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明 徐家慶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 225009)
社會轉型期高校突發安全穩定事件防控路徑研究*
姚永明 徐家慶
(揚州大學,江蘇揚州 225009)
高校是人群的密集地,也是安全穩定事件的易發地。高校突發的安全穩定事件在時間、地點和對象人群上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長期的和平大環境、功利傾向的高校發展指標導向和高校體量擴張等是突發安全穩定事件的主要原因,加強突發安全穩定事件的原因和防控措施的研究,從而構建安全穩定和諧的高校環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校;安全穩定;原因分析;防控規律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在已然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同時,高校的辦學體量進一步擴張,發生在高校的安全穩定事件呈現出不斷增多的勢頭。進入新世紀以來,影響高校安全穩定的事件多發、頻發,非正常死亡人數居高不下,特別是最近幾年大學生自殺事件頻繁發生,學生群體性事件增多的現實,一直在敲響高校安全穩定的警鐘。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明確要求,2011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再次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事實上,高校是社會的縮影,高校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安全穩定是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運行狀況的“晴雨表”。“高校安全穩定是關系整個社會穩定全局的大問題,不僅關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設和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的長治久安。”[1]筆者結合自己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工作的實踐,談一點對高校突發安全穩定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防控措施的思考。
高校是人口集聚的重要場所,具有年齡梯度集中、文化層次較高、組織管理有序等特點,從理論上講是最不能和最不可能發生安全穩定事件的地方。然而,目前高校大學生安全事件卻呈現出多發、易發、危害大、波及快和難處理等現狀和趨勢。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鍵入關鍵詞“高校安全穩定突發事件”,僅有14篇論文。可見,對高校突發安全穩定事件的研究還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筆者認為呈現上述現狀和趨勢的原因是高校突發安全穩定事件具有諸多不確定性:
學校如同軍營,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一般說來,每年9月是開學的季節,新生進校時由于對環境比較陌生,缺乏學校生活經驗,容易發生上當受騙的事件,事實上幾乎每年開學報到日都有新生被騙的事情發生。6月是畢業的季節,畢業生由于忙著找工作,心氣煩躁,注意力分散,容易給小偷小摸者可趁之機;“試戀”男女生由于就業的問題不能繼續在一起而導致“失戀”分手,容易出現感情沖突和經濟糾紛。每年都有許多節假日、紀念日,在這些時間里學生出行機會多,容易發生交通安全事故;校園來往的人員多,容易發生物品丟盜事件;集會和聚會較多,容易發生酒后滋事等群體性事件。此外,還有一些時間里也偶然發生安全事件,如學校運動會、校慶紀念日、各級各類資格證書考試日、招生考試日等,實際上在一天中的哪個時間段發生事件也沒有規律。總之,有關安全穩定的事件多為“意外”,在時間上具有不確定性。
有人說高校是“人才工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造就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事實上學校更如社區,數以萬計學生的生活在此演繹,吃喝拉撒睡玩盡在其中,師生所可能涉足的所有部位都有可能成為安全事件的發生地。如教室和實驗室是師生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如果電風扇、空調、水電設備等安裝不牢靠,線路老化或鋪設不科學,容易發生被砸和觸電、失火等安全事故;體育場館是師生最喜歡光顧的地方,如果場地不平整,設備有松動失修,沒有安全防護設施等,容易發生受傷、觸電、溺水等安全事故;食堂是師生必去的地方,如果主料不衛生,輔料不合格,加工不規范,管理不到位,容易發生食物中毒等事故;浴室也是師生不可不去的地方,水質不合格,水溫不合適,容易發生疾病傳染、溺水和燙傷等事故;一些集會場所和一些有歷史年代的老建筑物,如大禮堂、劇場、報告廳、教學樓、實驗樓等,如果不定期維護,沒有安全通道或安全通道設置不合理等,容易發生天花板掉落、樓梯坍塌、緊急疏散時踩踏等事故;由于跨校區上課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等等。此外,學生在春秋季節外出旅游如果管理失當也容易在校外發生安全事故,學生平時的社會交往、網絡手機及信用卡使用等都容易發生安全問題。總之,容易突發安全穩定事件的部位具有不確定性。
一般說來,高校安全穩定事件除了極個別系人為制造的以外,絕大多數是事先沒有明顯征兆的意外事件,發生事件的主體或當事人無論如何不具有“選擇性”。新生可能因為錄取的學校不理想或不能很快適應新環境而發生意外;老生可能不滿意自己的專業或學業有困難,對前途不抱希望而發生意外;畢業生可能不能順利就業,想到畢業就意味著失業而發生意外。男生或女生都可能因為戀愛失敗或感情問題處理不當而發生意外。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有可能由于不善于與人溝通而感到孤獨,由于學業壓力過大又不能合理釋放,導致心理疾病而發生意外。總體而言,學生發生安全穩定事件的案例較多,但老師們也可能由于教學科研壓力較大,職稱職務評聘不順,評獎評優競爭,住房、子女升學及其他原因而發生意外。還有學校各級領導干部會由于責任壓力過大、廉潔自律不夠等原因而發生意外。由此可見,可能發生安全穩定事件的對象具有不確定性。
