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輝
深圳市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 518100
2011年“七一”前夕,由深圳市寶安區委區政府、深圳廣電集團共同主辦,區委宣傳部、深圳衛視承辦,《晶報》協辦的“草根之聲”——中國勞務工大舞臺綜藝晚會的現場錄制,已于不久前通過深圳衛視正式播出,受到了億萬觀眾的熱烈歡迎。這場以薈萃草根之聲、打造草根之星、成就草根之夢、服務草根階層為主題的綜藝晚會,匯集了聲樂、器樂、歌舞、芭蕾、街舞、雜技與魔術等多種形式,演員們均是來自勞務工階層。在歷時120分鐘共17個節目中,有14個為原創節目,其中出自寶安區的就有12個。整個綜藝晚會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充分展示了中國當代勞務工的感人風采。
筆者曾直接參與部分節目的音樂創作和制作,且目睹勞務工們的排練和演出全過程,深受感動。它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示和深層思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如何保障農民工的各種權益,盡量滿足農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千方百計改善農民工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使廣大農民工能普遍融入當地社會大家庭,真正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實惠,讓他們與就業地人民群眾共同分享三個文明建設的成果,這是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本文謹就當代農民工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積極開展公益性勞務工文化活動,切實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氣氛問題談談個人的見解。
農民工(又稱勞務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陸續進城就業謀生而逐步形成的龐大群體。這支史無前例的特殊勞務大軍,經過30多年的不斷流動和聚集,現已規模空前。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的農民工總量,至今已超過2億人之多。僅在深圳市寶安區這個只有40多萬當地戶籍人口的經濟大區,就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勞務工達500萬人。而在深圳市目前實際管理的1200萬人口中,除了259萬為戶籍人口外,其余的近1000萬人口均為進城務工的中青年勞務工和臨時打工者。
30多年來,一批批不辭勞苦的農民工,為實現自身人生價值,解決家中生活大計和改變原住地貧困落后的面貌,告別鄉親父老,投身打工者的洪流,給發達地區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更為就業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們暫且不說有著大量農民工就業的華東“長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經濟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只要看看深圳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人均收入,就不難理解廣大農民工為就業地創造了多少經濟效益,為我國現代建設作出了多么大的貢獻。
誠然,深圳建市30多年來,以海納百川的胸懷為千百萬農民工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創業機會,而廣大農民工亦給特區與國家創造了極其豐厚的物質財富和一個又一個的世間奇跡。他們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他們有權利分享三個文明建設的成果,是需要所在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愛護。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并不僅僅體現在GDP的數字增長上,而應更多的關注民生問題,要看社會發展給人們所帶來的實惠和幸福感。怎樣做到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基礎,以政府有效地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作為維護社會公平,讓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廣大農民工離鄉別井、吃苦耐勞,日夜拼搏在生產、工作的第一線,為就業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非凡的貢獻。他們用辛勞和汗水譜寫了經濟特區乃至全國發達地區持續發展的光輝篇章。他們的付出應該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肯定。
如何保障占當地居住總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農民工的文化權益,滿足他們工余班后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這是深圳市各級文化部門長期致力于探索與實踐的課題。無論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首先創辦的“大家樂”舞臺和繼后每年舉辦的“勞務工歌手大賽”、“外來青工文化節”、“歡樂在鵬城”、“廣場文藝匯演”等系列常設性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還是各鎮(街道)所組織舉辦的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各類公益性文化娛樂活動,均為眾多農民工送上豐盛的公益性文化大餐。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要滿足數百萬不同層次農民工長期性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此,必須充分發揮所有公共文化體系活動場館的應有功能,為百萬農民工提供各種純公益性的文化活動形式和空間,大力扶持農民工文藝社團,深入持久地開展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和“打工者文藝”,活躍基層群眾文化,逐步提高農民工文化生活質量和水平。
根據文化部《關于高度重視農民工文化生活,切實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的通知》精神,深圳市文化部門早于2006年3月就印發了《深圳市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施方案》、《關于開展外來勞務工文化服務工程方案》等系列文件,提出將深入開展外來勞務工文化服務工程,加大公共文化向外來勞務工傾斜的力度,全面提高外來勞務工文化服務質量,保障外來勞務工平等、廣泛地參與各項文化活動,促進城市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
“服務工程”涉及到外來勞務工的文化服務、娛樂消遣等方方面面。目前已在各大工業區和勞務工聚居的轄區實施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外來勞務工服務點,實行專人管理,每天定時向外來勞務工提供免費上網、閱讀、文藝演出、電影觀看、知識講座等;開展流動文化系列服務,將各種文化資源送到外來勞務工的身邊。這無疑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民心工程”。我們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應千方百計地挖掘潛力,積極發揮公共文化的社會職能,全方位地為廣大農民工提供豐富優質的公益文化服務,以實現文化資源全民共享的目標。
人的素質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靈魂,是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廣大農民工對深圳經濟建設的確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毋容置疑的。然而,由于深圳人口構成的多元化和復雜性,特別是外來就業和打臨時工者占大多數,給這座新興的移民城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部分暫住就業人員缺乏共同家園意識,導致一些城區環境衛生、交通秩序等臟、亂、差現象和不文明行為并不鮮見。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寶安宣傳、文化部門根據區委區政府《關于全面實施素質工程的意見》精神,以建設文化強區為目標,積極舉辦以勞務工為主要對象的“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同在一方熱土,共創美好明天”等專題廣場文藝調演和“千人集體舞會”、“萬人大合唱比賽”以及“周末音樂會”。增強了廣大農民工的公民道德規范和共同家園意識,逐步提高他們對這座移民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從2005年開始,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等部門聯合主辦,寶安及各區宣傳、文化部門共同承辦、每年一屆的“深圳市外來青工文化節”,更是專門為數百萬農民工創辦的全市常設性勞務工業余文化藝術的大檢閱、大展演活動。這個每屆歷時一個多月的綜合性勞務工文化節,調動了深圳群文系。許多單位把勞務青工文化節作為關心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要任務來落實,紛紛組織自己的代表隊參加所在街道、區以及市級的選拔和比賽;不少企業的農民工自己創作,自編、自導、自演反映自己身邊現實題材的作品和節目,參加層層的選拔和全市性的大展演,充分展示了新一代“打工者”的藝術技能和才華,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基層業余文藝骨干和積極分子。真正實現了農民工參與、創造、享受文化的權利,繁榮了農民工文藝舞臺,豐富了百萬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的精神素質,有力地推動了企業文化的蓬勃開展。
此次“草根這聲”——中國勞務工大舞臺綜藝晚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充分體現了寶安區對廣大勞務工的關心愛護,也發映了草根階層在寶安、在深圳這塊熱土上享有的文化權益和幸福感。他們以藝術表演的形式歌頌與踐行“以陽光的心態面對人生,以辛苦的勞動創造生活,以感恩的情懷融入社會”的時代風貌。
實踐證明,廣泛開展“打工者文藝”活動,是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保障廣大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權益,實現文化資源共享的好形式。但愿所有經濟發達地區有關部門和單位,站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高度,認真關心農民工的文化生活,將愛護農民工的“春風行動”吹遍神州大地,進一步繁榮農民工的文藝事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再創新的業績。
[1]文化部《關于高度重視農民工文化生活,切實保障農民工文化權益的通知》.
[2]《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工作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