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平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中小學的音樂課外活動是課堂以外的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它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現今,社會文化多種多樣,千姿百態,其中不乏不適合青少年的東西,學校要培養學生的分辨能力,并創造適合學生內容健康的課外活動,而合唱正是從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思想,以課內課外教學活動作為實踐舞臺,逐步發展成為一種以美育為本的教學活動。因此,應把合唱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外活動中,發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他們的音樂素養,那樣,就能調動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高中小學的音樂教學質量,使它沿著正確的軌道穩步前進。
音樂課外活動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參加音樂活動過程中,發展了對音樂的興趣及審美能力,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音樂課外活動可以大部分都是集體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的良好品質,有利于形成富有朝氣,團結奮進和積極健康的身體。音樂課外活動是發展和培養音樂人才的搖籃,能滿足有音樂才能和興趣的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渴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興趣和才能。音樂課外活動能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鞏固和提高學生在音樂課上所學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拓寬知識領域,發展學生的音樂的感受,表現,創造,鑒賞能力。而對于中小學來說,合唱是音樂課外活動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而合唱對學生道德的培養,性格情操的熏陶,形象思維的豐富,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互相配合,互相協作的集體藝術,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國民教育水平,顯示出一代青少年的精神素質和精神面貌。
合唱藝術傳入我國的時間,大致可以追朔到20世紀初的20年代前后,從當時“學堂樂歌”的興起,到抗日戰爭的歌詠運動以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來的中國合唱藝術發展,可以說中國的合唱藝術走過了一個曲折而又漫長的發展過程。這當中,中國合唱藝術既有揮之不去的缺憾,但同時,以《長恨歌》、《黃河大合唱》、《長恨組歌》為代表的中國合唱,也為世界合唱藝術寶庫增添了燦爛奪目的光彩。
可見,合唱活動在我國,由來已久,無論是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的各個建設時期,群眾性的歌詠活動一直存在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樣,合唱教學活動在我國也是早已有之,但一般僅限于藝術專業院校和團體,普通中小學雖然沒有音樂課,但只是傳授一定的音樂知識,屬于文化輔修課程。
合唱作為我國音樂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學生進行音樂實踐的重要園地,作為學校藝術教育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在培養高素質的一代新人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它越來越多地被學校,音樂老師和學生重視。合唱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在多聲部歌唱中所處的位置和所負擔的作用,從而認識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道理。以班級為單位開展的合唱活動,能增進同學之間的團結,感到集體的溫暖。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課外藝術活動是音樂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無論從內容和時間上看,對中小學學生的成長既是一個重要環境,又是一個有限的空間。開辟課外活動的場所,開展各種音樂活動以充實學生的課余生活,無疑是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我們應當把課外音樂活動看作是音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正因為課外音樂活動可以比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更為豐富多彩,更具有經常性、廣泛性和群眾性。它與課堂教學相互促進、相互補充、密切聯系,成為學校音樂教育兩個有機組成部分。那么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的合唱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通過實習指導老師的見解以及本人實習總結認為,如何把合唱更好的融入到中小學音樂課外活動中,應注意以下三點:
根據年齡特征,重視選材,注意音樂作品的多樣性、趣味性。在訓練中鍛煉合作精神,體會、理解音樂的感覺及音準、音色、音高、旋律、節奏、和聲等方面的知識含義,并從中體驗合作的愉快。選排一些優秀的愛國題材的合唱歌曲,通過訓練,借助歌曲優美的和聲、旋律,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選排一些反映先進、英雄事跡的中小學生合唱作品,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等,使學生在合唱訓練過程中,認真學習歌曲的主要內容,學習英雄的先進事跡,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養成樂于助人,舍己為公的高尚品質。選排一些經典的民族合唱作品,如《茉莉花》等,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領略我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選排一些優秀的、反映中小學生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歌曲,激發他們用歡快、熱烈的歌頌感、歌聲來歌唱幸福生活,教育學生熱愛并努力創造生活。總之,合唱訓練完全可以通過優秀的合唱作品來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素質。
解決好聲音的高位置及音色的和諧統一是難點,也是提高合唱水平的關鍵。訓練方法主要有:先哼后唱,以哼帶唱,輔導學生尋找聲音高位置的感覺;先念后唱以念帶唱求得真假聲的結合統一;重視氣息控制訓練,幫助學生體會氣息支點和動力在小腹上的感覺;培養學生的聽覺辨別能力,保護和珍愛學生音色的純凈和甜美,通過系統、科學的合唱訓練,提高演唱歌曲的技術水平,充分展現出合唱的藝術魅力。聲部的進入與傳來、音量音色的變化、演唱情緒的表達等,均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及時正確地理解指揮的意圖,具有敏捷的反映的應變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促使學生感覺器官逐漸敏銳,和聲聽辨力、曲調的記憶力、模唱能力、識譜能力逐漸提高。合唱訓練中的試唱練耳促使學生“耳聰目明”;節奏訓練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促進學生體態動作協調優美;歌唱的呼吸訓練,可增強學生的肺活量,鍛煉橫膈膜、腰肌、腹肌的控制能力;科學正確的發生練習,既能使學生聲帶得到正常的鍛煉,又可得到適當保護,促使學生的歌喉更趨完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的訓練,促使學生口齒伶俐清楚。由此可見,合唱的基本技能技巧訓練,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偉大的音樂家普羅柯菲耶夫說過:“音樂歌頌人們的生活,引導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合唱教育不僅教會了學生欣賞美,更教育學生完善自身而創造美。
綜上所述,在中小學廣泛開展課外合唱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課外合唱活動把熱愛并擅長歌唱的學生聚集起來,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藝術訓練,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體驗,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我們為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和綜合素質,使其健康成長的美好空間做不懈的努力。
1.毛凱.楊秋儀主編.《合唱藝術》.武漢.長江出版社,ISBN 7—5434—2370—1.2002年.
2.苗向陽編著,《合唱與指揮》.廣州.花城出版社,ISBN 7—5360—3639—6.200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