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
有調查報告顯示:約1/5受訪者認為自己比周圍人窮。之前,《人民日報》也曾刊文指出:弱勢心態正在社會中蔓延。
普羅大眾,一般都會以內心的期待來判斷自己當前的狀態。不斷增加的GDP、頻繁更新的各種數據,甚至是消費主義時代琳瑯滿目的商業廣告,都會促使我們為自己的未來勾畫出一幅幅美好圖景。然而,當現實照入夢想,卻難免變得沉重:一路攀升的房價、居高不下的藥價、脆弱的社會保障、沉重的就業壓力……現實遠不如自己預想的那樣美妙。于是,內心期待與現實焦灼的對撞中,很多人認為自己“窮”,選擇將自己歸入社會“中下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相對貧困”。
“陌生人社會”中,群體之間的交往與交流不斷減少,群體之間有了或有或無的界限,強弱判然。這樣的隔離與疏離以及群體的固化,很容易使處于弱勢的群體產生因相對貧困而帶來的“相對剝奪感”。相對貧困感也來自現實的社會壓力。正如廣為引用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而弱者愈弱,“贏者通吃”給了每個人太多的壓力。轉型期的社會,也面臨著規則的缺失和重建。這一方面使得規則的制定為“贏者”所掌握——正如有的公務員能“合規”地分到保障房;另一方面,也讓規則之外“人際關系”等資源成為成功的關鍵——正如事業單位屢屢曝出的“招聘門”。面對這種“不合理”競爭,人們容易產生普遍的相對貧困感。
實際上,這樣的社會壓力,本質上是因為對社會的參與感不夠,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缺少合理的預期。農民工只能被動地接受微薄的報酬,“議價權”只能通過“以腳投票”的古老方式來體現;市民只能被動地接受高昂的房價,在抱怨房價高的同時,一有降價的風吹草動就連夜排隊……這樣的被動態,讓貧困由物質層面蔓延到精神層面,造成普遍的貧困感、剝奪感和弱勢感。
對貧困的討論,是希望我們能更富足,能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實際上,在任何社會、任何時期,都難免有相對貧困,但如果這樣的相對貧困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卻不能說是正常。對于社會管理者,社會結構的調整,社會公正平等的制度完善,分配體制的改革等,都是減少相對貧困、提升公眾幸福感的必答題。
[金蒼 人民網-觀點頻道201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