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面臨巨大的通貨膨脹壓力,但是卻沒能采取足夠有力的措施來應對。最近兩次加息總共也只有50個基點而已,這樣的政策力度遠遠不夠。
過去十年大規模增發貨幣,在中國的經濟體系內部埋下了巨大的通脹隱患。這首先表現為地價膨脹。由于瘋狂投機的風氣導致社會資本向房地產行業大肆集中,貨幣發行量的增加并沒有立刻導致普遍的通脹。但現在局面正在發生變化:用工荒和能源價格的上升,導致通脹向更廣闊的范圍擴張。大量的存量貨幣,突然間成了通脹的能量來源。
中國面臨的通脹挑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部門無節制的支出。GDP和財政收入,一直是中國地方官的兩大獎懲標準。通過大規模發展房地產業,地方官員可以做到一箭雙雕。
多數發達國家的收入是用來實現再分配的,比如會用在社會保險、公共醫療或者教育等方面。但中國政府在上述領域花錢不多。政府財力的絕大部分,都被用來進行投資,或者購買公共消費品。
在中國,由于政府部門的支出決定了貨幣的供應量,通脹的出現也就意味著,實體經濟已經難以消化政府部門的支出。通脹實際上是一種稅收式的負擔,損害普通居民的利益,讓政府從中受益。這也是一種形式的財富再分配,是財富從普通居民手中流失,然后被政府獲取的過程。這就是高通脹率通常會導致社會動蕩的原因。
除了應該提高利率來應對通脹預期以外,中國還必須改造自己的政治經濟結構來限制政府融資和投資行為。為此目的,可以考慮以下政策組合。
首先,地方政府必須加強償債能力,他們的累計負債率,例如用負債/收入比衡量,應該低于200%。地方政府千奇百怪的融資方式對金融系統的穩定是巨大的威脅。第二,政府賣地的收入應該交給信托投資公司管理。地方政府可以每年提取收入的十分之一。這樣就會遏制地方政府拼命圈錢、花錢的勢頭。第三,應該減輕居民稅負。中國人要想過上中產階級生活,就要承擔高房價、高通脹率和高稅收。從來就沒有一個國家給“中產階級”這么高的門檻。現行的體制最大的潛在危險,就是把中國人分成兩個人群,一個巨富階層,和一個巨大的貧民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