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穎
(哈爾濱市房地產交易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這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級政府部門所面臨的一項戰略任務。認真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深化檔案信息服務,對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檔案館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的轉變進程,建設公共檔案館、提高公共檔案館、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檔案信息服務支撐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能力建設,就是檔案館堅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需求出發,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提供檔案信息服務;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基本著眼點,在履行為黨和政府決策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職能的同時,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檔案信息“產品”和檔案信息服務。以面向社會公眾的信息服務,為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檔案信息保障。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檔案館由“國家模式”向“社會模式”轉變的趨勢日漸明顯。以往帶有“神秘色彩”的檔案館漸漸撩開掩映在頭上的面紗,開始面向社會公眾提供檔案信息服務并向公共服務型檔案館的方向轉化,面向社會公眾開展檔案信息服務的領域得到不斷拓展,成為公共檔案館工作的鮮明特色。
從本質上分析,公共檔案館同樣具有黨和政府機關的性質。其“立館之基”在于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三個服務”職能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不容偏廢。但必須注意到:“三個服務”職能之間也存在著復雜的關系。特別是公共檔案館脫胎于傳統的綜合檔案館,強調其公共性,并不意味著標新立異地全盤否定檔案館固有的本質屬性與基本職能。事實上,公共檔案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同為社會公眾服務之間并不存在矛盾:黨和政府的科學決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完全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需求;而社會公眾的根本利益需求則是黨和政府科學決策的基本著眼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由此可以說,公共檔案館是在傳統的綜合檔案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面向社會公眾的檔案信息服務方向是對傳統檔案館履行信息服務職能的延伸與放大。在建設公共檔案館、確定其信息服務發展戰略定位時,必須在指導思想上破除以往過分強調檔案館的機要性、保密性特點,因循守舊、檔案信息服務領域狹小受限的束縛;又要在堅持尊重檔案館機要性、保密性特點的同時,發揮檔案館公益性、公共性優勢。堅持“三個服務”共存并重的原則:一方面要超越對于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過分倚重的思維定式;另一方面還要在有效履行為社會公眾服務職能的前提下,實現履行“三個服務”職能之間的合理平衡。
檔案館肩負著積累、保存“社會歷史記錄”的重任,掌握著大量的信息資源,并以其獨有功能成為連接檔案信息與社會公眾的紐帶,處于社會檔案信息“支配者”、“供給者”的特殊位置。同時,伴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改革開放進程的繼續深入,社會結構、經濟體制、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使影響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顯著增多,客觀上要求檔案館必須積極配合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需要,加大履行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服務、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公眾服務職能的力度,切實解決好以往檔案館履行“三個服務”職能過程中面向社會公眾服務明顯滯后的缺憾,努力實現檔案館履行“三個服務”職能之間的合理平衡。使公共檔案館拓寬關注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的視野與服務領域,達到檔案信息的社會共享與開發利用。以此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社會創造活力,保持社會安定有序,有效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步伐提供優質高效的檔案信息服務。
多年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各級各類檔案館在圍繞自身改革和開展檔案信息服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檔案館履行“三個服務”職能的合理平衡、加大面向社會公眾的檔案信息服務方面所面臨的任務依然繁重而艱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檔案館社會領域服務職能的合理實現。所以,必須改變傳統檔案館服務政治、經濟領域的職能較強,服務社會公眾領域的職能較弱;檔案管理功能建設較強,信息服務功能建設較弱的種種弊端,進一步深化公共檔案館自身改革。使檔案工作改革、特別是公共檔案館信息服務能力建設更加適應“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堅持從公共檔案館體制建設入手,力求在服務理念、服務方式、服務內容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同時,深入研究公共檔案館履行職責的具體方式與途徑,即探討確定公共檔案館在社會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問題,將公共檔案館的信息服務領域擴展到更為廣闊的社會空間。
[1]劉金樹.關于公共檔案館服務方向的思考.《中國檔案報》,2007年1月11日.
[2]張銳.構建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檔案信息服務.《檔案學研究》,2005年第6期.
[3]孫愛萍.非國有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研究.《檔案學通訊》,2005年第1期.
[4]王改嬌.公民利用檔案的權利研究.《檔案學通訊》,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