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紅
猶太文化是一種頗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綺麗。自其產生以來,在長達30多個世紀的歷史長河中,面對疆域缺失、民族離散的復雜環境,基本保持了元典文化的特色,不斷傳承、延續,不僅成為西方文化的源頭,而且至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活力。
猶太文化之所以能在與異質文明的交往中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調試與改造的過程而保持自我的主體特征,并在現代政治、經濟及文化環境中仍然發揮其作用,除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更新機制、兼容能力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即古老的猶太傳統濃縮了許多現代人所追求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說在傳統猶太教的肌體中很早就孕育了可貴的現代意識。猶太文化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對一系列現代理念的推崇與實踐上,如追求自由與平等、重視生命的價值、追求此世目標的實現以及商業合理化思想等。
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曾說:“自由選擇的觀念是圣經思想對人類作出的最重要的貢獻。”從摩西出埃及到第二圣殿被毀時期,猶太歷史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追求自由與解放的主旋律。猶太民族所演繹的“出埃及”的壯麗景觀已被作為人類擺脫奴役、尋求自由的象征而長存于東西方的歷史畫卷之中;在巴勒斯坦淪于強國統治的非常時期,猶太人為反抗塞琉古、羅馬帝國的壓迫與控制,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為了以色列的自由”是支撐馬卡比人、奮銳黨人、巴爾-科赫巴起義者的堅強支柱,“寧為自由而死,不作奴隸而生”是馬薩達將士們集體自殺之前留下的最后遺言。此后,在國破家亡的歷史遭際面前,猶太人又竭力保存精神的火種,通過社會精英的努力而傳承了民族智慧。大流散時期,對自由意志的追求與向往仍然是猶太文化傳統的核心內容。
追求平等、蔑視權威也是猶太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在猶太人的心目中上帝是基于完全平等的觀念來塑造人、要求人的,人與人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在本體上都是平等的生靈,任何人不得凌駕于他人之上。自古以來,猶太人極力否認特權,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猶太人銘記撒母耳的訓導,即使有幸成為國王的人,也不可壓迫他人、實行專制,而要遵循神的律法,向人間播撒上帝的愛心與公義,真正成為民眾的公仆。
在王國時期,有作為的國王常常被作為民族英雄而載入史冊,難能可貴的是猶太人卻能以一種平常心態去看待他們的功過是非,在充分肯定其作用、歌頌其美德的同時,并不刻意掩飾他們的弱點甚至罪過,這一點在《圣經》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圣經》編纂者對參孫的膽識贊不絕口,但又指出,參孫并未脫俗,且常常違約,有很多遠離神道的行為;《圣經》中的大衛王智能超人、才華橫溢,作為國家的真正締造者而名垂史冊,但他又表現出許許多多的人性弱點,他曾卑劣地違背自己的諾言,并有過奪人之妻、殘害無辜的可恥行為。(《撒母耳記下》第11章)可見,在《圣經》編纂者的筆下,國王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他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也有常人的弱點與過錯。
猶太民族是一個崇尚群體智慧的民族,傳統的希伯來文化中有著根深蒂固的群體觀念。上帝的契約不是與立法者摩西個人所立的,而是與全體以色列人立的:“摩西下山,將耶和華的命令、典章都述說與百姓聽。眾百姓齊聲說:‘雅衛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出埃及記》24:3)正是這種集體意識深化了民族精神,使得猶太人始終牢記他們屬于命運共同體,個體寓于群體之中,在災難與迫害面前要依靠群體的力量共度難關。這種群體意識對于頻遭流散遷徙的猶太人而言更加重要。
在長期的離散過程中,正是這種觀念產生了一種巨大的向心力,把一個失去疆域、命運多舛的民族從情感上連結在一起,從而保證了猶太精神、猶太文化和猶太民族的延續。中世紀猶太人在商業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應該歸之于這種全體一致的猶太集體精神,使得他們充分利用散居在各地的同胞以開展商業;以至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也是靠著猶太人的集體主義精神才得以在沙漠之地重建了猶太民族的新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猶太人并非盲目地崇拜群體,他們從不貶低個人的價值。猶太人認為,人既然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那么人的尊嚴自然要得以維護,任何人的生命都超然重要,別人與自己一樣是構成社會的要素,那么,“人”與“己”的價值同等重要。
