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麗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3)
民國時期所修的家譜在很多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如編撰理念上在家族觀念和女子觀念上的突破、撰修手段的現代化和編撰內容的時代性等,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大程度上,民國時期所編撰的家譜的變革實際上就反映了這一時期民國社會的變遷,民國社會的變遷深深影響了此時家譜的編撰。
民國社會的重大變遷影響了此時家譜的編撰。政治上,清末,清政府宣布實行“預備立憲”,各地迅速的出現了諮議局、自治會等。1911年,辛亥革命的勝利,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這影響了整個社會,1912年3月5日,《時報》上刊載了一篇題為《新陳代謝》的文章,文中描述民初中國社會的革故鼎新說:“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新官制成,舊官制滅;新教育興,舊教育滅;槍炮興,弓矢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盤云髻興,墮馬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愛華兜興,女兜滅;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卡片興,大名剌滅;馬路興,城垣卷柵滅;律師興,訟師滅;槍斃興,斬絞滅;舞臺名詞興,茶園名詞滅;旅館名詞興,客棧名詞滅。”盡管文中的概括遠不夠完備,文章所論列的新舊興廢也并非那么效果卓著,但它畢竟昭示了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亦即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正如此文中所描述的那樣,君主專制逐步沒落,民主共和觀念深入民心,總統制取代了君主專制,整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陽歷興、馬路興、律師興、新教育興”等等,其它的還有很多如“郵政興、電話興、法院興”等等,這都影響了此時家譜的編撰,家譜中也是新名詞不斷、新事物不斷。直至后來民國約法的制定和實行,議會的推廣,地方自治的推行等,一些家族也初步樹立“憲政”意識,同時,不少家族隨潮流而變,將專制的族長制改為族會制,會中人員選舉產生,民主平等的意味由此可見。
經濟上,民國以來,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前由于“重農抑商”,輕視甚至鄙視商人,商業經濟始終得不到重視。而民國時期,重視發展經濟,以孫中山為首的許多革命者在辛亥革命后投身祖國經濟建設,起了很大的表率作用。同時,鴉片戰爭后,“歐風東漸”的影響,加上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進步思想家提出了以“商戰”對抗列強經濟侵略的主張。他們在當時掀起了一股重商思潮。浙江、江蘇、上海等地是當時進步思想活躍的地區,王韜等人曾在這一帶宣傳他們的進步主張,對于浙江等南方地區商人順利的開展商業活動具有重要作用。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實力雄厚的家族,如從事錢莊、化工等業的鎮海方氏,經營紡織、面粉等業的無錫榮氏,靠五金業致富的寧波葉澄衷家族,“火柴大王”寧波的劉鴻生家族,充當銀行買辦的洞庭席氏等。同時,商人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走上歷史舞臺,一個個新起之秀令人矚目,影響了時人對商人的看法。而族商致富后,往往借“睦姻任恤”之名,輸資于宗族與地方公益事業,以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這都影響了民國時期編撰的家譜,如新安《演上程氏宗譜》中認為,“士農工商,各有其業。一士農工商皆為本業。”浙江寧波《越州阮氏宗譜》云“培養子弟,務令各執一業,或讀書,或力稻,或貿易,或操作,此之謂四民。”中洲劉氏家族在所修的家譜中列《規條》目,提到族人須知五要,第五即為,“勉勵學業,士農工商各宜求學。”在《鎮海大楓林徐氏宗譜》中世系的介紹中也提到有族人棄讀習商,去銀行任職等。總之,民國時期經濟的迅速發展影響了此時家譜的編撰,人們思想逐步變化,對族人就業放寬限制。更有甚者,傳統的農業地位下降,浙江桐鄉的柞溪沈氏家族所修之家譜所言“迨乎革命成功,國體變更,易皇帝為總統,變世襲為任期,啟發民智,提倡各業又已三十余年矣。乃新近修譜,各房填來表格,綜而觀之,雖族中不乏大學畢業,各有專門,而核其事業多屬公務人員,大企業無論矣,即小工商業亦不多,觀竟無一人能深入農間從事耕種,且也,祖業冶坊數百年未斷,而今且有難為繼之勢。嗟乎,專制遺毒根深蒂固,人民思想利祿熏心,中國之能自強自存,尚有待于人民氣質之變化也”。
