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雪
綏化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00
1.回首十九世紀的歷史,當時的西歐霸主當屬拿破侖,法國的鐵騎踏遍西歐各國領土。而處于沙皇執政時期的俄羅斯,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戰火。當時的俄羅斯國內局勢不穩定,社會動蕩不安。當時的俄羅斯可以說是處于內憂外患的局勢當中。
2.娜塔莎《戰爭與和平》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只有13歲,是這部小說中所有女主角中年紀最小的一個。當時,娜塔莎完全是一個小女孩,她有著一頭黑頭發和一雙黑眼睛,嘴巴有些大,長的不算特別漂亮。她的身材很瘦,個性活潑好動。她總愛一雙手抱著洋娃娃不放。她和其他的孩子一樣任性、孩子氣,而且不知道天高地厚。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娜塔莎就在這戰火紛飛的局勢下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孩童成長為一名意志堅定、充滿斗志、知識閱歷豐富、為祖國和平挺身而出的熱血女青年。在托爾斯泰的筆下,少女時期的娜塔莎是美好生命和幸福的天使化身,是帶點詩意又可愛的淘氣鬼,她柔軟又富于變化的聲音,精靈多變的活潑性格,天生優雅的舉止,形成了這樣一個“迷人的精靈”形象。正是在這樣一個花季爛漫,憧憬著美好愛情,想要戀愛的時候,安德烈不早不晚地出現在了娜塔莎的生活中,愛情仿佛從天而降。
1.娜塔莎只在第一眼,就愛上了安德烈公爵。那是一個孩子的愛情,真誠,純潔卻帶著幾分輕率。她像崇拜一個偶像般虔誠的,誠惶誠恐的仰慕著他。不管他的生命和他的思想是否有著她永遠也無法企及的高度。
然而,安德烈與娜塔莎的愛情從一開始就是不太平衡的,安德烈遇到娜塔莎的時候內心世界已經千瘡百孔,對生活無望,經歷過生死離別,這和娜塔莎此時的內心世界是千差萬別,感情狀態也是南轅北轍。娜塔莎對安德烈的愛情感覺是仰望式的,崇敬膜拜式的,甚至有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這種愛情是帶有一些虛榮性質的。認為安德烈是連自己父親都尊敬的聰明人,一向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她開始害怕自己不符合安德烈心目中對女性的要求,騎馬,打獵,跳舞一向快樂玩耍的她開始擔憂和懷疑安德烈會不會贊成和支持喜歡自己的這種樂趣和愛好。 再加上年齡的差距,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是個悲劇的結尾。娜塔莎吸引安德烈的是她身上完全不同于上流社會的不摻任何雜質的純真,她的朝氣蓬勃帶給當時處于對上段婚姻感到失敗和厭倦的安德烈是希望和光明,但吸引安德烈的純真也同樣在后來成為他倆關系的致命傷。
2.后來安德烈在向娜塔莎求婚后又提出的一年的等待,讓娜塔莎覺得不可想象和承受,純真和幼稚在某些時候在安德烈眼里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面,娜塔莎在經過了漫長的三個星期的等待后得到的求婚結果,幸福勁兒還沒過,卻又聽到了即將面臨是更加漫長的一年的等待,失聲哭泣了,這種激烈反應,這在安德烈看來是不能理解的,卻反而更讓他加深了對娜塔莎幼稚軟弱和不成熟的擔憂。安德烈對這段感情的擔憂和不信任,對娜塔莎缺少信心的他甚至提出不把婚姻公開,也不舉行公開的訂婚儀式,名義上是為了給娜塔莎以后更多的自由選擇,其實是害怕如果娜塔莎對自己感情有了變化,不再愛他的時候,他不至于成為整個上流社會的笑話。這正是說明了安德烈內心仍然在受著上段失敗婚姻的煎熬,仍然帶著過往婚姻的陰影,帶著對前妻的愧疚,讓他在面對新一段感情時候顯得糾結和自私,愛惜名譽超過了對感情的虔誠。安德烈對娜塔莎愛情的不信任,這對一直要求轟轟烈烈,完美愛情的娜塔莎來說,是個致命的打擊。他們的離別就在安德烈不動聲色,平靜地讓人代為轉告中而去:娜塔莎伯爵小姐過去和未來永遠都是自由的……然后頭也不回地走了。這個情景和多年前安德烈義無返顧的毅然決然地堅持上戰場去追求沙皇士兵榮譽的時候是多么地類似。