希勒爾是生活于公元前后的猶太教首席拉比,負責最重要的律法裁決,拉比作品中把他描繪成一個最偉大的早期哲人。據說,耶穌基督的許多言論正是出自希勒爾之口。希勒爾對人己關系這一哲學命題也有著極為精辟的見解。據《塔木德》記載:有一天,一位異教徒來到希勒爾面前,他一只腳站立,請求希勒爾在他單腳而立的時間里把《托拉》的真諦授于他。希勒爾這樣回答了他的問題:“有害于己的,勿施于同胞,此為全部《托拉》,其余皆為評注。”在此,希勒爾闡發了一個長久流傳的金科玉律——“有害于己的,勿施于同胞”,這不正是中國儒家學說所崇尚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題嗎?可見,在如何處理人己關系的問題上,猶太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驚人的一致。長期以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道德準則之一,成為仁人君子為人處事的指南。
然而在實際的運用與操作過程中,這一準則往往揚“人”而抑“己”,陷入一種約束自我、限制個性的傳統文化模式之中。猶太民族早在兩千年前似乎就意識到了這一準則的偏頗之處,因此,倒置命題,使之成為一種雙向適用的原則:即一方面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則強調“人所不欲,勿施于己”。上文中提到的希勒爾不僅首倡“有害于己的,勿施同胞”,而且還大聲呼吁要重視自我。他的名言是:“假如我不為己,誰會為我?假如我只為己,我是什么?假如不是現在,那是何時?”希勒爾這番富有思辨性的反詰語不僅長期流傳,而且成為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座右銘。如果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經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智慧的話,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人所不欲,勿施于己”的有機結合更是智慧中的智慧,是一種洋溢著思辨精神的更大的智慧。
源遠流長的反猶主義傳統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猶太人的憂患感與成功意識。由于反猶主義的歷史幾乎與猶太人的歷史一樣悠久,因此,猶太人在經常性的迫害和災難中孕育了一種異常堅韌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對猶太人的生存與發展起到獨特的推動作用。在猶太文化中,關于憂患有許多表達,如猶太諺語所說,“只有輾碎的葡萄才能釀出最醇的酒;只有壓碎的橄欖才能榨出最好的油”。馬丁?布伯也非常精辟地說:猶太民族之所以成為永恒的民族,并非由于他們被允許活下去,是因為不允許活下去。
從很大程度上說,長期遭受反猶主義迫害的猶太民族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與他們那種樂觀、坦蕩的心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有人甚至認為幾千年的猶太智慧可以濃縮為一點,即樂觀向上。例如,1943年華沙猶太隔都起義期間,在廢墟與瓦礫之中,人們卻看到許多猶太家庭圍在一起共讀《哈加達》,津津樂道地回顧以色列人擺脫奴役、獲取自由的往事。4月30日,即暴動最猛烈的日子,一些人還聚集在地下室里,縱情地歌唱、演講。那種情景、那種氣氛使人們忘卻了戰爭的存在,忘卻了希特勒、毒氣室與焚尸爐。
猶太宗教文化的核心內涵之一就是對信念的堅守與對未來的希望,從以往的經歷中找到一種自信、一種超脫,把“對歷史的堅守作為希望的源泉”,從而寄希望于即將來臨的明天。猶太復國主義者用自己的實踐驗證了希望的力量可以創造歷史的奇跡。以色列建國之后又把《希望之歌》作為國歌,用來激發猶太人建設新國家的民族激情。猶太思想家也認為,希望所孕育的激情與活力是猶太人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用蘇格蘭作家撒母耳?斯邁爾斯的話來說:“希望與力量同在,希望是成功之母。因為懷有強烈希望的人往往具有創造奇跡的天賦。”
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是人類歷史上較早從事商業活動的民族之一。在希伯來人的《圣經》中不僅記載了他們的許多貿易活動,而且對貿易原則也作了一些規定。如《申命記》中強調要公平買賣,“你囊中不可有一大一小兩樣砝碼,你家中不可有一大一小兩樣升斗,當用公平的砝碼,公平的升斗”。《申命記》中還談到對雇工要以誠相待,不可欺詐,“雇工人的工價,不可在你那里過夜留到早晨”。《出埃及記》對所有權及債務問題作了許多規定,如不可占有別人的財產,“人若偷牛或偷羊,無論是宰了,是賣了,他就要以五牛賠一牛,四羊賠一羊”等。猶太民族自稱“契約之民”,稱其宗教為“契約之宗教”,稱其《圣經》為“神與以色列人的簽約”。猶太教與其它宗教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它強調神人之間的“約定關系”,無形的上帝實際上也是民族思想與民族意志的神圣化,上帝不僅僅是猶太之神,更是猶太之王、猶太之父。人如果信守與上帝的約便可蒙恩,毀約者就會遭到懲罰。正是在這一宗教傳統的影響之下,猶太人形成了重合同、守契約的商業信譽觀念。