民國思想文化的變化也影響了此時所修的家譜。一方面,早在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鴉片戰爭,中國被打開國門,外國傳教士就逐步進入境內,傳教、辦學校、辦醫院、辦報紙等,不斷影響改變著國人的思想。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的巨變,清政府也不得已進行各種變革,立憲、廢科舉、興學校、派遣留學生,造就了一批批新式人物,民國時期,新式教育得到了大力推廣,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博愛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再加上“五四”前后,新文化運動的推廣,“打倒孔家店”,批判儒家思想等等,也使家族主義首當其沖。面對新形勢,家族也被迫進行變革,有的家族是適應新形勢,進行自我革新,開始破除宗法思想,講求自治和民主管理,建立族會統一管理族內事務,破除族長專制。有的則是對新事物、新觀念采取敵視的態度。如《姚江景嘉魯氏宗譜》批判新文化運動使得人情淡漠,沒有倫常等,“夫人之生也,散之為萬殊,合之為一本。當其代遠年湮宗支蕃衍,親盡情疏一族之人猶途人耳,而推本受姓之始,則一人之身所逓嬗,而分□者也。夫以一人之身,所分遠而等于途人,蓋世教衰微之矣,近世士大夫乃更惑于新文化倡言非孝之說,則并父母而途人之律…迄今三十年,因其舊章博采世系,經絡緯劃勒為成書,可謂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誠異夫今之所謂新文化者,讀斯譜也,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譜論中認為新文化運動倡言“非孝”之說,破壞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倫理關系,因而對其批判。在此,如何看待修譜者的思想呢?不能簡單的批評其保守、批判新文化運動的偏激,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面,新文化運動開始時,的確有破除一切藩籬的無畏精神,全面批判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猛烈的“蕩滌沖刷”,這的確使一部分“壞傳統”遭到廢除,如納妾制度、纏足習俗等,但是在這一批判過程中,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被不加分辨地一概否定,嚴重挫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如“忠孝仁義”,因而才會被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情緒主義”的產物。新文化運動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激起了傳統士子的激烈反對,正如此篇譜論所示,他們認為非孝之說,破壞了中國的傳統倫理,使親人如途人,因而批判新文化運動。在此,我們不管修譜者態度如何,其出發點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家族。批判新事物,或者被迫承認,或者積極的響應,家族都被迫引入這些事物,并對其進行分析了,適時改變家族,影響了民國時期家譜的編撰。
而民國時期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遷也直接影響了此時續修的家譜,《余姚道塘曹氏譜》中有《藹人先生五秩壽序》提到:“今中華既以民國建號,誠宜實見民治之發達矣,奈自紀元以來,一次革命,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南北爭持各不相下,又復南與南爭,北與北爭,日日言和,未知何日,日日言統一而統一未知何日,黨派紛紛兢圖私利哉。事不息以致斯民流離顛沛,日呼號于槍林彈雨之下,弱肉強食之中而莫知所屆,如使長民者盡崇實如先生,而以實心行實事,則金錢主義蠲私而化為公,權利思想去獨而溥諸眾各從事于惠民之實政,而實德以孚實效以彰其足以增國民之幸福者,何如?其足以增中華之進步者又何如也…”在此篇壽序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思想的發展程度,“民治思想、行實事,去金錢主義思想、去專制主義思想,實行惠民政策,由此增進國人幸福等,這些思想,可以說是前所未聞,如此犀利的揭示現實,批判政府,如此高遠的提到“國民的幸福、中華之進步”,可以看出人們思想的巨大變遷。而這種思想的變化,直接促使了民國時期所修家譜的種種變革。作譜者希冀通過編撰家譜,影響更多的族人,實心辦事,積極奮進來求得國民的幸福和中華的進步。當然,此部家譜修的比較晚,因而會有如此高遠的思想。
總之,通過解讀多部家譜我們發現,民國時期編撰的家譜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而這一時期社會的變遷對家譜編撰的變革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政治的變革,經濟發展,尤其是工商業的發展,以及各種思潮雜陳,西方各種思想傳入,新式教育的普及,新文化運動的展開等,都促使了人們觀念的變化,影響了民國編撰的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