜集,圖案課程中的中外設計紋樣在學生那里就像過眼繁花,留不下什么印象。如果教學中為學生梳理出傳統圖案美的脈絡,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圖案美的認知,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國圖案的美通過老一輩圖案家的挖掘,形成豐富多彩的圖案大成,首先它具有矛盾統一的形式美,矛盾和統一是同一事物兩個方面的對立的統一。有矛盾,圖案才能豐富、多樣,有統一,圖案才能集中成一個畫面。雖然形式美對于它賴以存在的實體來說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嚴格說來,形式美脫離不開一定的內容,圖案內容中的各個矛盾方面要組成有主調,有規律的整體,整體中再求變化;其次中國古代圖案歷史悠久,風格古樸典雅,秀麗脫俗,在具備形式美的同時,更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意境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將在勞動中所體會到的運動感、節奏感、變化、韻律等美的形象升華、凝聚成抽象的意境,這些精美的圖案紋飾,無論是夸張變形,還是豐富華麗,無論是反映社會生活,還是設想虛構,均可將物象本身的美和人們進行藝術加工時的情感的美融為一爐,從而演變成象征特定時代精神的典型紋樣。盡管這些圖案中有的程度不同的鐫刻著時代和階級的烙印,然而其間仍然閃爍著民族精神的光輝和顯示著我國勞動人民驚人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比如“喜相逢”的圖案,兩條魚對游,兩只鳥對飛,兩枝花對稱等正是代表了人們從現實生活中追求美的意境,而且代代相傳,變化無窮。圖案的美是隨著一個民族歷史的發展而慢慢展現的,秦代的圖案氣勢宏偉,漢代的圖案造型概括,唐代圖案紋飾華麗,宋代圖案格調典雅,明代圖案線條簡潔,清代圖案技藝精湛。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手段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圖案的美,提高其學習的興趣是前提,在授課過程中還要向學生滲透學習中國圖案的民族傳統以我為主,不忘變化的原則,只有這樣使學生在積累素材的同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特的個性。
著名華人廣告設計師莫康孫將“舊元素的新組合”作為當家理論,該理論無論用于教學還是用于實踐都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在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大背景下,設計專業學生專門學習中國傳統圖案之“舊”是有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教師在教學課程中給學生梳理中國傳統圖案的歷史脈絡,使學生認識到圖案之美是重中之重。
注釋:
①探索之路.歷程之碑——論雷圭元的工藝美術思想.賈京生.裝飾.1993年第3期.
②張道一.《設計在謀之不要虧待圖案》.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版.第65頁.
[1]張道一.《設計在謀之不要虧待圖案》.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2]雷圭元.《中國圖案美》,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