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璐(湖北師范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0)
我國有13億人口,其中有超過9.88億的人口生活在小城鎮和村莊。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也有了顯著的改善。農村建筑房屋的改建以及新建已成為村民生活的事項之一。由于農民只考慮建筑形式美觀,沒有考慮地域特點是否適合建造,還沒有專門建設部門的施工質量監督和檢查,出現私建民房地基不牢固、跨度過大、主體強度不夠等問題,導致房屋整體安全性能差。
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政府的集中行為,有一些地方的實施者,由于對指導性文件領悟不到位,或者缺少科學系統的研究分析,缺乏對不同地域文化的認識,使村鎮中的民居建筑、院落以及原來生活中形成的鄰里關系、社區關系在人為的改變著、消失著,而取而代之的多是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和街區格局,缺少歷史感、缺少地域文化的痕跡。新農村民居建設不應該是機械的重復,不應該是以新為美、以統一為好,應該強調重視地域性、注重多元性、重視風土民俗的傳承。
地域特色、人文環境都能對房屋建造的結構及樣式產生影響。如蘇北、皖北、豫東和魯南接壤的淮海地區民居建筑形式和平面布局最單調,基本上都是硬山式的平房;平面與立面的處理自由靈活、變化多樣的是江浙民居,以不封閉式為多,屋頂形式有懸山、硬山、歇山、四坡水等等。論者發現當今新農村民居建設中普遍存在著生活方式越來越城市化與地域文化逐漸消失的現象。“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的詩描寫了恬靜秀美的農村,讓人心向往之。但是這已經不再是農村居民的追求。農村居民們羨慕通過網絡知道最新訊息的城市人,他們追求的是城市里的混凝土高樓,追逐著城市化的現代生活。人們不再看重地方特色的事物,而是青睞于現代化的林林種種,而這種對現代化的盲目追捧,帶來的將會是地域性文化的逐漸消失。
我們希望在新一輪的農村建設中看到的是對地域文化的重視和保護。在改變廣大農民居住水平的同時,保護、傳承、發展好地域、民族文化及其各種物質形態。
在我們進行新農村民居建設的時候,我們要注重對地域性的發掘。在實施建設前,要進行調查研究,對項目進行實地考察,發掘出地方自然條件、民俗文化特色以及地方建筑形式等,以調研為依據,得出合理的民居建設構思,然后再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
每個地域都有被人們視為標志性的建筑形式。比如江南水鄉、嶺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闌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維吾爾族民居、西藏的藏碉樓、北方的四合院,納西族的井干式木樓房,西北的窯洞等等,這些標志凝集著當地的風土民情、豐富著當地的精神文化生活,突顯著地方特色。在新農村民居建設中,也要把地方標志性的建筑符號運用到設計中,以此來體現不同地域民居建設風格。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這些“地域性標志”起著突顯地域性的作用,是人們區別每個地方的重要標志。
新農村民居不僅是社會基層物質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聯系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中介,體現了人民對生活的不同看法。當地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制約著地域性的農村民居建筑形式和風格。我們常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用在民居建筑中可以說成“一個地域養育一種建筑形式”。我們不能把一種建筑模式運用到全國各個地方,這會帶來地域文化的缺失,帶來建筑安全的隱患,很多人都記得工業學大寨的那個時期,大寨地處山西晉中昔陽縣,這里七溝八梁一面坡,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他們建起的“海綿田”大大提高了農田的產量,國家把這里作為典型,開始全國學大寨。不管是平原還是山地,都照搬大寨,毀田造林,破壞生態平衡,結果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都是因為只看重結果不注重地域特點的原因。所以在新農村民居建設中,我們不能重復以前的錯誤,要充分認識到尊重地域性對于人居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很多快速建起的“新農村”,既缺少我們的地域民族文化背景,同時也沒有很好的將新農村發展規劃和文化形態相結合。我們發展建設新型農村,既是為了改變農村面貌以求“新”,也是為了突顯地域文化的“舊”。沒有了“新”就沒有了發展的空間,沒有“舊”就沒有了構建“新”的根本。遺棄新農村規劃的地域文化意識,會丟失許多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原素,令傳統民居被批量化的民房代替,應尊重地域性特色,將中國地域的特色進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時代符號,使新農村民居在歷史與現代的融合中實現創新發展。
[1]于金富.《生產方式》.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2]王其鈞.《中國民居》.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年1月.
[3]郁建興.《新農村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年9月.
[4]四川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發布機構: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7年.07月04日文件編號:川委辦〔2007〕23號.
[5]宋慧潔.《當代地域性建筑的特色》.《建筑設計與裝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