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靜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475000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技術、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應突出應用性與實用性。然而,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現狀卻不容樂觀。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依然沿襲大學本科教學模式,高職特色沒有得到體現,目前所培養的學生并不完全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較強的職業發展能力。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
1.教師隊伍建設跟不上現代教育的要求
現代教育觀認為,人的能力及其發展有類型和層次上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發展優勢和發展方向。 由于高職院校主要由中專、技校或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而成,同時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一門近年來新興的學科,缺乏專職教師,而現有的教師們則扮演著教學大綱的忠實執行者和書本知識的機械傳授者角色。由于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對高職教育的特殊性認識不足,對現代教育觀念還存在認識上的錯位和偏差,導致教學與現實脫離的現象不在少數。
2.重視學涯規劃教育 忽視職業生涯指導
當前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比較流行的是“三段式”:即大學一年級稱為生涯“探索期”、二年級稱為生涯“定向期”、三年級稱為生涯“準備期”,這三個期從根本上講只能叫作學涯規劃教育,不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涯規劃教育只顧眼前利益,只考慮大學三年如何做,畢業時如何找到工作,學涯規劃教育的效果是功利性的、是暫時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應該教育學生從人的一生規劃,而不僅僅限于學校期間。
3.具有高職特色的教材跟不上時代步伐
教學目標實現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教材的選擇,由于學生生源復雜,知識結構、層次不一,目前尚沒有一套完整的符合高職院校學生使用的職業生涯規劃教材。近年來陸續出版了針對高職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各種教材在實用性及先進性上較以前的教材都有了極大的進步。但現有的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材,只是一種普遍引導性的教材,各地區、各學院、各系部、各專業的情況千差萬別,用同一套教材顯然缺乏靈活性、針對性和實用性。所以需要開發一系列適應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材。
1.構建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評價考核體系
一門課程的評價與考核從一定程度上也為該課程的教學安排指定了方向,因此構建有特色的評價考核體系對于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關系重大。高職學生的職業規劃應用能力是一項綜合的實踐能力,以一卷定勝負的知識性考核方式很難評價一個學生的真實能力,因此應該采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綜合的評價。比如(1)評價內容要多元化,既要評價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應用技能,又要評價其學習態度、興趣和方法是否得當。(2)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通過學生自評和互評,使其由被動的受評者變為主動的參評者,以達到正確認識自我和評價自我,促使其發奮圖強的目的。(3)還要開發有權威的能夠反映學生應用能力職業體驗證書作為其就業時職業適應能力的砝碼,以提高其就業力。
2.以人為本 量體裁衣
以人為本就是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幫助學生充分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通過一系列任務的完成弄清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應該干什么、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會選擇什么等問題,還要為學生在職業目標與學生本人潛能之間謀求最佳匹配,以學生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為依據,尋求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專業與職業的匹配,做到心中有數。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優勢及缺陷,根據主客觀條件設計出合理且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職業生涯規劃課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在教學中,應當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了解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學生要按照課程的進程,積極開展自我分析、職業探索、社會實踐等活動,提高對自我、職業和環境的認識,做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
1.引導教學法
引導教學法,就是利用經過教師精心組織的課件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和工作的教學方法。
學生通過閱讀引導教材可以明確學習目標,清楚地了解應該完成什么工作,學會什么知識,掌握和使用什么技能,以及怎樣去完成。在講授“你會做職業生涯規劃嗎?”內容時,提出“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包括哪些內容”和“談談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解”兩個命題。在教材的知識鏈接內容中設置了引導課文“職業生涯規劃及其意義”,在引導課文引導下,學生需要進一步積極主動地去查閱相關資料,收集相關信息,解答引導文中的一系列問題,完成“職業生涯規劃書”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表” 的撰寫。
2.討論法
討論法是一種群體立體式交流過程,也是一種內涵豐富、有挖掘潛力、能互補智慧、集思廣益的學法。它像一把課堂活力的鑰匙,可以打開學生智慧的大門,幫助學生獵取豐富的知識。在講授“你了解所學的專業嗎?”時,布置學生課外研討作業。由各小組選派代表訪問專業帶頭人或系主任,形成訪談報告提交小組討論,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通過討論,學生各抒己見,互相評價、啟發、補充,發現疑問;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如此循環,從而獲得比較完整、深刻的認識。
3.案例法
案例法是研究者如實地報告某一事件發生、發展、變化過程,以此作為資料積累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它既可以是對一個單獨事件進行的記載,也可以是對一系列相關事件進行的連續性、追蹤式記載。案例研究的主體是對事件的準確記錄、記載,而對此進行的分析和干預、矯正、治療等措施則是深化的研究。在講授“審時度勢,如何調整你的職業生涯規劃”內容時,列舉了大量名人職業生涯設計調整的案例,教育學生職業生涯設計調整不是簡單的“跳槽”,而是根據社會、企業、家庭等多方面原因進行適當修正,人生的總體目標不變,一生的追求不動搖。
4.職業體驗教學法
職業體驗教學法是教師根據教材,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職業體驗,上交職業體驗心得,在課堂上對職業體驗心得進行分析講解。如在講授“你了解現今的就業形勢嗎?”內容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人才市場去參加招聘,讓學生從中體會人才招聘會的場面,從而對就業形勢有更立體的把握和認識。盡可能讓學生運用各種親身體驗,去充分感知學習內容,獲得最大量的信息,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把教材內容與實際情景、事物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深刻的概念。
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在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需要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情 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從而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
[1]吳航.獨立學院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改革探索[Jj]浙江青 年專修學院學報,2008,(4).
[2]劉燕.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應對策略[J]鎮 江高專學報,2009,(1).
[3]黃春麟.基于任務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 (教研版),2005,(31).
[4]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 學要求》的通知[5]李向明.職業人文基礎課程建設綜述[J]職業技術教 育,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