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超
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 重慶市沙坪壩區 400031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1977)是二十世紀美國文壇最為杰出的小說家之一。納博科夫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創作極其豐富, 其主要小說有《洛麗塔》、《普寧》、《微暗的火》、《透明物體》等名篇。納博科夫的《洛麗塔》(1958) ,《微暗的火》(1962)早己成為現代文學經典。《洛麗塔》讓他成為當時文學界的焦點。而《微暗的火》則確立了納博科夫后現代主義文學巨匠的地位。《微暗的火》以其獨特的創造構思贏得了許多讀者的喜愛,有許多關于該小說的創作主體或是寫作技巧方面的評論,然而就作者和讀者關系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本文正是希望能在這方面能有多發現。
1968年巴斯在《作者已死》一文中提出了“作者已死”的觀點,文章顛覆了作者在文本閱讀過程中的權威[1]。否定了把作者的潛在意圖當成是文本意義的批評方式,把文本意義的最終解釋權交給了讀者,改變了讀者傳統的地位和角色,對文學文本的批評產生了深遠影響。與他觀點相同的還有文學批評家艾什,他認為“一個文本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可能,無論哪一種解讀行為都不可能窮盡人們對這種可能性的理解,因為每一個讀者都在按他自己的方式來填補文本理解的空白。” 文學批評家Holland 也指出“毫無疑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國籍、不同種族以及有不同閱讀經驗的讀者對同一個文本會產生不同的理解。”[2]。早在60年代《, 微暗的火》就已經表現出了對作者—讀者二元關系的解構。小說《微暗的火》中存在著幾個分處不同空間的次級文本,其中有兩個是處于次級層次的文本:長詩《微暗的火》、小說《孑然一身的君主》關于謝德的他傳。這兩個文本分別帶出它們背后的兩個寫作者:謝德、金波特。此外還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整體文本:小說《微暗的火》以及它的寫作者——納博科夫。在小說《微暗的火》中,有以下三類讀者:第一類讀者是自傳長詩《微暗的火》的謝德的文本讀者;另一類是給《微暗的火》長詩作注解而形成謝德他傳的作者金波特文本讀者、自傳故事《孑然一身的君主》的作者的讀者;再一類就是小說《微暗的火》的作者納博科夫的讀者;文本由作者創作出來,而作者依賴文本而存在,作者與文本之間是一種互相依賴的對話關系。文本一旦誕生,作者本身也成了讀者之一,作者會在重讀自己的文本時產生情緒上的共鳴。在《微暗的火》由于創作主體可能不同,相應的讀者也不同。在改作品中納博科夫的創作給予讀者足夠的空白去創作,不同的作者在閱讀文本后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樣作者與讀者的界限變得模糊;正是由于這種模糊性,才讓該小說變得更加有反復研讀的價值。
在小說中,納博科夫虛構了一個身兼多重創作主體身份:詩人、詩歌評論家、注釋者等。他有意識地打破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傳統界限,虛構出一個身份游離不定的創作主體,把讀者和作者身份疊加、重合后有意識地混淆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身份與功能。這種新型的互動結構通過《微暗的火》中的讀者與作者的互動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正是借助了由納博科夫制造的、拒絕融入那兩個自傳文本的注釋體文本所產生的間離化效果,讀者才被喚起間離化閱讀意識,他們意識到這樣的敘事方法是在更注重觀眾的理性,而不是觀眾的感情。觀眾不是分享經驗,而是去領悟那些事情”[3]。《微暗的火》的這種主客體互動的寫作模式,既能召喚讀者進行主動閱讀和文本意義建構,也使得納博科夫獲得了創作的主動權。納博科夫主動地將小說《微暗的火》設置為一個可以分開和重組文本,使讀者在閱讀和參與中體現出一種存在的活力。他并置多個彼此敞開、相互修正的異質文本,敘事語言的明晰單義被打破。互文性閱讀使讀者體驗其新形式的閱讀策略,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其自我。在“微暗的火”長詩中,生活和藝術彼此交融,真真假假,儼然沒有了界限與差別。盡管納博科夫的寫作文本與謝德及金波特的寫作文本分別處在不同層次上,但作為寫作者,他與他們倆展開著平級的對話。于是,當讀者把關注視野從次級文本向整體文本擴展、追隨那個更為廣闊的文本的敘述時空時,可能展示出又一種不同的閱讀效果,對面前的新的寫作者納博科夫表現出又一種不同的應對姿態。納博科夫借用讀者先前對那兩個自傳作者的寫作所產生的閱讀效果,讓其與對納博科夫自己的寫作所產生的閱讀效果呈對比之勢,從而使讀者在無形中就聯系、比較、鑒別了小說中的這些寫作者的寫作成效。以這種方式納博科夫,重新建立起來的應該是兩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小說創作過程其實就是創作主體行為展開的過程,主體行為的結束,新的讀者也隨之產生。對于文學作品的作者和讀者的關系,納博科夫在《微暗的火》中給予評論者一種全新的理解模式。他們的關系不在是像之前的文學作品那樣以作者為中心,或者是以讀者為中心。在《微暗的火》里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模糊的作者與讀者關系,但是他們之間充滿了互動正是因為這種錯綜復雜的互相對話和交流的關系,才為文學理論提供了新的素材,促使文學創作者進行創新,進而創作出更加富有內涵的文學作品。因而對于它的解讀和意義具有無限的可能需要我們去挖掘,本文一種可能的解讀。
[1]鄒波.“‘微暗的火’中的寫作者”[D].成都: 四川大學文學學院, 2005.
[2]Keith Green and Jill LeBihan.Cr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 A Course book [M].Rutledge Press :New York.
[3]宋艷芳.作者、文本和讀者的對話— —?微暗的火?的一種闡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