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文 連云港市新浦中學
語文教學需打開門窗
楊曉文 連云港市新浦中學
走出課堂,讓學生在廣闊的場景中體驗、領悟語文即生活,讓語文學習不再教條、死板。打開課堂之門,汲取語文精髓。
生活語文;體驗性學習;感悟;大語文教學圈
語文教學改革走過了一段又一段艱難的歷程。新形式下怎樣讓語文課堂適應素質教育的需求?帶著疑惑我們審視了語文課改之路,發現:以往由于語文教學一直囿于教材囿于課堂,只在一間房子里兜圈子。當前語文教改迫切需要打開長期封閉的語文教學之門,面向生活,建構開放的語言運用教學體系,才能走出迷宮。
首先,語文教學要走進教材。我們在對語文學習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后發現:語文學習的過程,從實質上說是獲取語用經驗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存在兩大弊端:一是死扣課文,孤立分析;二是拋開課文,架空分析。前者將教材肢解,后者作空洞說教,都沒能把學生領進教材。課文實為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中語用的結晶,凝聚著作者的文思和情結,涵蓋著語文知識和技能,作者的語用經驗沉淀其中。語文教學若能將課文“還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里,讓學生置身于語用狀態中,通過解讀課文里的語言文字,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一道神游、辯論,探究作者的思想方法,作者的語用經驗也就被學生接受了。因此我們要求的語文教學應該是沿著“披文(解讀課文)—入情(品味感情)—入神(領會文思)”的軌跡,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走進教材,漸入佳境,探究作者的語用經驗。
其次,語文教學走出教材。學生走進作者的思想后,讓學生帶著作者的語用經驗,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運用,反向從教材中走出來,把作者的語用經驗化成自己的經驗。這種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語文教學,不再孤立的作字、詞、句、篇的分析,而是以能力訓練為主線。每節課根據課文特點,著重訓練一個能力點,配套講授相關知識點,以此帶動全篇,在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習慣;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經歷引入語文教學之中,讓技能、習慣、興趣的種子在學生那里著床、萌發、生長。舉例而言,《江南的冬景》可以這樣設計教學:課堂上教師用多媒體播放江南冬景,將文中所摹寫的秀麗迷人的江南景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把學生“引到”作者當年寫作中觀察到的那種生活情境之中,然后再來引導學生解讀課文,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教學還不能就此作結。還應該引導學生深入探討作者寫作前為何這樣構思,寫作中為何這樣運思,讓學生明白作者要寫一篇文章表述自己的人生經歷,抒寫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寫作時并沒有直接把這層意思表述出來,而是要借對江南冬景的懷念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態度融入其中,來表達。這樣,作者的語用經驗,也就被學生操在了手里。最后教師要求學生選擇生活中曾經到過的地方,采用作者構思立意的方法寫一段文字。學生寫出了這樣的文字,也就從教材中走了出來。我們如果能在語文教學中處理好走進教材、走出教材兩大環節,語文教學的效率必將產生根本性改變。
再次,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教什么;只有走進生活,才能從本質上解決怎樣教。現實語文披有兩張皮,一為課堂語文,一為生活語文,兩張皮,兩種面貌。一方面課堂上學生傾其全力所學的語文,拿到生活中才發現沒有用處;另一方面生活處處又無時不在呼喚語文。學的不能用,用的沒有學。當我們靜下心來反思這種教學得失的時候才發現,很多教學內容,學生終生只在學習時接觸那么一次。語文教學僅作學法、文法指導,孤立的作字、詞、句、篇的分析,學生學到的只是一些生吞活剝的死知識。這是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癥結所在。由此觀之,語文教改單在教法這樣的末節上做文章,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當前最重要的是要研究生活語文,調整課堂教學,縮小課堂與生活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放棄陳腐的文字游戲,革除多余的教學環節。從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課堂教學,切切實實進行語言運用能力訓練,并且設法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引進課堂,把技能的操練引向生活,按照“課中學—課外練—生活里用”的線條設計能力訓練系列。例如高中語文《唐詩宋詞選讀》,完全可以改變以往逐一落實原則,從本模塊的特點和學生需要出發,把教會學生如何鑒賞治學作為本模塊能力訓練的目標,整個模塊統籌規劃教法,每專題分項實施訓練。學習“‘風神初振’的初唐詩”是本項能力訓練的序幕,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詩歌,明確鑒賞與生活的關系 ,激發學生讀詩歌的興趣。接下來的專題三篇教學則要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具體方法,讓他們初步懂得如何利用圖書館、書目、工具書、網絡進行學習和理論研究。在此基礎上,設計一些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聯系的研究題目,諸如《高中教材中的古詩詞出處小考》、《高中生鑒賞的誤區種種》、《名人鑒賞方法評介》供學生實踐。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面向生活、走進生活的特點,讓學生主動學習課文,進行技能訓練。語文教學只有面向生活,走進生活,才能步入佳境。
最后,語文教學要構建大語文教學圈。我們在對語文學習進行了多年的體驗后發現:語文學習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一個歷練和積淀的過程。語文教學只有構建大語文教學圈,才能關閉“必然王國”;只有讓學生上圈歷練,才能走進“自由王國”。
語文學習有自己的規律,學生從最初在書本上接觸知識到最終完全內化、變成自己的技能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過程從表面上看是:知識—技能。其實要把書本中的知識,變成學生的技能,中間的歷程是異常復雜的。知識由初步接觸,經過反復歷練到最終領悟、完全內化是一個滾雪球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完成,須要依賴大量的實踐環節。過去語文教學極限于教室狹小的空間,省去了很多這樣的環節,使不少技能學生掌握不到位,嚴重滯緩了技能的內化速度,影響了教學效率。由此看來,語文教學把眼光局限于課內,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問題,還必須在課堂以外尋找新的天地,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課堂、校園、家庭、社會是語文學習的天然場所。我們可以通過建立大語文教學來開發這些環境資源,創建語言運用教學體系,最終找到語文教學的最佳途徑。建立大語文教學圈,就是把學生的課外、校外生活放到語文課的高度來規劃,組建一條由“課堂—校園—家庭—社會—課堂”構成的圈化的能力訓練“驛道”,把語文技能放到這條驛道上。有了大語文教學圈,語文教學才能從無效中解脫出來,按照語文學習的規律進行。只有讓學生上圈歷練,語文教學才能走上語言運用教學的正道。基于這種認識,我們認為,現階段語文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就在于盡快建立大語文教學圈,開展教學實驗,迅速取得經驗,形成規范。
只有打開語文教學之門,才能迎來真正意義的語文教學改革,本文從宏觀上提出了一些構想,教學中究竟應該如何運作,還有待于作深入的探討。古人云:“入山問樵,入水問漁。”
[1]《新課程標準》.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
[3]《我談課堂的預設與生成》 呂艷霞.
[4]《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 張同立.
[5]《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誤區》 佚名.
楊曉文, 2000年畢業于蘇州鐵道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本科,獲文學學士學位。現職稱為中教1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