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耀華 (廣西合浦金蝠角雕廠 廣西合浦縣 536100)
牛、羊、鹿、犀牛的角、蹄為原材料雕刻成工藝品的雕刻藝術就是角雕藝術。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中角雕藝術始終是耀眼的明珠。隨著考古發掘出大量的角雕作品,就能充分反映出我國民族文化藝術的多元性,也是我國文化藝術中的瑰寶,角雕藝術的經久流傳也彰顯出其藝術的獨有魅力和文化底蘊和極深刻的文化內涵,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我們的遠古祖先早在在舊石器時代就會利用野獸的頭角來制作一些簡單的工具來從事捕獵活動,慢慢演化過程中到了
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不滿足與只是用作從事捕獵活動了,而是漸漸地學會裝飾居家和作為身體裝飾物來起到美得享受,在我國江蘇省邳縣境內就考古發掘出(角鐮)是新石器時代的角雕制品,用四不像鹿的左邊角來制造出來的,和現在我國農村農民使用的大鐮刀相同,工具大小也相似,通體經過打磨光滑。高約半米長,這件新石器時代的角雕制品制作合理設計到位,是當時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展現出新石器時代人類他們所達到的工藝技術水平。這件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智慧的結晶“角鐮”在我國是第一次發現,在全世界至今也沒有發現第二件一模一樣的“角鐮”,可以說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可見珍貴的程度是相當的高。如果我們說“角鐮”只是生產工具的話,那么“角雕蟠龍”的發掘出土就更具有藝術欣賞價值了,在我國的湖北省荊門市十里鋪五場村的一個楚國貴族墓中發掘出土的“角雕蟠龍”就是完美的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藝術的特點,利用一個中空的野獸頭角透雕制作而成,高約10.5 厘米,有三個螭首龍互相蟠繞的圖騰,設計十分精巧妙絕,立體造形的完美藝術品,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精華和精髓。現實是藝術的根源,戰國時期人們意識信念的集中體現在了這只精雕的“角雕蟠龍”。龍的崇拜是我國民族精神領域的象征,延續了幾千年的古代文化在“蟠龍角雕”的形象可以看作是商周以來青銅器上夔龍紋,饕餮紋的立體化,是圖騰崇拜的遺留也是我國古代偉大文明的延續和發展。
談起我國古代的角雕藝術,就必然要談到我國的犀角雕刻,我國之古以來犀牛角要相對比大象的牙更為稀有和珍貴,在我國歷史上犀牛角就會經常與夜光壁、金銀奇寶以及和明月珠相提并論等同價值。在我國的《 漢書》 中記曰:我國古代南越國國王趙陀獻大漢漢文帝犀牛角十,由此可以看的出來在我國古代時犀牛角在商周秦漢就已經已是非常的珍貴和稀有。我國古代的《抱樸子? 登陟》一書中記有關于犀牛角雕刻藝術的論述,“得其角一尺以上,刻為魚而銜以入水,水常為開。”在我國的宋朝和元朝時代以前的犀牛角雕刻已極為稀少了。但到了明朝和滿清時期犀牛角就漸漸地流行將犀角雕鏤為杯,明清時期擅雕犀角者不乏其人,蘇州的鮑天成是當時犀牛角雕刻藝人明代首屈一指者,同一時期的犀牛角雕刻大家還有還有尤侃和信孚這兩位明代著名的角雕藝術家,我國清代著名的雕刻匠師是無錫人的尤通,擅長雕刻犀牛角杯,清代著名的雕刻匠師尤通雕刻犀牛角杯曾是康熙御用,牛羊角在民間歷來被認為有劈邪、鎮災的作用,許多人都把它擺在家里廳堂顯眼的位置上,因為牛羊角有如此功能,所以后來人們把它雕刻成工藝品,這樣,既起到劈邪、鎮災的作用,也可作為可欣賞的藝術品。
廣西合浦金幅角雕廠,所生產的角雌屬圓雕工藝品,其藝術技法則別具一格。從原材料的選用到雕刻成形,都有其獨特之處。如選材,根據全國各地各種羊角、牛角外形、材質、色澤迥異的特點,因材施藝,使之物盡其用。像蝦蟹類產品,選用白水牛的天然色澤及紋理結構特點,傳統與現代的雕刻技法相結合,制作可以假亂真的仿蝦、蟹、魚產品,那細如發絲的蝦須,薄如綢絹的魚鰭,富于彈性的藤蔓,如此細致的雕琢使產品維妙維肖,足以達到以假亂真程度;而飛禽走獸,各式筆筒及帆船類產品,則以其構思精巧,神形兼備,情趣盎然,富于生活氣息而吸引人。該廠的角雕產品可以說是集繪畫、雕刻、裝飾藝術于一體。其題材廣泛,品種豐富,規格多樣,無論是陳設于宏偉的廳堂、豪華的大酒店,或家庭居室,都會顯得典麗雅致,給人以美的享受;是各種會議、旅游購物較理想的紀念品,也是饋贈親友的送禮佳品。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審美理念及情趣也不斷更新和豐富,歷史悠久的角雕工藝也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適應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廣西合浦金蝠角雕廠愿與同行者一道,將中華民族的角雕藝術繼續發揚光大。同時,因為有了我們的百倍努力,這種工藝更加生輝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