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洪
論量刑事實的界分
■楊春洪
量刑事實是合理、準確量刑的基礎,傳統的證明理論主要圍繞定罪活動進行,對于量刑事實的研究較少,因此在量刑程序改革背景下來討論關于量刑事實的討論顯得意義重大,量刑事實可分為法定量刑事實和酌定的量刑事實,純正的量刑事實和不純正的量刑事實等。
201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人民法院量刑指導意見(試行)》,隨后會同其他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量刑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同年10月1日起開始在全國3000多個基層和中級人民法院全面試行,期望統一量刑的方法和步驟,構建相對獨立的量刑程序,實現量刑規范化,促進量刑的公開和公正。量刑裁決須建立在查清量刑事實的基礎上,傳統的證明理論主要圍繞定罪活動進行,在量刑程序改革這一背景下來討論關于量刑事實的界分顯得意義重大。
量刑事實是量刑所依據的事實,即用來說明被告人是否需要判處刑罰及應當判處怎樣的刑罰的事實,包括反映被告人行為社會危害性及人身危險性的從重、減輕、從輕及免予刑事處罰的事實。依據不同的標準,對量刑事實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通常可分為法定的量刑事實和酌定的量刑事實;純正的量刑事實和不純正的量刑事實;利于被告人的量刑事實和不利于被告人的量刑事實等等,這三組之間也不是決然分離的,存在著交叉重合的關系,比如,法定的量刑事實可能也是不純正的量刑事實或者不利于被告人的量刑事實。由于第三組概念較為淺顯明了,下文著重對前兩組概念予以簡單分析。
在我國,量刑事實常以量刑情節來表述,根據我國是否有刑法明文規定,可以分為法定量刑情節和酌定量刑情節。法定情節是刑法明文規定在量刑時應當予以考慮的情節,我國刑法規定的法定量刑情節有11類26個,酌定情節是刑法沒有明文規定,根據立法精神與刑事政策,由人民法院從審判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在量刑時酌情考慮的情節。根據我國立法精神與刑事政策,一般來講,刑事審判中應考慮的酌定情節有8種,1.犯罪的手段;2.犯罪的時空及環境條件;3.犯罪的對象;4.犯罪造成的危害結果;5.犯罪的動機;6.犯罪后的態度;7.被告人的一貫表現;8.有無前科。①
如果對它們進一步區分,可分為純正的量刑事實和不純正的量刑事實。
純正的量刑事實是指只與案件中的量刑有關,而與其定罪無關的情節。主要包括:自首、立功、如實供述、當庭自愿認罪、退贓退賠、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累犯、前科劣跡,等等。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認識能力、是否初犯、悔罪表現、個人成長經歷和一貫表現等,也都屬于純正的量刑事實。當然,這類情節材料中既有法定量刑事實,亦有酌定量刑事實;既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事實,也有不利于被告人的量刑事實。不純正的量刑事實即那些與定罪事實相互重合的的量刑情節,“它們既是定罪事實及證據又是量刑事實及證據,對定罪量刑都會產生影響,……這些事實及相關證據,定罪不能沒有它們,量刑也不能缺少它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類證據‘一身二任’,不可能從定罪與量刑中加以分割。”②其主要有犯罪預備、犯罪中止、主犯、從犯、脅從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告人的年齡、犯罪未遂、從犯、黑社會性質組織與惡勢力犯罪的、犯罪對象為未成年人、老人等弱勢人員的、在重大災害期間犯罪的,等等。
將量刑事實劃分為純正的量刑事實和不純正的量刑事實的意義在于:首先,通過對事物的分類研究,能夠更好地認識事物的本質,純正的量刑證據正是映射獨立量刑程序下的證據規則與傳統證據規則呈現差異的一個絕好視角,進一步認識到其與定罪證據(不純正的量刑證據)在證明理念、證據準入資格、證明責任、證明標準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要求。比如,要對一個人定罪時,無罪推定的運用是不言而喻的,公訴方要推翻這一推定,需向法庭提供證據并將證明被告人有罪的程度達到裁判者的內心確信,否則,只要裁判者心存合理懷疑,就可以推翻控訴方的追訴活動。在一些選擇定罪量刑一體化的程序模式下,便是要求對犯罪事實和量刑事實都遵循嚴格證明的理念,強調被告人即便在量刑環節也要受到無罪推定的程序保護。這中對不同事物的相同對待顯然不是一個經濟人的理性選擇,前已述清,量刑情節不僅僅包括與定罪事實混合的事實,還包括區別于定罪證據獨立量刑事實。再者,無罪推定原則是為了防止國家濫用定罪權而設計的,當一個人已經被定罪之后,便意味著無罪推定原則業已存在的前提不復存在。被告人自然就從“無罪的推定”變成“有罪的判定”,——確定被告的量刑種類和量刑幅度。在中國構建相對獨立的量刑程序語境下,定罪與量刑在程序實現了分野,“定罪調查與量刑調查被視為兩種不同的法庭調查程序,定罪程序與量刑程序也變成有著實質差異的辯論程序。”③因此,針對量刑程序中的純正量刑證據應不再適用嚴格證明的理念,而可以選擇自由證明的原則。因此,對于控辯雙方提交的純正量刑證據,法律無需設立嚴格的證據準入資格,而主要圍繞證據的證明力問題確立證據規則,而不純正的量刑證據由于混合于定罪證據之中,它自不待言地會得到嚴格篩選、嚴格證明。
注釋:
①左衛民:《中國量刑程序改革:誤區與正道》載《法學研究》2010年第4期。
②顧永忠:《試論量刑與量刑程序涉及的關系》,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15期。
③陳瑞華:《量刑程序中的理論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楊春洪(1987-),男,四川達州人,四川大學法學院2010級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