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劉晶茹
(1.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杭州 310018;2.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64)
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進展*
張 琳1劉晶茹2
(1.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杭州 310018;2.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64)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費越來越受到關注。旅游者食、宿、行、游、購、娛等消費行為帶來了一定的環境影響。本文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可持續旅游消費文獻的分析,從可持續旅游消費理論、旅游消費行為環境影響、可持續旅游消費測度——生態足跡和調控機制等四個方面進行綜述,總結了旅游消費及環境影響研究現狀和不足,并對未來的研究趨勢和方向做了展望。
旅游消費;可持續旅游消費;環境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業績。如果說20世紀初旅游還是作為一項奢侈消費品的話,現在旅游幾乎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費品。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旅游人次數達到1.87億人次,出游率為44.5%,旅游總花費為1446.57億元[1]。旅游消費是指人們在旅行游覽過程中,為了滿足其自身發展和享受的需要而消費的各種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的總和[2]。旅游消費模式反應了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及相關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隨著旅游的大眾化,不合理的旅游消費行為及其環境影響也得到了廣泛關注[3]。本文對可持續旅游消費的研究現狀和熱點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展望未來研究與發展趨勢,以期促進可持續旅游相關研究,并引導公眾的綠色旅游消費行為。
1987年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概念,將其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滿足子孫后代需求能力的發展”[4]。1994年UNEP在內羅畢發表《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報告首次將“可持續消費”定義為“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的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5]。可持續旅游是隨著可持續發展這一新觀念的出現而出現的,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消費等思想及理論在旅游這一特定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延伸。可持續旅游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在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旅游環境的同時,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在開發過程中維持旅游供給地區生態環境的協調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業經濟目標的可獲得性;保持和增強環境、社會和經濟未來的發展機會,實現旅游業發展方式、發展規模的合理規劃和管理[6]。
司金鑾指出可持續旅游消費應重點探討可持續旅游消費的三對關系、可持續旅游消費的三元機理、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核算機制、可持續旅游消費與相關因素的關聯互動及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政策設計等五個基本理論問題[7]。寧士敏認為,旅游消費依存于旅游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用可持續發展原則去規范旅游消費行為,并就旅游消費如何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提出了若干建議[8]。毛鳳玲對可持續旅游消費基礎理論進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包括物質消費、精神消費、生態消費的“可持續旅游消費三元結構”的初步框架。對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涵義、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闡述了可持續旅游消費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9]。楊衛東提出可持續旅游消費結構、方式、動機、效用必須遵從可持續性原則,即在進行旅游消費時要考慮代內與代際公平、考慮旅游業的發展及旅游效用與旅游資源承載能力的相互促進[10]。何春萍從消費者支付能力、閑暇時間、旅游動機三個方面論述可持續旅游消費的實現面臨障礙是居民收入、閑暇時間制度和傳統消費文化對旅游消費觀的不良影響,來自旅游產業自身的阻礙因素是地方政府對旅游消費經濟功能的過分偏好、可持續旅游產品的供給問題和旅游消費政策、旅游消費教育等方面的問題[11]。
旅游消費涉及餐飲、住宿、交通、游玩、購物、娛樂等六個方面,很多學者從不同的方面研究它所帶來的環境影響,如:楊新軍,霍云霈介紹了旅游交通帶來的環境影響,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帶來的能源環境污染及其成本估算方法,以瑞典環境智能測試系統為例,對旅游交通環境污染方面的應用作了探討,同時結合我國ReBAM的環境交通影響分析,指出高強度集約化旅游開發模式,會造成交通工具區域上高密度使用,并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最后總結了旅游交通方式與能源消耗帶來的環境污染及其啟示[12]。Stefan Gfssling等人分析了交通、食宿等旅游消費結構與CO2排放量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旅游并不是比其他經濟活動對環境影響更小的“無煙產業”,旅游的生態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的地國家、旅游者文化和選擇度假的環境[13]。OECD發表的關于可持續消費系列研究報告,其中可持續旅游消費篇對家庭旅游消費的環境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報告指出隨著收入的增加,與旅游相關的交通在OECD國家之間日漸增加,它是產生大氣和水體污染物、溫室氣體排放、噪聲等級增加的重要因素。預計在未來二十年內旅游出行,尤其是航空旅游將在這方面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14]。
