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敏 封丘縣王村小學
淺談小學作文教學
杜慧敏 封丘縣王村小學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提高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作為水平,成為當務之急。
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那么,如何進行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動物,可以讓學生在家仔細觀察常見的動物,如:雞、鴨、貓、狗等常見的動物。使學生對動物的外貌、習性、動作等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動物,自己是從哪些方面觀察的,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動物的外形、習性、動作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并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難了,寫出的作為也顯得生動、有形。
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象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象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他們的想象創造能力。例如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游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
作文并不是非得每周一次的作文課上寫,平時我們可以抓住機會,讓學生多一些練筆的機會。如:下雨時,讓學生仔細觀察雨中情景,圍繞“雨”寫一篇作文;天氣很熱時,讓學生以“天真熱呀!”為開頭,寫一段或一篇習作;一場體育比賽后,讓學生以《一場--------比賽》為題寫一篇文章等等。由于發生時間短,孩子們身臨其境,親身感受,所以印象深刻,寫作時有東西可寫,寫出的文章也真實、生動。
首先讓學生自我修改,“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我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后,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并自己進行修改,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然后是老師的評改,學生辛辛苦苦寫好作文后,總喜歡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許,在很短的時間內,印象很深,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并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很容易接受。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目標,要求學生能寫出他們的真情實感,用通順的語句、清楚的層次、鮮明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記敘見聞、寫景狀物、說明事物、發表意見,此時,若再重新習作一次,就能上一個等級,這無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我們要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作文教學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