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艷
作品名稱的多維法律保護真空對策淺談
■黃梅艷
我國現行法律制度作對品名稱的保護并不明確,實踐中常運用的法律包括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但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種類不包括作品名稱,《商標法》只保護經注冊的作品名稱,而反不正當競爭法僅規制同類商品經營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文章探討了作品名稱的法律保護問題,建議借鑒英美法設立獨立的商品化權。
2001年3月,著名電影《五朵金花》的編劇趙季康和王公浦于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云南省曲靖卷煙廠提起訴訟。原告訴稱,被告云南省曲靖卷煙廠未經其允許,使用并注冊“五朵金花”商標,侵犯了其作為劇本作者的著作權,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賠禮道歉。被告辨稱,“五朵金花”一詞不具有獨創性,并非《著作權法》上的“作品”,其注冊使用“五朵金花”商標的行為并未侵犯被告的著作權。
對于本案的判決,存在各種分歧。云南省高級法院法院判決認為:“五朵金花”一詞作為作品名稱,僅僅是《五朵金花》這部完整的作品所具備的全部要素之一,并非《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作品名稱不能單獨受《著作權法》保護。國家版權局的意見是:由于《著作權法》沒有明確規定保護文學作品的名稱,考慮到糾紛中利用他人作品主要是利用其影響力,以便在市場上展開不正當競爭,所以作品名稱應受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以下就本案中作品名稱的法律保護問題,從著作權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作品標題又稱作品名稱,系標明作品內容的簡短語句,它不僅是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的高度概括,而且是一部作品區別于其他作品的重要標志,一個成功的標題更是一部作品整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關于作品標題是否受法律保護?如受保護,應受何法律保護,如何保護等問題,目前我國法律的規定并不明確。當前,出現了一些涉及作品標題的糾紛和訴訟案件,有擅自將他人作品標題作為商標注冊、使用,如“O歲方案”,有擅自將他人作品標題與內容一起使用的,如《現代漢語詞典》,等等。在此,筆者將參照國外法律的有關規定,結合我國法律現狀和部分典型案例,針對作品標題的法律保護問題作理論上的探討。
從我國著作權法的現行立法狀況來看,沒有明文規定對作品名稱的法律保護。這樣,在司法實踐中,涉及作品名稱糾紛時,作品名稱在事實上就淪為無論是否具有原創性,都沒有實證法保護依據。
那么,作品名稱為何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這就需探討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我們所處的社會,價值體系是社會權利義務的雙重本位和社會個人的雙向本位,這樣就要求人們在注重和行使自己權利的同時,還要注意度的限制和約束,顧及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著作權法最基本的立法目的就是平衡創作者的個人利益與社會的公共利益:激勵智力創造者積極進行創造,并使社會從中受益。為激發創造活動,著作權法需保護創造者的著作權,保證其排他地使用作品并從中獲益。而著作權的客體正是作品,作品的實質就是對于思想觀念的不同形式的表達。
實踐中認定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往往是從獨創性加以考量。獨創性即原創性,體現出作者的精神勞動和智力判斷。不具有獨創性的作品不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有觀點認為,作品名稱不能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因為在事實上名稱過于短小,或為概括反映作品內容,或為揭示作品主題,很難構成具有獨創性的作品。我認為,作品名稱是否具有獨創性,不可一概而論。因為我們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作者為尋求畫龍點睛的標題而“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為使作品標題與內容相得益彰,投入的智力勞動自是不言而喻。這樣,事實上的多種可能性就給作品名稱獨創性認定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勢必引起司法資源的不必要浪費、程序效率極端低下。
所以,用著作權法保護作品名稱,存在理論上的正當性,但由于實踐中的效率低下而不可行。