Colin Hunter等認為生態足跡是衡量可持續旅游消費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這種分析方法可以從全球的視角估算旅游消費的環境影響[15]。章錦河等基于生態足跡的理論與方法及旅游者的生態消費結構特征,構建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游覽等6個旅游生態足跡計算子模型[16]。Trista M.Patters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旅游度假者的假期期間的生態足跡比平時高,也比當地居民的平均水平高,而這其中與旅游交通相關的環境影響最大,可以占到總足跡的86%[17]。WWF—UK通過計算不同旅游產品的生態足跡,比較不同旅游產品的生態需求和自然資源消耗,計算得到在馬約卡島度假1個床位1夜的生態足跡為0.030hm2;而在塞浦路斯度假1個床位1夜的生態足跡為0.070hm2。
國內也有很多學者運用生態足跡方法論述了旅游可持續發展,如:張約翰等人從高原旅游消費結構特征出發,將高原城市旅游生態足跡構建為6個活動組別計算模型。運用模型對拉薩市旅游業生態足跡進行測評,結果表明2007年拉薩市旅游者人均生態足跡為0.05134hm2,其中交通、餐飲分別占85%和12.5%,人均旅游生態足跡占城市生態承載力的13%[19];孟繁斌選取武夷山“三區”為研究對象,表明武夷山2000-2004年人均旅游生態足跡平均值為0.039hm2,而人均旅游生態承載力平均值僅有0.0235hm2,即平均存在0.016hm2的人均旅游生態赤字,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生態赤字將不斷增加[20];李君軼等人對西安市入境游客的生態足跡作了初步探討,結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態足跡為0.0156hm2,約占該市現有城鎮居民年人均生態足跡的1.17%,進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態足跡結構組成中,餐飲的旅游生態足跡居絕對主導地位,約占54.09%[21]。席建超等人對北京市海外旅游者的生態占用作了初步探討。結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來京旅行人均生態占用0.09587km2,約占北京市現有城鎮居民年人均生態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費生態占用對區域生態占用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22]。
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環境政策委員會指出,盡管生態旅游的市場份額在增長,但旅游者在選擇度假目的地和交通方式時很少考慮環境影響,為了減少環境影響,就航空旅游來說,可以采取技術創新、需求管理以及交通方式的轉換來達到目標,呼吁政府在計算旅游業成本和效益的時候考慮環境影響的成本,同時為了提供旅游者的環境意識,OECD建議相關者為旅游者提供減少環境影響的信息[14]。國內專家學者通過對旅游消費的環境影響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調控措施,劉瑤指出健全旅游的環境影響研究理論體系、廣泛開展旅游環境影響評價、轉換旅游形式是解決旅游環境影響的有效方法,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點[23]。李玉文提出要加強生態旅游區景區保護規劃、加強景區環境影響評價等可持續旅游的對策和措施[24]。王群等人認為要關注旅游地的水環境問題,認為加強對旅游地水環境的研究與保護將是我國旅游可持續發展和研究的重要內容與重要領域[25]。李萌等認為可持續旅游消費的實現受社會大環境、旅游產業背景、旅游消費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推進可持續旅游消費應著重與提高旅游消費水平、改善旅游消費結構、進行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源頭控制、提高公眾的可持續旅游消費意識,并對旅游消費行為過程進行科學的制度安排[26]。
隨著旅游消費層次的提升和消費總量的擴大,研究旅游消費行為對環境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可持續旅游消費逐漸成為國內研究的一個熱點,但是目前的研究深度不足,從理論到實踐都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急需深入的理論探索和應用實踐。以下研究領域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
(1)現有評價指標單一,缺少成套的評價指標體系。由于可持續旅游消費概念缺少操作性,在實際應用中,可持續旅游消費往往被解釋成提高能源或資源的使用效率,廢棄物最少化,環境友好的消費習慣等。因此,在現有的案例研究中,研究人員往往僅選擇某一個或一類指標來評價旅游消費行為的可持續性,而沒有考慮環境影響所涉及的空間范圍。不同的環境影響在全球、區域及個體層次上所產生的生態效應是不同的,因此環境影響的空間特征應當是評價旅游消費可持續性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2)研究成果主要停留在可持續旅游消費的管理理論階段,而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推進居民旅游消費行為向可持續旅游模式的轉變和管理,因此,研究成果的實用性更加重要。
(3)對地區性旅游消費行為的環境影響的定量研究有所欠缺。雖然少數學者已經在這一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通過統計部門的數據進行分析。而通過獲得一手數據來核算分析旅游消費行為產生的環境影響的研究很少。直接通過旅游消費者獲得的數據能客觀反映出消費者需求,消費行為特征及其產生的環境影響。
(4)缺少推動可持續旅游消費的政策、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公眾引導等方面的調控機制。在旅游消費環境影響管理的過程中應注重各利益相關方之間信息和行為的必要溝通,探索建立自上而下包括國家、地方政府、旅游消費者、旅游經營者、研究人員和社會公眾在內的信息共享平臺與合作機制,對管理措施進行及時公布、實施、反饋和完善。
