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飛
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710062
歌唱藝術作為音樂藝術的種類之一,以人類自身作為樂器,直接抒發人們的感情,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在我們的身體中,由于不同的肌肉組合,歌唱者在歌唱時,根據不同歌曲的特點,控制這些肌肉組合,使發出的聲音完美表達歌曲的內涵。因此,在歌唱中,如何控制發聲載體,詮釋歌曲內涵,這需要科學理念的支撐。
發聲的過程是指呼吸器官呼氣時聲帶震動,通過各種共鳴腔體的協調,引起共振,產生大量的泛音,成為圓潤、明亮、穿透力強、傳得很遠而優美的聲音。嗓音專家馮葆富所說:“科學、正確的發聲狀態,應當是運用最節能發生能量,發揮發聲器官最大聲學作用,達到最佳藝術效果。”[1]遵循科學的歌唱生理規律,才能使歌唱藝術生命長青。
歌唱的聲音包括真聲、假聲、混聲。真聲是指由聲帶做整體震動,音量打、泛音多,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發聲,常用與中、低音區。假聲是指演唱時通過有意識的控制使部分聲帶發生震動所發出來的聲音這種聲音比真聲要高要弱,常用與高音區。混聲是指由部分聲帶振動,音色介于真假聲之間,音區過度統一沒有痕跡感,并且頭腔和胸腔共鳴結合密切。
在唱歌時,不同的音色要求我們利用各共鳴腔體進行調配,使它們達到最佳狀態。我們人體自身有許多共鳴腔體,可分為:頭腔共鳴,口腔共鳴,胸腔共鳴。而這些共鳴腔體所產生的聲音效果有所不同。頭腔共鳴是指在鼻腔上方以竇部所固定的各空間,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與軟腭,使聲音通過鼻腔進入頭腔,產生共鳴,使聲音色彩明亮柔和。口腔共鳴是指包括口腔、喉腔為可變共鳴腔,加強各種共鳴的效果及修飾吐字的作用,它是歌者嗓音個性的體現,同時也是共鳴的基石。胸腔共鳴是指聲帶以下以胸腔為共鳴腔體,以其寬闊的腔體美化聲音的色彩,加強聲音的渾厚感和震撼力。
真正科學、正確的發聲就要求在音高的過度當中真假聲互相銜接一致,各個共鳴腔體呈動態平衡狀態,形成混聲狀態。通過混聲狀態的訓練達到統一聲區的目的。
歌唱技巧科學性的本身就是中外各種唱法所共有的共同特征。科學的發聲技巧要求歌唱者喉頭打開、自然發聲、聲音擁有高位置、氣息流動,主要體現在聲音位置與氣息支持這一辯證關系的統一問題。
不管是西方的美聲唱法還是我國的民族唱法都有著自己獨特發聲的科學性。金鐵霖教授說過“科學性的本身是共性,是中外各種唱法所共有的……不同語言、不同風格、不同民族的欣賞習慣是會有不同的個性和特色,唱法也隨時而發生改變,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變得不科學了,而是在科學的共性之下體現出來的個性不同罷了。”[2]
因此,歌唱技巧的科學性在不同唱法、不同作品、不同的歌唱者也體現了不同的科學性。與美聲唱法有所不同,民族唱法的聲音更加集中、亮。但這并不意味歌唱者為了音色靠近,而偏離科學的發聲方法。 對每一位歌唱者來說科學的歌唱方法是通往聲樂藝術道路的大門。歌唱藝術是一門以人身作為樂器的音樂藝術,擁有良好的歌唱方法才能保護聲帶不受損害,延長歌唱藝術生命。然而,每位歌唱者的自身條件不同,不能要求所有歌唱著都要喉頭打開的一樣,腔體打開的一樣,因人而異。歌唱者應該找出一條適合自己嗓音條件,身體條件的歌唱方法。才能真正的體現歌唱中的科學性。
在演唱的過程中,歌者對歌曲從剛開始學唱到最后演唱的過程中,需要從歌曲的歌詞行腔,曲式曲調,情感韻味中把握歌曲的風格特征。歌者應該在科學的范疇里強調、借鑒、發展歌曲中所蘊含的個性風格,把握歌曲的韻味。(由于西方藝術歌曲、歌劇,在其百年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演唱模式。下面主要闡述的是中國民歌的演唱。)
長時間以來,人們形成了一種誤區,認為只要用一種唱法就可以詮釋所有歌曲。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在演繹各種高難度的西洋歌劇詠嘆調時游刃有余,但他在唱美國的流行歌曲是卻直著嗓子在“吼”。因此擁有科學的發聲技巧而沒有科學正確把握歌曲的韻味只能說你的演唱成功了一半。如何正確把握歌曲的韻味?
1.語言是人類情感交流最直接、形象、具體的工具,在歌唱的過程中,語言是歌曲韻味的一大特征。比起西方的歌曲,中國的民歌則體現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如陜北民歌《趕牲靈》,歌者一開口,聽眾便知是西北一帶的民歌,她有著濃郁的黃土高原的特點及方言。
2.聲音音色的選擇是體現作品風格的關鍵因素。音色分很多種,在演唱中國歌曲時,因該選擇有真聲色彩的混聲,這種聲音與中國語言特色接近的,具有透、亮特征,符合中國人審美習慣的音色。根據歌曲風格的不同調整真假聲的比例,如演唱《小河淌水》時應該采用假聲較多的混聲,音色甜美、圓潤;演唱《信天游》時采用真聲較多的混聲,音色清脆、嘹亮、蒼勁。
3.注重曲調中的加花手法—潤腔的變化。與西方歌曲中的裝飾性華彩手法不同,潤腔手法則具有豐富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如倚音、滑音、疊音、帶音、豁音等等。如貴州雷山的高腔飛歌《客來到家啦》,第一句的上挑音比作“高山”,最后一句下滑音比作“流水”。[3]還有在中國戲曲和曲藝的演唱中也有代表各自風格的行腔與潤腔。
因此,筆者認為,科學認識唱法間存有許多的共同點,其發聲原理是一致性,即都是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進行歌唱。而在科學唱法的基礎上,又必須科學地從傳統演唱經驗與審美趣味的角度,進行歌曲文化背景的探究,如此才能真正實現自我歌唱技藝的提高。
[1]馮葆富著《藝術嗓音的保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10月.
[2]金鐵霖、鄒愛舒著《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12月.
[3]金鐵霖、鄒愛舒著《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12月。P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