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林海 佘國華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24)
海西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和策略①
葉林海 佘國華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24)
以海西體育旅游文化交流發展為依據,探討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依托兩岸文緣、地緣、血緣、商緣、法緣、政策與文化優勢資源。經調查、分析與研究,引進國際體育賽事、全國大型體育賽事落戶海西,進一步開拓海西體育旅游資源與文化資源,打造海西特色體育旅游品牌。為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可行性操作方案。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
體育旅游 文化產業 發展對策
體育旅游文化產業在發達國家是提升國民經濟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發達國家改善國民經濟與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據國際體育旅游委員會公布,近幾年,世界范圍內的體育文化旅游已占到旅游業的30%以上比例,已發展為現代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旅游文化經濟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1)2009年國務院通過《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2011年福建省政府也出臺相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2],指出:著力整合資源,優化產業發展格局,激化文化產業發展活力、著力對臺先行先試,發展海峽兩岸體育旅游文化旅游共同市場。用好政策與優勢共同打造海西新興產業的發展。
(2)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瀕臨臺灣海峽,面對金門諸島,與臺灣寶島澎湖列島隔海相望;特殊的地理優勢,形成具有良好的自然氣候和人文歷史文化,適時開展海西體育旅游對海峽兩岸地緣、文緣、血緣、法緣、商緣的關系發展福建優勢明顯;一方面,海峽兩岸人文及歷史淵源,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在文化上的優勢就有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閩越文化等,為海西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自然的與人文的條件;在海峽兩岸交流中顯示出獨特的地位和突出的優勢。另一方面,海西的地域氣候與特殊的文化:包含了藝術、民俗宗教、戲曲、宗親族譜的家族文化、建筑文化、方言、民間文學、音樂、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等諸多內涵的文化特色;為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實質性的保障。
(1)體育旅游是通過旅游者直接的行、觀、住、吃、娛、購等消費,直接關聯區域的經濟收入。如瑞士僅滑雪體育旅游一項活動,每年創匯70億美元;意大利僅“足球”體育旅游活動一項,每年收入500億美元;廈門僅4天的馬拉松賽事,收入也達3個多億人民幣。體育旅游這個平臺對發展海西文化產業是很好的一種途徑。發展體育旅游以高端的體育賽事與群眾參與性高的體育運動項目為主體,如:廈門國際馬拉松賽就是成功的例子,賽事期間不僅引來了無數的參賽者同時也帶來無數的觀光旅游者,通過賽事一方面推動當地的文化產業(廣告、設計、宣傳、出版業、文化藝術等)、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為當地的GDP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因此,我們引進與開發體育旅游資源,創辦、舉辦不同等級不同規模的體育競賽活動。對文化產業與體育旅游的發展具有實效性。
(2)利用海峽兩岸的地理優勢和地域文化優勢,以廈門、福州、金門、臺灣為中心;通過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金門國際馬拉松賽,臺灣日月潭國際公開水域游泳等海峽兩岸多項國際體育賽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爭取吸引若干國際體育組織落戶海峽兩岸;除廈門國際馬拉松外適時承接國內外高水平的體育賽事,引進網球、高爾夫球、帆船、帆板、游艇、自行車、鐵人三項比賽等國內外頂級賽事落戶海峽兩岸。立足地方旅游特色,發揮兩岸體育組織總會中的單項運動協會作用。引進單項國際體育項目落戶兩岸,帶動體育旅游與當地特色文化游和產業發展。如國際F1方程式賽車,若能落戶臺北,將帶動臺北故宮與臺灣地區的文化游升級;把國際女排系列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落戶海西,將帶動閩越文化中的開閩王:王審知,開漳王:陳元光的文化挖掘和鄭成功等歷史人物文化游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加強開發設立與引進并承辦高水平兩岸體育竟賽項目和全國性質的大型體育比賽項目。把陽光、沙灘、海水、山野、綠地、空氣等兩岸體育旅游寶貴資源加以發揮利用。讓參與體育賽事和大型體育比賽活動的游客、運動員、工作人員享受賽事的同時,體驗當地自然風光和地域人文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
(1)在實踐中我們漸漸領悟到文化在區域發展中的重要性,漸漸領悟到文化就是產業,文化就是經濟[3]。一方面,體育旅游離不開文化產業的支持與發展,另一方面,體育旅游將帶動文化產業的升級與發展;兩者互利互補。發展體育旅游文化產業能促進多種產業升級,帶動和促進海峽兩岸文化產、體育產業、旅游產業的發展。由于游客到達體育旅游活動地,除了參與和觀賞體育活動,還會參與當地及周邊區域的其它旅游活動,如文化游、休閑游等。并且延長了在當地的逗留時間,為旅游產業帶來經濟效益,也帶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海峽兩岸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提供新機。
(2)體育旅游文化產業一般被認為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是一門綜合性的服務行業。發展體育旅游文化產業將優化產業結構,極大刺激區域經濟的發展和擴大勞動就業機會。體育旅游一方面能拉動體育需求,豐富體育活動內容;另一方面,也為文化產業帶來經濟效益,帶動體育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4]。體育旅游的開發對促進當地人文歷史文化的旅游發展和體育旅游活動場地、設施、器材的開發與建設,帶動交通、通訊、廣告、藝術、傳媒、食宿、購物、娛樂等產業的發展與消費;從而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