我國實行商標注冊制度,商標專有權的取得以注冊為必要條件。①原則上,如果作者對作品標題沒有進行商標注冊,則不能要求法院適用商標法對其進行保護。不過,任何權利都是在一定邊界內的自由,商標權的使用也會與其他權利發生沖突,主要是與其他在先權的沖突。《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明確規定,侵犯第三人既得權利的商標不得注冊。理論上存在為作品名稱提供商標法保護的可能性。如在美國,即使該作品標題沒有被注冊為商標,只要其獲得了第二意義,也可以獲得商標權的保護。以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訴雄壯電影公司案為例,擁有題為《掘金者》劇本的原告認為,被告以《巴黎的掘金者》為一部電影的名稱侵犯了其權利,要求法院禁止被告使用該標題。法院根據著作權法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認為一部劇作的著作權不能延及對其標題的使用享有專有權。然而,根據普通商標法,法院發出一項禁令,由于該標題獲得了第二含義,公眾已把它當作原告的產權,原告的訴訟請求得到支持,因為被告的行為存在著欺編公眾的可能性。
我國新修訂的《商標法》只對在先權利問題作了原則性規定,沒有明確在先權利的種類、在先權利對抗在后商標權的條件,所以在本案中,即使以作品名稱的在先權主張卷煙廠的商標侵權,也很難使其主張得到支持。主張商標法的保護也成為實踐中的不可行。
無可否認,利用知名的作品名稱獲取商業利益,是一種搭便車行為。這種行為無償地利用了他人作品的廣泛社會影響力,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但反不正當競爭法提供的保護是事后救濟式的消極權利保護,不能以積極保護的方式正面有效地解決商品化權中的權利,且在適用不正當競爭法時,傳統上首先確定有無競爭關系,并且將競爭關系限于狹隘的直接競爭關系的經營者,極大地限制了商品化權的保護范圍,這也構成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在作品名稱保護方面的重大缺陷。以本案為例,昆明中院經重審認為:趙繼康的電影劇本《五朵金花》和曲靖卷煙廠的“五朵金花”牌香煙并非同類商業經營領域,“五朵金花”牌香煙和電影劇本《五朵金花》雖然名稱相同,但同一名稱下的內容卻各不相干,不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調整范疇。所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也不能為作品名稱提供完備的法律保護。
商品化權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一種新型權利,英美國家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判例涉及這一問題。商品化權是指將一切具有公眾吸引力的文字、圖形、肖像或者其組合應用于商品或服務的權利。上述內容往往具有“第二含義”,并享有較高知名度、聯想度、美譽度,可進行商業應用,具體包括:商標、商號、廣告、包裝裝潢、產地標記、作品名稱等。世界各國的一般保護方式是,設立商品化權,并規定其可以構成在先權,一旦他人未經本人許可將這些內容投入商業化使用,即構成侵權。
這項制度,在保護作品名稱方面具有諸多優越性。首先,商品化權的客體并不以原創為要件,只要求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足以吸引公眾,創造商業利益。避免了著作權法上的原創性判斷。其次,現實中可能侵犯商品化權的行為多種多樣,也存在著各種權利沖突的可能性。商品化權從保護作品名稱本身出發,可抵御包括商標權在內的各種商業上侵權行為。最后,商品化權不僅提供事后救濟、解決權利沖突,更重要的是法定權利的確立,增強了公眾認知,通過法律的明確指引、評價,避免糾紛,引導市場行為,克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在這方面的缺陷。
對作品標題的法律保護,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的規定,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要求。作品標題一旦被擅自使用,權利人如考慮以著作權法獲得司法救濟,其前提是該標題必須具有獨創性;權利人如考慮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獲得司法救濟,其前提是作品本身具有“知名度”,系“知名作品”;權利人如考慮以商標法獲得司法救濟,其前提是該標題已申請注冊為注冊商標。但相比較而言,筆者認為,著作權法對作品標題的保護更為直接。
我們的社會是信息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藝術作品等的需求量將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也必須予以同樣法律上的保護。必須相信,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是和問題同時產生的。
注釋:
①參見彭學龍著《商標法的符號學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頁。
②具體還可參見孔祥俊著《反不正當競爭法新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
廈門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