高校發生安全穩定事件表面看來是“突發”,是發生在特定環境中的“小概率事件”,但就其發生的的頻率、絕對數量逐年攀升的現實而言具有明顯的綜合癥特點,其中蘊涵了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出現安全穩定問題的必然原因。具體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了“十年動亂”的結束,黨和國家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教育戰線也由此迎來了建設和發展的新春天,教育事業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三個面向”的要求蓬勃發展。高等教育更是肩負了創新知識、培養人才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而跨越式發展。時至今日,人們已經習慣于把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寶貴發展期稱之為“太平盛世”。從國際環境講,自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爭”以來,中國與周遍國家睦鄰友好,“冷戰”結束,兩大陣營的對抗逐漸消失,“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從國內環境講,除了發生“洪澇”、“地震”、“非典”等自然災害,以及在20世紀80年代末被及時制止了的一場由“學潮”而引發的“政治風波”外,可以說,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和諧”成為潮流和人們的價值追求。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說三十多年來教育所沐浴的大環境的主調是“和平的”、“和諧的”,人們在思想上也已經適應了這種“和平”,安全穩定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意識范圍。
三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在作為“思想庫、智力庫和人才庫”的功能日益顯現出來的同時,也實現了其社會地位中心化的回歸。無論是政府主管部門,還是平民百姓,特別是高校自身都非常關注高等教育的發展。那么,何謂發展呢?可以說不同的關注者有不同的關注指標和傾向,如適齡青年的“毛入學率”是國家層面關注的指標,中國大學100強排行榜是學校層面關注的指標,R&D對GDP的貢獻是地方政府層面關注的指標,能否順利就業是家長們關注的指標等等。于是,教學科研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得到鞏固和強化,各個學校都能集中精力謀求正確處理“質量、結構、規模、效益”之間關系,相比較而言,花在謀劃“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間關系,特別是花在如何維護校園穩定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就不那么充分了。一個學校對各直屬部門、各學院在工作布置、落實,以及工作考核時很少單獨關注安全穩定工作,充其量說,一些學校在黨的建設、綜合治理等工作的檢查考核時要求各單位年度工作計劃和年度工作總結發文中要提及“安全穩定”工作,要有“安全穩定”字眼等。而事實證明近些年來,校園安全穩定工作有被不自覺邊緣化的趨勢,例如某省2010年1-7月發生學校非正常死亡事故56起,死亡65人,其中高校43起,死亡44人,與往年同期相比有上升的趨勢。
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1996年由于“擴招”而成為一個必須被記取的年份。因為“擴招”使更多的適齡青年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本是一個值得慶幸的事情,但這種“跨越式”發展的直接結果是高校的體量急劇擴張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一方面,如擴招之初所表現出來的教學場所緊張、教學設備短缺、宿舍容量不足、經費投入跟不上等問題,以及后期所表現出來的師資隊伍建設不力、教學壓力加大、教學質量下滑、就業形勢惡化、學生心理問題增多等問題,這些問題最終會導致安全穩定工作壓力陡增,安全穩定事故頻發的嚴重后果。時及于此,人們回過頭來問了一個遲到的問題:“擴招——高校準備好了嗎?”社會上常說,“林子大了,什么樣的鳥都有”,事實上“學校大了,什么樣的事都可能發生”。另一方面,在1996年“擴招”之后,全國范圍內又出現了一陣“合并風”,不少學校出于各自目的,紛紛升格合并,組建“航母學校”,另一種意義上的體量擴張被人為地制造出來。于是“多校區”成為一種管理模式,不僅如此,興建新校區成為學校發展的需要,一度在全國盛行,再加上“專業優化”、“資源整合”、“功能調整”等一系列學校內部管理機制改革等,給高校安全管理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老師們奔趕于新老校區間上課,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新校區離管理者生活區較遠,一些校區一段時間出現了管理的真空。如此看來,由于體量的急劇擴張而導致安全穩定隱患實不為怪。
此外,一些學校長期以來不重視安全穩定工作隊伍建設、個別從事安全穩定工作的人員責任心不強、網絡等新媒體所傳播的負面信息感染、安全責任主題模糊、校園周邊環境混亂等,也都是直接導致安全穩定事件突發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可以說,校園安全穩定事件是“誘發傳染癥”,更是“綜合并發癥”。