繼《圣經》之后成書的《塔木德》對商業活動有了更為系統、更為廣泛的記載,并且已經萌芽出商業合理化與規范化的思想。《塔木德》教誨人們要重視金錢、珍惜自我。《塔木德》中有許多關于錢的格言、警句,如“身體依靠心而生存,心則依靠錢包而生存”;“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它在祝福著人們”;“擁有很多財產,憂愁可能相對增加,但完全沒有財產的人,憂愁更多”等等。可見,猶太人對金錢的崇拜欲極為強烈,而且在考慮錢的問題時往往表現得比別的民族更富于實利性。除了重視金錢之外,作為以色列人行為準則的《塔木德》從實用主義的立場出發,教育人們要珍惜自我的價值。
此外,《塔木德》強調誠實無欺、公平競爭的交易原則。為了使猶太人養成誠實經商的習慣,《塔木德》對經商原則作了種種規定,如在推銷手段上,禁止帶有欺騙性的宣傳,不能故意把奴隸打扮得年輕以獲得高價;不能在家畜身上涂上顏色以蒙騙顧客;不能把舊工具翻新以取得高利等。在價格問題上,注重保護買方利益。當時商品沒有統一的價格,成交價主要靠雙方討價還價,但要求價格差價應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在計量手段上,《塔木德》力求公正,如作為量器的瓶子,底部不能有殘留;砝碼的底部要保持清潔以保證分量的準足等。在世界上大多數居民尚處于農耕社會時期時,《塔木德》就已在很大程度上向猶太人灌輸正當利潤、公平價格、合理競爭等現代商業法規的基本概念,并開始把道德準則融于商業精神之中,這足以表現出猶太民族的先見之明。滲透于《塔木德》中的商業觀念,自然會影響到猶太人的思想與行為,培養了他們的商業意識。
與追逐盈利同等重要甚至更加神圣的理念就是猶太文化強調樂善好施的精神。由此,猶太人不僅是最為精明的商業民族,而且也是最為慷慨的慈善民族。《圣經》中屢屢強調“公義”,并以此為尊榮、高尚:“追求公義仁慈的,就尋得生命、公義和尊榮。”(《箴言》21:20—21)慈善不僅是一種個人的選擇,更是一項神圣的指令。猶太文化理想中的彌賽亞國度即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貧困的公義世界。
公義慈善的傳統在《塔木德》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凸顯。《塔木德》強調世界的根本就在于此,世界立于三大支柱之上:學習、祈禱與慈善。慈善使猶太群體內部關系得以緩和,從而在流散與迫害的外部環境中維持了極強的民族凝聚力。這種精神一直延及現代,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為了猶太國家的事業紛紛慷慨解囊,可以說,沒有全世界猶太人的贊助,猶太復國主義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這也正是猶太文化在遭受外部世界頻繁而強烈的打擊迫害時依然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盡管許多現代主義者常常把傳統視為現代性的對立物,但現在依然存活在“過去的掌心”之中。猶太人始終堅持自身的文化傳統,這使之得以在磨礪迫害中保持了民族特性、延續了民族文化、傳遞了民族精神。現代猶太文化中依然保留了大量的猶太傳統,因為猶太傳統是他們認同之根、身份之源。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就是一個借助傳統力量復興民族的典型例子。所謂的“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也譯作錫安主義)就是回歸錫安,而錫安正是猶太傳統中指代古老民族家園的歷史名稱和文化意象。正是在猶太傳統的感召下,猶太復國主義才在短期內實現了復國的現代奇跡。
綜觀猶太歷史與文化演變歷程,勇于創新與堅守傳統一樣,是猶太民族不朽的精神動力。關于創新的理念,猶太人凝練出了很多智慧名言,如“在生命的演奏會上,沒有人能得到一張現成的節目單”、“精神創造奇跡”、“觀念改變世界”等。在猶太民族長達數千年的履歷表上,不管是在歷史的高潮期,還是國破家亡、圣殿被毀、流落他鄉的受難期,猶太人總是表現出出色的創新品質。首創一神教、建構古典倫理、創新資本經營模式、諾貝爾獎神話、以色列國家的創新奇跡等無不體現出這一點。
而猶太人的創新動力正是源自猶太文化的滋養與孕育。自古以來,猶太文化就鼓勵人們勇于“挑戰被接受的觀念”,贊賞標新立異。正如猶太格言所說的:“自己不去思考和判斷,就是把自己的腦袋交給了別人去看管。”《塔木德》上也有這樣的箴言:“假如所有的人都向同一個方向走,這個世界必將傾覆。”正是處于這樣的文化背景,猶太人把“崇尚個性,鼓勵創造”作為重要的教育理念,從小就要求孩子要學會提問與表達、善于逆向思考、展示自己的創造力并培養延后享受的觀念。其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成功動機、鍛造鮮明的個性特征。據說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不無感慨地對時任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說:“當一億七千萬人口的總統真難。”本-古里安的回答是:“當兩百萬個總理的總理更難。”
總之,豐厚的傳統文化與獨特的經歷,塑造了猶太民族的個性,也磨礪了他們精神意志。正如麗莎?吉斯特在《宗教與財富》一文中所說的:“猶太教中傳統的力量比其他任何宗教都要強大,這些傳統本身就賦予了個人某些特點,比如強烈的自信心、對于學習的熱愛、對于神的敬畏、強烈的社群歸屬感……所有這些幾乎構成了人類競技場中獲得成功的天然基礎。”作者單位: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