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濤
(安徽師范大學 安徽 蕪湖 241000)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經典之作,作為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更作為全球、全人類的一份無法度量的人生價值遺產,古今中外能與之相媲美的是不多見的。我們在引以自豪的同時,更應該好好地學習之,并把他的思想發揚廣大。
我認為整部《論語》告訴我們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加強人生道德修養的問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人被眼前的一些東西遮住了眼睛,擋住了視線,拼命地追求物質利益,當他們一味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卻忘記了加強自身道德修養。所以,即便物質利益得到了充足,還是會感覺到空虛。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通過加強人生修養來構建正確的人生價值坐標。
《論語》中有這樣的一處對話: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溪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很明顯,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孔子和老子、莊子等人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后者看到這個社會無可救藥,就隱居山林,與世無爭。孔子卻不是這樣,他明知道自己的道無法推行下去,不會被當權者所采納,卻仍舊辛苦奔波,四處推行,即便有時吃了閉門羹也絕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孔子之所以被稱之為圣人,關鍵就在于他這如大海般深邃的修養。
我們知道《論語》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小人喜歡勾結在一起,是因為他們心里有鬼,不敢光明正大做事,想通過暗地勾結謀取利益。君子則不同,他們胸懷坦蕩,能夠平和善意的相處,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孔子又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則相反。”真正的君子,不僅自己善于做好事,而且樂于去幫助別人做好事,看見別人做壞事,也會想方設法去阻止,小人則喜歡幫助別人做壞事。從孔子的立場來看,他強調要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要有開闊的胸襟和文雅的度量。
子華出使齊國,冉由向孔子替他母親要些小米。孔子對他說:“君子只周濟貧窮的人,而不接濟富有的人。”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一個君子原則,就是應該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為富有的人追隨。君子周急不繼富,不僅包括經濟財力上的救濟,更應該是危難之時給予的道義和精神上的支持。能夠在別人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雪中送炭,這才是真君子的風范,正所謂雪中送炭見真情,錦上添花不足貴。針對當前的一些不良風氣,我認為提出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當前社會出現了一大批偽君子,說他們是偽君子,是因為他們只想方設法去幫助那些有實力的人,更直接地說是對他們有利用價值的人。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高中時校長說過的一句話:“假朋友就像你的影子,當你處于‘光明’的環境下,他一步也不會離開你,一旦你跌入‘黑暗’的深淵,他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很樸實的一句話,卻道出了君子的真諦!
子曰:“飯疏食,飲之,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孔子認為君子應該不以貧苦的生活而感到困惑,要專注于對理想生活的追求。他告誡我們要把更多的時間用到對別人,對社會有益的地方。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決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去做損害別人利益的事情。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為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這并不是因為顏回的才智超群,而是因為他具有“一簞食”的優秀品格。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顏回便是楷模。如今,經常聽到一些人說,道德值多好錢?道德本是無價的,但在小人眼里卻變得一文不值。
子曰:“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君子了解義,行事以義為標準,小人鉆營利,行事以利為奮斗目標。孔子認為,利要服從義,只追求利益而不顧道義的人是小人。要想做到不貪念名利,不受富貴左右,就必須做到清心寡欲。然而,如今絕大部分人讀書都是為了追求名利,升官發財,住上別墅。他們只把學習當成是炫耀地位的手段和升官發財的工具,沒有體悟到學習的真正含義。正如孔子所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孔子認為,一個人學習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兩袖清風,鐵面無私的包拯為官數十年,沒有建造私房,清廉的名聲遠揚。作為百姓的父母官就要服務于人民,而不應該在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暴斂民財。做到清心寡欲就不會被名利左右,就會時刻以人民的利益為己任。詩圣杜甫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不因物質上的貧困而放棄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和那些貪官污吏同流合污,能心懷天下,念念不忘蒼生黎民,這種品質是多么的高貴啊!再比如偉大詩人范仲淹,他認為一個士人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時刻心系天下百姓,要能夠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這種博大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以及勇于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是值得今天的為官者認真學習的。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回問孔子怎樣才能做到仁,孔子告訴他只要能夠做到“克己復禮”就可以了。“克己復禮”作為孔子思想內容之一,貫穿了《論語》一書的始終。克己在今天來講就是心靈的凈化,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夠做到克己那么都將會心靈有所凈化。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所講的也是這個道理,盡量多要求自己,多寬容別人。
人們常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能夠真正理解一兩個字就足夠了。曾子曾經不也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謂“忠恕”呢?就是你既要做好自己,同時也要想到別人,不強人所難,不傷害別人。別人給你帶來傷害,你也要能做到不發火,能以寬容的心態處之。然而,真想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多數情況下,人們在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不由自主的發起火來。即使事情已經過去很長時間了,還會老在想那件事,越想越生氣,越無法平靜。其實,我們要是能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就會很快忘記它。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們內心的空虛與躁動不安卻與日俱增。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這將為建設和諧社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儒家思想提倡積極入世,道家思想提倡消極避世,所以要說兩家誰的人格更加完善,當數儒家。孔子說:“一個人格完善的人必須做到四點:首先要有智慧;其次是清心寡欲;第三是勇敢;最后是要有文學修養。”在這四點中,我認為第三點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積極入世的體現,它要求我們在危險面前不退宿,面對黑暗的社會勢力不膽怯。黑格爾說:“人的行為形成人的性格”,他根據圣經中的話又說:“要認識人必須根據行為的果實”。在如今的社會里,我們所看見的大部分都是低首哈腰的奴性形象,這些偽君子無法為老百姓謀福利,為社會作貢獻。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秦伯》)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正是儒家思想重人格完善的體現。
儒家認為,君子不應該隱居山林。一個有知識,有學問,有能力的人如果不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是不符合道義的。那些遇到社會動亂就隱居山林的人,自以為是潔身自好,維護自己的人格清高。其實,他們是膽小怕事,他們忘記了對社會所負有的責任與義務。他們的人格是不健全的,是畸形的人格。要想真正做到人格完善,就必須敢于面對現實,勇于承擔自己對社會的那份責任與義務。《論語》中有多處的言論談到了塑造獨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對社會負有一種責任,為社會的變革身體力行。可見,這種社會責任感是多么難能可貴,是人格完善必不可少的。
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華名族精神的基調,為構建人生的價值坐標提供了依據。今天,我們依舊要吸收和發揚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為人類的整體道德提升和和諧共生作出應有的貢獻。
[1]《人之為仁》郭勉俞、鞏番編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一版.
[2]《孔子》宋巖著。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第一版.
[3]《左手老子右手孔子》常樺主編,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第一版.
[4]《梁漱溟先生論儒佛道》梁漱溟等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年3月第一版.
[5]《論語心得》于丹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11月第一版.
[6]《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
[7]《孔裔談孔》孔令朋著,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