高校安全穩定事件絕大多數都是突發的獨立事件,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任何一個獨立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均有可能誘發危及全局的公共安全事件。因此,加強對轉型期高校突發安全穩定事件的研究,積極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就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在新的社會歷史階段,高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發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變化,正是由于這樣的變化決定了“高校穩定則地區穩定,地區穩定則社會穩定,社會穩定則國家穩定,國家穩定則民富國強”邏輯的現實性和嚴肅性。“凡是妨礙穩定的就要對付,不能讓步,不能遷就。”[2]高校的各個部門、單位以及各級組織必須統一思想,站在“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認識和強調安全穩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努力使“高校安全穩定無小事”成為高校黨政的共識,無論是制定學校發展規劃,還是制定年度工作計劃,都要把學校安全穩定工作與其他工作一同研究、一同部署、一同檢查、一同考核,堅持“關鍵是落實”的思想,堅決防止“想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現象的發生。此外,學校還要通過政治學習、召開會議、輿論宣傳、舉辦活動等方式,不斷強化師生員工的安全穩定意識,做到人人認識到位,事事時時不忘,防控警鐘常鳴。
安全穩定是發展過程中逐步達到的一種境界,實現和維護穩定,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漸進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2010年7月13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所作的“強國必強教,強國先強教”的講話,既是國策,更是承諾,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然而,高等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高校的管理正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如高校學生全面進入“90后”年齡段,“獨生子女”比例越來越高,由社會轉型時多元文化沖擊而導致價值追求多元的影響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如網絡技術發展提供了無限虛擬空間導致學生沉迷網絡而迷茫和寂寞的情況不斷增多;社會生活節奏加快、流動人口劇增、校園“社會化”等因素導致師生情緒浮躁、心理壓力增大等,加大了高校的管理難度,再加之前文所述高校安全穩定事件發生的諸多不確定性,決定了“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無易事”。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研究,科學管理,在工作中強化“隱患疏于日常,防范勝于救援,責任重于泰山”意識,堅持“一個問題、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個方法、一抓到底”原則,理順關系,排查重點,分解任務,責任到人,就可能做到“矛盾不出門,矛盾不激化,矛盾不上交”,[3]通過提高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細致性和準確性來降解安全穩定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穩定工作的實效性和長效性
做好高校安全穩定工作,既為高校事業發展保駕護航,更直接體現教育必須以人為本的原則。為此,高校要在人、財、物上保障到位。一是重視安全穩定工作隊伍建設。做任何工作,人是決定因素,要從學校行政管理崗位上選拔素質高、能力強又熱心安全穩定工作的同志擔任安全穩定工作部門領導,要對聘用的經過正規訓練的安保人員進行經常性的培訓。二是確保安全穩定工作經費到位。安全穩定工作面廣量大,性質特殊,除了承擔日常的安全管理以外,還有大量的臨時性、緊急性、突擊性和危險性工作,加班加點在所難免,因此,要實事求是確保工作經費和補貼到位,做到事業用人、待遇留人。三是加強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安保工作有應急性、流動性和安全性等特點,要配備交通、照明和防身等設備,條件許可的學校要“推進科技創安工程”,“以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為重點”,增加經費投入,建立視頻監控系統、緊急情況預警系統等,以解決“防范面積大、防范盲點多、方法老套、犯罪分子手段智能化、多樣化”[4]等一系列新問題,從而提高安保工作的實效性和長效性。此外,還要呼吁全社會關注高校的安全穩定,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如與駐地政府協商,限制校園周邊網吧、棋牌室以及休閑娛樂場所的存在,有效地杜絕方便之門,以降低校園安全穩定事件發生的隱患。
[1]陳于后.鄧小平穩定思想與高校安全穩定的維護[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9):262.
[2]鄧小平.中國不允許亂[M].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6.
[3]王曉.論新形勢下高校治安事件的特點與對策[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12):97.
[4]繆雄平,林陳華.高校穩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寧德師專學報,2004(4):94.
D630.8
A
1001-862X(2011)06-0129-0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09JDSZ2039)
姚永明(1968-),男,江蘇南通人,揚州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徐家慶(1964-),男,江蘇南京人,揚州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
(責任編輯 夢 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