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鶴壁市工貿學校 河南鶴壁 458000)
什么是情趣?簡單的說就是興趣和愛好。音樂的審美情趣就是喜歡和愛好什么音樂的問題。高尚的審美情趣表現為健康、純正、明朗、自然,它體現出文明社會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養。而音樂審美中的低級趣味則把精神性的審美活動降低為官能情欲的滿足,把獲得生理快感作為唯一的終極目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音樂審美情趣的高尚健康或庸俗低級,不僅僅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它還直接影響著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音樂教師應該把音樂作品中的優秀之作介紹給學生,這些作品形式上精雕細刻,內涵上豐富深刻,因而在審美上也要求有更高的文化與音樂修養。情趣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重要形式,在音樂教學中,師生們常被抽象的音樂知識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教學在一種刻板機械的訓練中反復,久而久之,學生常常因此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音樂的心理。音樂教學的情趣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就是要變單調為豐富多彩,變刻板為生動活潑,變機械為愉悅靈活,在教學中體現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則。音樂教學方法的情趣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她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為他要唱,使唱得多變為唱得好,變苦學為樂學,真正體現音樂就是快樂的至理。在音樂教學中,應努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情感傾向,使他們自覺、主動地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和音樂學習。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所以“情”字把音樂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情操的培養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音樂教師要當好情感的“二傳手”,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手段等,準確的捕捉音樂形象。課堂要生動,有時可巧妙設置問題,有時要抓住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美的情感。只有教師把音樂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和情感揭示出來,音樂對學生才有意義。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先感動起來,教師進入“角色”情不自禁,學生隨師入境也情不自禁。當教師對一個音樂作品以豐富的語言、真實的情感進行描述、啟迪,并富于激情的演唱、指揮或演奏時,作品之情就會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學生的心靈深處,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只有當教師把真實情感和飽滿的精神傾注到音樂的意境中,才能激起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會到音樂中,進入音樂的最佳狀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做到以情為本,讓情感培育貫穿始終。
例如在教唱河北民歌《小白菜》時,為激發學生情感,教師要首先介紹一下歌曲創作背景,并對歌曲的特點進行分析,以助學生理解。此曲是一首廣泛流傳于我國北方,在河北省幾乎家喻戶曉的傳統民歌,講述的是一個從小失去親娘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她當了人家的童養媳,受到虐待的悲慘故事,從一個側面控訴了舊社會不合理的家庭關系。歌曲的旋律委婉、低沉、悲戚的情調,渲染了音樂哭訴性的特點。經教師啟發后,學生領悟出歌曲的情緒與風格,把握了歌曲所蘊含的情感,便能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地演唱了。可見,教學中,情感的激發與把握至關重要的,又如在欣賞著名的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時,伴隨著典雅古樸的旋律,教師可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述,啟發引導學生,激發她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從而把學生的情感帶到如詩如畫的意境中。靜心聆聽,眼前宛如出現一幅山水畫,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的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優美的音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和家鄉的熱愛,給人以至高的藝術享受。
音樂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意識形態,音樂作品的情感無疑會打上思想的烙印,從而具有一定的品質傾向。音樂是情感藝術,表情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功能,是音樂的靈魂。離開了情感的體驗、抒發、感知與表現也就不是音樂了。音樂教學應從表情開始,并要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只要有歌聲,有樂聲,有音樂,就一定要有情感的反應。在音樂藝術實踐活動中,通過音響感知,情感體驗,表情要素的體驗與實踐,音樂藝術形象的加工與創造,在充分參與的聲樂、器樂、表演、舞蹈、創作中使學生獲得感知與創造音樂美和表現與鑒賞音樂美的能力,在音樂情感的體驗與抒發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抒情優美、歡快活潑、雄壯有力、朝氣蓬勃的音樂對學生有積極的作用。反之,纏綿、哀痛、萎靡的音樂對學生的情感培養會起消極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樂中寓教,要善于因勢利導,或點撥深化,或引申升華,將音樂作品所蘊含的教育內涵適時給與展現,也就是說,寓思想教育、情操的培養于音樂教育中。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情感與教育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陶冶情操,在陶冶中形成高尚的品德和堅強的意志。當然,要學生“動之以情”就得引導學生進入作品所表達的意境中,形成情感氛圍,讓學生“觸景生情”,真正體會到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有不少音樂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它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起到積極的作用。深刻挖掘教材中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讓學生在學習和欣賞中,情操、思想、性格乃至意志受到熏陶、感染,從而達到樂中寓教的德育境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唱《長江之歌》時,教師讓學生欣賞《話說長江》的音樂畫面,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置身于祖國秀美壯闊的山河之中。此時,教師再用優美的伴奏、抒情的范唱向學生介紹作品,那么學生對《長江之歌》的美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同時,在學唱和欣賞過程中,更加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教育要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進入審美的圣境。音樂教學,應建立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這是最能體現其審美教育本質的一個特征,情感是人的整個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應當作為目標。日積月累,便會感情豐富,情思細膩,使人格完善起來。情感體驗,是音樂教學至高之美的境界,音樂教師應努力去追求和創造,使音樂教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種美育教育。
音樂教學藝術的美學價值首先是對教育科學規律的駕馭。孟子說:“教亦多術矣。”術,就是研究方法。正如足智多謀的企業家對經濟規律了然于胸并能駕馭自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時感到無比欣慰一樣,由于音樂教學內容本身就是藝術作品,熟練的駕馭音樂教學課堂,術多法廣,其藝術價值更高。如音樂課堂教學一開始就用音樂作師生禮式,可以創造濃郁的藝術氣氛,教學中以音樂音響為主要媒介,則使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始終不減,音樂課中教師生動的語言和靈活的教法,無一不是教學美的展現。音樂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音樂的技能、技巧,合唱幾首歌曲,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藝術美的感受、表現和創造。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運用一切美的教學手段來喚起學生的美感,使她們在輕松、活潑的音樂氣氛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培養和提高她們的審美能力。
事實證明:音樂能夠培養人們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事物、奮發向上的高尚情操。正如貝多芬所說:“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音樂的情感作用,陶冶學生的性情,提高學生審美情趣,使她們在美的音樂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