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寒 王誠訓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充分肯定高等職業教育取得成就的同時,大家共同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由于高考人數的下降,部分院校面臨生源不足和招生困難的窘境。高職教育必須由數量擴招轉變為研究如何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上來,從追求辦學規模的外延式發展轉移到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的內涵建設上來。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已成為高職院校辦學的根本動力。高職院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的辦學方針,為社會基層一線培養全面發展的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辦學定位成了高職院校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建設的首要問題。
人才培養是高職教育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芭囵B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辦學定位的問題。只有正確的辦學定位,高職院校才能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才能具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才能提供完備的社會服務并贏得社會的支持。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格局中,應定位為直接向社會基層輸送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時,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及今后的普及化、建設人力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在“怎樣培養人”上,要深化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在深入調查社會需求的基礎上,把“工學結合”作為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和建設。提高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職業性,注重實驗、實訓和實習等環節。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奠基者,有好的教師,才會有好的教育,才能造就高素質、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短,教師大多直接來自于各高校應屆畢業生,造成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不強的現狀,高職教師整體素質不強已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培養一批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已成為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發展史上一項緊迫的任務。
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能力,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制度,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專業實踐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理論研究能力和有效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能力等。引導教師優化專業知識結構,增強對行業、崗位信息的靈敏度,善于分析市場發展需求,及時更新傳授的知識和技能,以此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的“掛職鍛煉”制度;聘請行業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知名人士到學校擔任專業帶頭人,共同制定課程改革方案和教學計劃;聘請行業企業能工巧匠和技術骨干到高職院校作兼職教師,重點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以此滿足高職院校教學的需要。
要培養知識面寬、具備吃苦精神、群體合作能力強且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服務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的實用型人才,必須打破傳統高等教育“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堅持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之路。校企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利用有效社會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學校內涵建設的最好方式。工學結合是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使學生接受一定的職業訓練,獲得一定的工作經歷,提高就業競爭力。是解決企業用人急、畢業生就業難,實現學生就業“無縫對接”的必由之路。
政府主導,政策扶持,是保證校企合作積極進行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必須遵行教育規律,根據崗位需求,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培養目標,實行“訂單式”培養,簽訂培養協議并共同開發課程。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行“點對點”針對性培養,有效利用企業生產科研資源,加強學生生產模擬訓練和實習實訓,使學生既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崗位實踐操作技能和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校內涵建設。
高職學生因其教學環節靈活,校內校外學習實踐場所多變,必須建立符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生質量評價機制,主要包括對學生校內外學習、實踐和紀律的管理、檢查,以此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校內涵建設。要改變由學校單一對學生進行管理、評價、考核的制度,應將企業、周圍學生的評價也納入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當中去,使學院內與學院外評價相結合,企業專業人員與學校教師評價相結合,已獲取的知識技能與自身學習能力相結合,顯性知識與可持續發展潛能相結合。學校重點負責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質量的考核;企業則負責對學生崗位能力的考核,更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系統的考核評價。以此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促進高職高專院校內涵建設。
[1]董大奎.內涵建設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J].高等職業教育,2010(1).
[2]陳忠其.淺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