(5)旅游消費行為環境影響科普性知識的普及不足。要加大旅游消費環境影響知識的科普宣傳力度,利用現代傳媒開展科普宣傳活動,讓旅游消費者了解旅游過程中食、宿、行、游、購、娛等方面環境影響的知識,培養和提高旅游消費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以上這些領域研究的不足,正是未來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的重要園地,隨著對這些問題研究的深入,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將取得更豐碩的成果,對促進人們的可持續旅游消費將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年鑒2009[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9:422-423.
[2]羅明義.旅游經濟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3 -94.
[3]曾軍.近期國外旅游影響研究綜述——《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文獻分析[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6,18(6):79 -83.
[4]Our common fu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UNEP.Elements for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consumption[z]Nairobi,Symposium: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attern, Oslo,Norway,1994.
[6]牛亞菲,王文彤.可持續旅游概念與理論研究[J].國外城市規劃,2000,(3):17 -19.
[7]司金鑾.國際可持續旅游消費三元復合體系原論——創立可持續旅游消費發展學說的基礎理論研究[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1,(12):33-36.
[8]寧士敏.中國旅游消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36-245.
[9]毛鳳玲.可持續旅游消費理論創新研究[J].生態經濟,2006,(3):105 -109.
[10]楊衛東.試論我國旅游消費的可持續性[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5,(15):78-79.
[11]何春萍.可持續旅游消費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4:24 -29.
[12]楊新軍,霍云霈.旅游交通的環境影響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6,20(1):42 -46.
[13]Stefan Gfssling,Paul Peeters,Jean - Paul Ceron,et al.The eco - efficiency of tourism[J].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4):417 -434.
[14]OECD.OECD Programme On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Sector Case Studies Series Household Tourism Travel:Trends Enviromental Impacts and Policy Responses[R].2002:5 -47.
[15]Colin Hunter Jon Shaw.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s a key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46 - 57.
[16]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763 -771.
[17]Trista M.Pattersona,Valentina Niccolucci,Simone Bastianoni,et al.Beyond“more is better”: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for tourism and consumption in Val di Merse,Ital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2):747 -756.
[18]WWF—UK.Holiday footprinting a practical tool for responsible tourism.2002.http://www.wwf.org.uk/filelibrary/pdf/holidayfoot printingfulI.Pdf.
[19]張約翰,張平宇,張忠孝等.拉薩市旅游生態足跡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7):154 -159.
[20]孟繁斌.基于生態足跡分析方法的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06,1-69.
[21]李君軼,馬耀峰,楊敏.基于游客行為的旅游生態足跡研究——以西安市入境游客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2):107 -110.
[22]席建超,葛全勝,成升魁等.旅游消費生態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224 -229.
[23]劉瑤.我國旅游的環境影響研究及其方向[J].三峽環境與生態,2003,25(11):153 -155.
[24]李玉文,王新鵬.生態旅游對環境的影響及控制對策[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35(6):63-65.
[25]王群,章錦河,丁祖榮等.國外旅游水環境影響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5,24(1):127-136.
[26]李萌,何春萍.論可持續旅游消費的實現途徑[J].湖湘論壇,2005,(3):71 -72.
F592.68
A
1001-862X(2011)06-0019-0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城市居民消費的生態影響及可持續消費模型研究”(70873122)
張琳(1986-),女,安徽省東至縣人,浙江工商大學旅游與城市管理學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規劃和可持續旅游消費;劉晶茹(1973-),女,黑龍江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產業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