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悲劇簡單重復缺少思考
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但卻是真實的。
一家土耳其公司給中國廣東的一家企業下了訂單,生產1000雙鞋,并一再強調必須完全按照提供的樣品生產。但當土耳其公司負責人看到了中國公司送來的鞋子,頓時氣炸了:右腳的鞋好好的,左腳的鞋每一只都有一根釘子。原來,樣品是廣交會現場拔下來的,因此其中一只鞋拔出的時候釘子留在了上邊。
這不只是一個公司的悲劇,這背后是中國制造業的悲哀:簡單重復,缺乏思考。
中國制造業公司的結構,與其說它是公司還不如說是工廠。所謂工廠就是有一個廠長,其他人都是工人。我認為中國的公司是一種頭輕身子很重的結構,富士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中國這種代工企業沒有什么特別多的管理內容,因為它沒有什么管理人員。原因也很簡單,企業從外企那里拿到訂單,對方直接指明這個的規格樣式,所有的都是現成規定好了。中國企業不需要自己去考慮,諸如如何預測美國服裝市場趨向,美國年輕人喜歡什么。中國企業甚至都不需要知道這個產品是提供給歐洲還是美國。中國代工企業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個懂英文的人,能把對方要求翻譯成中文,然后交給工人去生產。
土耳其代工鞋子的故事表明中國的這些制造業工廠根本不需要任何管理,連為什么鞋子上需要一個釘子這種常識性的問題都不會去考慮。長期接訂單、生產這種簡單模式使得中國企業放棄了思考:它不用想這些問題,你告訴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要改變這個局面,必須有相應的管理模式。一方面必須有營銷能力,必須能夠對市場作出判斷和預測能力。另一方面,企業除了簡單生產外,還需要工程和技術。
轉型的背后需要人才支持。例如上海交通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合作推出的中國全球運營領袖項目,便是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制造與運營人才。我們看到了中國有這方面的需求,希望能夠培養這方面的人才,被中國公司使用。但是從效果上來講,我們大部分畢業生都選擇了外企,也就是說中國公司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到他們需要這一類的人才,這也是外國公司和中國公司的差距。
[黃亞生《第一財經日報》201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