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泥璇 四川美術學院
崇高:生命的高度
——再讀康德
呂泥璇 四川美術學院
本文用新的思想回顧“崇高”這一范疇內康德的思想部分,進而探求隱藏在其理論深處的對人類心靈和生存的思考。本文只就這一思想就淺顯的討論和梳理。
康德; 崇高; 形式問題
往古來今,在美學理論上,對崇高的論述和探討一直未曾停止過。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崇高被一度論及,而且得到如此重視?我認為,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崇高從其理論伊始,就是把對人類心靈意義的叩問作為目的,把對人的命運和生存的思索當作自己的本原性問題。
反復琢磨康德對于崇高的理論,筆者認為,康德把美僅看作是在對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質素就是無形式和無限性。他限定了人的認識界限,限定了知識范圍,指出了感覺經驗的有限性,也就是為了說明人的有限性。但是,人的特質使得他總是企圖去追尋無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難以把握的無;這不但是人在有限性中的體悟,而且是人之為人的整體性的要求,因為人總是試圖在整體性中去把握世界,總是試圖把一切歸結到整體性之下來認識和體悟存在,這種整體性的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實現的。康德意識到了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自由無限性、自然和自由、認識和道德之間的嚴重對立,但是,同時他又從他的哲學人類學的原則出發,認為人的心靈的完整性的要求,促使人必須把這種有限性和無限性歸結到整體性中去把握,正是在這種整體的超越中,人才進入到了存在的敞亮,面對無限,追索無限,體悟實存。康德為了順利地實現過渡和超越,就在崇高和美的過渡中去實現這一整體性的超越。
在康德看來,人的心靈具有這種超越,即具有一種企圖把握無限的超感性的心意能力,由于我們內心的感受意識到感覺的有限和理性理念的無限的不合致和沖突,而這種不合致的感受恰和理性的無限相一致,這也就激起了心靈的這種超感性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上,康德顯然認為不能說某某事物是崇高的對象,任何對象本身無所謂崇高與否,崇高只能是無形式和無限性,因此,康德說,凡能成為感官對象的,沒有能夠稱做崇高的。故而,“自然的崇高”這一說法本身是一個“不正確的表達”。所以,他說:“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內,而是內在于我們的心里,當我們能夠感受到我們超越影響我們的心內的自然和外面的自然時。”
康德還把崇高分為兩類來論述。一書“數學的崇高”。對此,康德寫到:“我們所稱呼為崇高的,就是全然偉大的東西。大和一個偉大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是說:它是無法較量的偉大的東西。”二是自然界的“力學的崇高”。康德這樣闡發:“關于自然作為一種勢力,乃是一種對于諸種大的障礙優越的機能。它叫做一種威力,假使它對于那自身具有力量的抵抗力也是優越的。自然,在審美的評賞里看作力,而對我們不具有威力,這就是力學的崇高。”這就是說,在自然界里,那些威力很大而又危害不著自己的東西,如暴風雨等等,便是崇高對象。他認為這兩者的共同特征,都是先令人懼怕而后令人歡喜,它得以展示人類能夠抗拒外力的理性力量進而過渡到倫理領域。所以在他看來,崇高并不在對象,而在人類自身的精神,因而他的見解歸根到底是主觀唯心主義的。
筆者覺得崇高的美學特征,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表現形態,既有基本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某些特殊性。自然界的崇高以量的巨大和力的強大顯現出人的感官難于掌握的無限大的特征,如崢嶸突兀的從山,終古如斯屹然不變的星空,滔滔奔瀉的瀑布……凡此種種,無不顯示出無窮無限的威力,以壓倒之勢向實踐主體挑戰。然而,在已經提出了征服這些自然對象的要求或已經將其征服的歷史條件下,這些自然對象又無不與實踐主體的矛盾沖突中顯示著向相反方向轉化的趨向。已被征服的自然對象和尚未被征服的呈現出兩種不盡相同的自然崇高;但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以客體的無限大間接地顯示著人類的無限的征服力量。
對于人類自身精神這點上,筆者是贊同康德的。崇高的本質和特征從欣賞主體的審美心理的特點來研究也是可以的。作為人類要求理解、征服的自然對象,作為顯示主體征服精神的社會對象,都必然引起人們產生矛盾、斗爭、沖突的感受,這便使人們在欣賞崇高時會始而產生恐懼,進而有恐懼轉化為自豪和勝利的喜悅。自己精神境界大大地提高了,從而感到一種由衷的喜悅。因為崇高感的這一審美特征,正是由崇高的本質所決定的。
另外,崇高的表現形式都能引起觀賞者理智與情感的緊張探索,從而深刻地感受到人類實踐主體戰勝客體的嚴重、艱苦的斗爭的印痕。
總而言之,崇高理論在康德哲學和美學中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他的整體哲學的一個重要的構成。在論述了崇高以后,接著這一思路,康德直接又論述了天才和藝術的自由創造問題,這都是在對崇高的論述中展開的。康德的理論影響是深遠的,他不但直接影響了同時代的席勒等人繼續他的思路來闡釋崇高,而且也影響到了諸如利奧塔德這樣的后現代主義者也在他的思考的基礎上來闡發崇高問題。
[1]《論崇高與滑稽》.
[2]《論悲劇題材產生快感的原因》席勒.
[3]《哲學之樹》龐思奮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1月.
[4]《美學基本原理》樓昔勇 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