3.娜塔莎之后又在苦苦煎熬和等待中顯得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也許安德烈把這一年的等待當作了他與娜塔莎之間愛情的考驗,但是這種遠隔千里的考驗對渴望愛情朝朝暮暮的娜塔莎來說是一種折磨,此時的相思對娜塔莎來說是痛苦的,而不是甜蜜,這種痛苦讓娜塔莎感到孤獨寂寞和無助,使原本依賴性強的她變得非常脆弱,思想也愈加混亂,這種脆弱和混亂讓看起來短暫的一年的等待變得無比漫長,仿佛看不到盡頭。娜塔莎和安德烈破碎的情感由于各自的堅持已經越走越遠,直到死亡逼近,愛情在他們之間又奇跡般如鳳凰涅盤一樣的得到重生,但是生活卻沒有再給他們第二次相愛的機會,一切已經太遲,只能擦肩而過,戰爭結束后,娜塔莎在安德烈臨死的床前才是如此真實深切地了解了自己,懂得什么才是愛,該如何去愛。他們錯過是因為他們都太愛做自己。
1.娜塔莎在漫長的等待中承受著煎熬,此時,花花公子阿納托利的出現猶如黑暗中的一絲光明照亮了娜塔莎孤獨的心,這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和安德烈之間那樣的愛情,熾熱親吻和浪漫熱情的情書,這樣轟轟烈烈的的感情和之前安德烈深沉內斂,深藏于心的愛情是如此旗幟鮮明的對比。在和阿納托利的愛情到達了最高沸點,準備私奔的時候,安德烈即將從遠方歸來了,但是娜塔莎已經管不了,也不想管這些了,浪漫主義的她沉醉在這樣狂熱的愛情里無法自拔,無法清醒。和安德烈長久的分離已經讓她覺得就算再堅持也是枉然。然而這種太過突然和狂熱的愛情也最終如泡影般幻滅。
2.娜塔莎感情的糾結,反復和混亂其實是性格缺陷導致和決定的,太執著于浪漫主義的娜塔莎和太過于理想主義的安德烈相遇,相戀,移情別戀,生死離別,娜塔沙的虛榮浪漫,安德烈的猶豫遲疑,都為他們的愛情加速劃上了句號,注定成為了可嘆的傷感悲劇。缺少寬容和犧牲的他倆最終都于命運擦肩而過,只留下遺憾的絕唱。安德烈頓悟時,命運已經讓他到了死亡的邊緣,娜塔莎在托爾斯泰筆下還是幸運的,在經過長達十幾年的風雨飄搖的戰爭后,她仍舊是一個水晶般的小人兒,淳樸詩意地如同草原的野花馥郁芬芳地綻放著屬于她自己獨有的生命光彩,她遇到了命運中的第三個男人彼埃爾。
在經歷了國家、社會的滄桑巨變后,娜塔莎最后和彼埃爾結為伉儷。此時的娜塔莎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她找到了此生中和她最為般配的生活伴侶。娜塔莎,需要依偎著有著寬廣胸懷的男子來關愛和呵護她,為她遮風擋雨,陪她共訴衷腸。彼埃爾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曾經是有些落寞的俄羅斯貴族,后來時局變化,他幾乎又在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但他卻把對祖國的感情和人民的幸福看得高過了錢財,在戰爭的最后,他拋棄了個人利益,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產捐獻給了俄羅斯官方去支持保衛祖國的戰爭,他帶頭冒著生命危險參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并鼓勵身邊的人民也投入到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去。時光在飛逝,戰爭在繼續,以庫圖索夫為領導的俄羅斯統帥堅強地抗擊著拿破倫的入侵。痛失安德烈后,娜塔莎仿佛一下子成熟了很多,從以前的浪漫狂熱到現在的平靜無華,成長成為了一名小婦人。她以自己所能盡的力量在保衛著這塊屬于自己生長的土地。
在1814年法國大革命影響著整個歐洲局勢的時候,在俄羅斯政治風雨飄搖的時候,受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影響的貴族們正積極的準備投入到戰爭中去,彼埃爾這個擁有著一腔熱誠和積極向上精神的男子開始了他積極的號召……對祖國的愛,對親人的愛,對朋友的愛,對愛人的愛,多瑙河的河水靜謐地流淌,天空蔚藍而寧靜,夕陽的光輝照耀著壯闊的山河,沒有奔跑,喊叫和斗爭,一切都是那么寧靜而詳和。在戰爭的天空下,當我們懷著一顆遠離世俗的心去體會時,除了高高在上的天空,一切都是虛無,一切都是欺騙,唯有靜穆與安寧。彼埃爾和娜塔莎,他們相依相偎,對他們來說,只要彼此安好,便是晴天。
[1]谷瑋潔 ; 罪惡與救贖——《戰爭與和平》娜塔莎的原型解讀[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年03期.
[2]王安憶 ;圣女娜塔莎——講述《戰爭與和平》[J].《東吳學術》 2011年03期.
[3]韓玲; 真經過善的過濾就是美──托爾斯泰長篇創作中的女性美理想[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05期.
[4]王永奇;娜塔莎:被閹割的女性[J].電影評介 2008年第6期.
[5]祖曉春 ;試論娜塔莎性格的復雜性[J].《寧夏社會科學》200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