(3)發展體育旅游文化產業將塑造一系列海西體育城市的國際名片,提高城市的竟爭力。一個城市旅游活動高度發達以及舉辦一些高端的國際體育賽事活動的關鍵是該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實力體現;大型的高端的體育賽事活動將引起世界各地體育活動愛好者的極大關注,并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體育愛好者前來參與或者旅行觀賞。無疑推動體育旅游的發展,也促進該城市政府和市民,齊心協力打造城市公共形象,塑造嶄新的城市國際名片;推進該城市文化產業發展。
(4)發展體育旅游將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新的競爭市場和機遇。體育旅游是一種高消費,其發展、更新速度要高于其它行業消費,因此,極大地促進行業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中的重要行業。隨著體育旅游與文化游相對接,將對優化產業結構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更大的益處。
體育旅游的實質是文化,文化是自然與人文的綜合特征[5]。文化旅游不僅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還是一個很好的推介、宣傳工具[6];認真把握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立足海西本地區資源特色,以體育旅游為媒介,大力發展海西“山海”特色體育休閑游,如:農家樂、休閑農莊、森林人家、濱海水鄉、文化創意園樂等各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培育休閑度假型、農事體驗型、民俗風情型、健身養生型、文化藝術創意等新型業態體育旅游,打造海峽兩岸鄉村花園、酒店、民宿、農業科普與文化藝術花園、酒店、民俗等特色精品項目;并逐步在海西形成六大特色旅游帶的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鏈。如:閩西北生態休閑游、閩東南海上田園游、媽祖宗教文化游、客家民俗風情游、畬族文化體驗游,閩南特色文化創意游。挖掘包含地理景觀,水域風情,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城市與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內涵游。以上這些體育旅游與文化游對接必然促進海峽兩岸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
將福州、廈門發展成為兩岸體育旅游目的地,對海峽區域性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的體育旅游文化市場。可以充分發揮廈門、福州海西中心城市優勢,借力給力,與周邊區域優勢互補,共同建立以廈門、福州為體育旅游目的地的“大旅游圈”。比如:福州、廈門具有良好的體育文化和人文氣息,傳統體育文化主要有羽毛球、排球、乒乓球、體操、跳水、舉重、蹦床、沙灘排球、田徑(跳高)、足球、航模、水上運動等項目,是發展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良好平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海峽論壇在廈門舉行了兩岸體育交流大賽。借助這個契機,在原有體育賽事項目(兩岸體育舞蹈精英賽、海峽兩岸傳統武術交流賽、兩岸跆拳道高手賽)基礎上與近年來蓬勃發展起來的金牌賽事——廈門國際馬拉松賽、臺灣日月潭公開水域萬人國際游泳賽,金門國際馬拉松賽、8月8日廈金海峽橫渡比賽、國際網球青少年組排名賽、海峽兩岸龍舟賽、海峽兩岸高校龍舟賽等相對接;另外待開發的海峽兩岸“廈金海峽”帆船賽、廈門金門環島自行車賽、海峽兩岸游艇沖浪表演賽、海峽兩岸汽車越野拉力賽、兩岸極限運動、兩岸定向運動體驗賽、武夷山公路自行車賽等。這些現有和未來待開發的體育文化資源對帶動海西——廈門、金門、臺灣;漳州,泉州,福州,潮汕,武夷山,江西等周邊地區的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和推進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旅游的“大旅游圈”有著積極的合作前景和市場空間。
海西各城市區域與臺灣旅游文化界應以合作共贏為目標,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享繁榮體育旅游文化資源,深化誠信合作,使體育文化旅游合作向機制化發展,共同打造海峽特色“體育文化大旅游圈”。
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經濟的關系“密不可分”,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兩部分;直接的關系:直接創造價值,產生消費;間接的關系:比如: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有為社會公眾提供實物形態文化產品和娛樂產品的活動書籍、報紙、影象、出版制作、發行等。以及為社會公眾提供可參與和選擇的文化服務和娛樂服務,如廣播電視服務、電影服務、文藝表演服務。我們應以開闊的視野來營造海峽兩岸特色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因此,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以海西旅游目的地為平臺,建立“區域性體育旅游文化中心”。東以福州、西以龍巖、南以廈門、北以武夷山開辟周邊地區體育旅游文化線路;在北設立武夷山的印象大紅袍文化,在西設立土樓客家文化,在南設立廈門、金門閩南文化,在東設立福州閩越文化,還有莆仙、馬祖、東山、臺灣媽祖文化等。同時結合省內外港澳臺旅游線路把海峽兩岸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與體育旅游相結合。為海西發展高端的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即海西“體育文化大旅游圈”提供可能。通過“體育文化大旅游圈” 共同打造世界級海峽兩岸特色體育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大大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發展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經濟。
(1)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得以長足發展,就要按市場規劃其產業營銷策略,提升文化、藝術等形象,增強競爭力[7]。我們要轉變觀念,正視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的實際價值和地位、積極保護我國非遺體育項目資源和其它文化藝術資源,優化體育文化消費結構、找準產業開發的切入點、積極培植中國特色的體育旅游的文化品牌,對挖掘與保護地域文化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利資源。
