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牡丹江師范學院管理系 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2)
網絡治理亦稱網絡化治理,由斯蒂芬? 戈德史密斯和威廉? 埃格斯聯合提出,在他們的著作《網絡治理: 公共部門的新形態》一書中提出, 網絡治理主要指一種全新的通過公私部門合作,非營利組織、盈利公司等廣泛參與提供公共服務的治理模式。1在國內,陳振明(2003)最先對公共部門的網絡治理進行了概念界定,認為網絡治理是“為了實現與增進公共利益,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私營部門、第三部門或公民個人)等眾多公共行動主體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環境中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過程?!?
而“強政府”和“弱政府”概念的提出與人們力圖回答戰后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尤其是經濟增長和發展中的某些問題有關。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中指出:“國家越落后,一個開拓性政府的作用范圍就越大;軟弱政府不能維持國內的政治秩序。”3巴林頓?摩爾指出:“在政治上,成功的現代化意味著在廣闊的領域確立安定和秩序,這便要求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
從上述中可以看出網絡治理強調三個方面: (1) 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確保國家安全; (2)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私營組織、非營利組織或公民個人)的多主體參與;(3) 合理分配社會資源,增進公共利益。其對“強政府”模式的職能定位提出了新的理論指導。
政府職能是指政府在一定時期內根據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應該承擔的職責和功能。依據網絡治理理論,政府角色必須從傳統的管理人民、控制社會向協調資源轉變,將行政管理流程變得更為扁平,拓寬非政府部門的參與平臺。因此,基于網絡治理理論“強政府”的職能定位必須明確。
1.政府應促進多元、異質的管理主體之間的合作,構建和諧環境、保護國家安全。只有分享公共權力,才能有效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統一;只有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社會才能享有相當的秩序與和平;“強政府”職能重點不在于控制,只有分享和引導,才能在世界形勢多變的局面下,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
2.政府應加強非政府組織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保護社會個人權益。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私營組織、非營利組織或公民個人)的多主體參與的網絡治理,要求“強政府”建立有序的行政管理,建立公正、正確的行政管理機構,保護社會每個成員獲得公正的待遇。尤其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利益需要協調,網絡治理對強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為公民社會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3.政府應擅于協調社會資源,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建設維護公共事業和公共物品,必須正視所得利潤不能補償其所花費的事實。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的平等合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利用外包和社會公益等項目即可發揮政府對資源的宏觀協調優勢,又可以激發多主體的積極性,增進公共利益的實現。
政府的強在于它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立和鞏固的基礎,是公民社會建立的基石;政府的強在于它摒棄全能,追求以市場機制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為糾正市場失靈發揮主導作用;政府的強在于多渠道、全方位的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因此,運用網絡治理理論,可使“強政府”模式的職能發揮更加靈活和有效。
1.政府應在多元、異質的管理主體間充分發揮經濟建設的引導作用,強有力的支持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確不能要“強政府,弱市場”,但在社會轉型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5政府必須嚴格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量力而行。強政府不代表強行政手段干預經濟,要加大引導和推動力量,創造適應新形勢、新起點的“強政府”與“強市場”。
2.政府應加強和非政府部門的彼此合作,便于協調各種資源,建立兼顧公平和保障社會穩定的社會機制,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善治需要良政。從政府的角度看,就是怎么擺正位置,回歸公共服務的核心職能。為此,政府需要把一直以來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分解出去,盡可能實現管理社會化。從社會的角度看,就是社會組織和個人如何獨立自主,并積極參與管理過程,盡可能實現社會自治化。6
3.運用網絡治理理論發揮強政府的職能,重中之重就是制度創新。社會處于轉型期,政府也需要轉型和創新。強有力的政府可以在發揮推動經濟發展的職能中,改變推進的手段和方式:減少政府干預、優化行政流程、搭建便民服務平臺和網絡治理中心等,便民利民。只有制度創新,才能使非營利組織、盈利公司等廣泛參與提供公共服務的治理,才能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速與國際宏觀經濟環境的接軌,形成經濟長期競爭力。
網絡治理的出現是對多元、異質的管理主體間如何和諧相處并構建政府與公民的新型關系所做出的新的探索。而“強政府”的本質內涵也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強政府的概念不是政府壓迫社會、剝奪社會能力的強大而是政府擺脫功利角色,解放市場社會能力和引導它不斷向公共利益轉變的能力;不是政府機構體積的龐大和臃腫,而是輕型高效的政府基本職能的不斷增強。7可見,多元社會、公民社會中,政府的強與弱只是相對的概念,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中和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相對政府承擔的職能而言的。8基于此,“強政府”模式應力求構建多元主體的網絡治理體系,才能有效代表各階層的社會利益并充分履行其職,從而達致政府的善治狀態。
注釋:
1.斯蒂芬?戈德史密斯等,《網絡治理: 公共部門的新形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陳振明,公共管理—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M].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4.[美]巴林頓?摩爾,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M].華夏出版社,1987.379.
5.吳明華,“強政府”之辯[J].決策,2007(11).
6.讓政府職能回歸到公共服務上強政府還需強社會[J].共產黨員,2007(23).
7.趙學增,強政府和政府基本職能:從斯密的國家建制模式談起[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0)
8.王麗莉.試論中國模式“強政府”的目標構建[J].科技致富向導.20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