(2)通過體育旅游這個媒介,依托海峽兩岸地域性的豐富多彩文化;把當地文化和體育旅游的發展相結合,打造海西特色體育文化游是發展海西文化產業的另一途徑。結合我省非遺文化就有:①以閩南方言為基礎遠遠流傳的戲劇就有車鼓戲、梨園戲、四平戲、高甲戲、木偶戲、布袋戲、歌仔戲;②體育類非遺有閩南地區的拍胸舞、閩北建甌的挑幡運動;③藝術類的有福建脫胎漆藝(福州脫胎漆器、福建漆藝)、福州軟木畫工藝(福州)、福州壽山石雕刻技藝(福州)、廈門蔡氏漆線雕(廈門)、漳州徐竹初傳統木偶雕刻(漳州)、華安玉雕(漳州)、惠安石雕工藝(泉州)、泉州花燈(泉州)、德化瓷工藝(泉州)、泉州李堯寶刻紙(泉州)、安溪藍印花布(泉州)、將樂民間龍池古硯制作工藝(三明)、將樂西山造紙技術(三明);④工藝類有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工藝技能及習俗(南平)、建陽建本雕版印刷(南平)、永定客家土樓建筑工藝(龍巖)、連城四堡雕版工藝(龍巖)、福安銀器制作工藝(寧德)、壽寧木拱廊橋制作工藝(寧德)、福鼎餅花工藝(寧德)[8]等。若與臺灣地區的“非遺”民間藝術,如:印染、陶塑、撕畫、紙傘、蒲草、國劇臉譜、服飾、廟宇建筑等結合;是構建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特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泉源。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成為海峽兩岸特色體育文化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兩岸體育旅游結合民俗風情與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世遺等內容,是發展兩岸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的重要保證。我們應當把體育旅游與地域性文化相結合,并貫穿體育旅游當中,例如:閩南文化在臺灣地區有深遠的影響,它不是福建、臺灣兩省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閩臺文化范圍的人民在語言文字、民間信仰、戲劇音樂、經濟結構等方面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質。使之成為海峽兩岸“鄉土、鄉親、鄉音、鄉戲、鄉曲、鄉情之旅”的重要景區和平臺。因此,通過體育旅游了解閩臺文化、非遺文化等海西傳統文化藝術,對發展體育旅游與海西文化藝術產業是新興之路。
海峽兩岸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兩者有著互利互補的關系。一方面,我們要利用政策優勢、區域優勢、文化優勢,積極爭取和引進國際體育賽事大型體育盛會或單項金牌體育項目落戶海西各城區,帶動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都需依托文化這個平臺。文化是體育旅游的靈魂,體育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與體育旅游完美結合是文化產業發展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運行規律。在具體實踐中確立以福建為中心的兩岸體育文化大旅游圈概念;發展特色體育文化旅游思路,立足海西各城市區域本土文化資源,努力尋找特色文化與體育旅游的結合點,樹立強烈的特色體育旅游文化品牌意識,不斷提升特色體育旅游文化品牌經營理念,發展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以特色體育文化游打造兩岸體育旅游文化品牌產品。用國際體育賽事和大型體育盛會或單項金牌體育項目促體育游發展文化產業,用文化產業帶動海峽西岸游,發展區域文化產業經濟、休閑經濟。因此,我們在建設與拓展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時,不僅要考慮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要考慮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對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共同打造海峽兩岸體育旅游與文化產業市場。
[1]楊框之.論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J].旅游管理,2003(5):45~62.
[2][EB/OL][2009年05月14http://www.gov.cn/zwgk/2009-05/14/content_1314194.htm
[3]胡兆量,中國文化地理概述[M](前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全省旅游工作會議[N].福建日報,2011-2-22.
[5]尹世杰.消費文化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孫安民.北京文化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N].北京日報,2006-2-.
[7]胡峰.論中國特色體育動漫[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2):26~29.
[8]民進廈門市委.民進廈門市第四屆委員會重點調研成果匯編[M].廈門,鷺江出版社,2010,8:135~140.
Cross-strait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strategy
Ye Lin Hai1She Guohua2
(Arts and Crafts Institute, Xiamen, Fuzhou University, 361024, Xiamen China)
to Hercynian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s the basis of cross-strait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relying on cross-strait cultural edge, geographical, kinship, business edge, law and policy and cultural geography of natural resources. After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sporting events, large sporting events settled Hercynian Hercynian further develop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uild brand sports tourism Hercynian features. For the cross-strait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feasibility of operating the program. Further promote cross-strait sports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Sports tourism; Cultural industries; Development Strategy
G80
A
2095-2813(2011)12(b)-0073-03
①注:“海西”是指臺灣海峽西岸的以福建為核心區的臺灣海峽海域與陸地。
福建省社會科學(教育廳A類項目)項目編號(JA10052S)。
葉林海,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