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則新聞讓人心情沉重:一是88歲的李老漢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口迎面摔倒后,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時后,老漢因鼻血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二是江蘇鎮江六旬老人楊先生晨練時發現一名醉酒男子蹲在公交站臺石階上,便勸說其早點回家,隨后又伸手相扶。不料男子誤以為楊先生要偷自己的東西,隨即與他人將老人暴打至重傷。這些似乎都再提醒人們幫人有風險,出手須謹慎!
幾年前的南京彭宇案一審判決結果,是司法機關失守社會正義的開端。當事法官采用絕對化推理,在雙方對是否撞倒老太這一基本事實存在嚴重爭議,并且雙方均無直接證據的情況下,法官通過自由心證式的邏輯推理,絲絲入扣地把自稱“助人為樂”的彭宇,推入撞人賠償的不利后果中。
此后,天津又出現“南京彭宇案”的升級版,不僅獨創了“不接觸的交通事故”說,還提出了“驚嚇導致老太摔倒”的交通事故新類型,判決汽車司機承擔近11萬元的賠償責任。而前不久的南通公交司機幫扶老太反被污撞人的事件,雖然很快便真相大白,但只能歸功于車上安裝的視頻錄像設備。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誰還敢大著膽子在街頭攙扶老人?!
既然大家都不敢也不愿在大街上出手助人,一方面讓那些需要幫扶的人很受傷,只能自己掙扎著站起來,或自行承擔其他不利后果;另一方面,也讓需要幫扶的人對獲得幫助失去信心,不敢輕易相信關鍵時刻會有好心人,遇到有人出手反而認為其不懷好意。
幫人也好,撞人也罷,在沒有其他證據證明責任的情況下,雙方出現糾紛并且訴至法院,這在法治社會十分正常。但關鍵的問題是,法院是社會正義的最后底線。可個別法官不依證據,也不遵法理,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和漏洞百出的邏輯推理就定讞下判,甚至用上“沒撞人就不會跟隨送醫”這樣令人膽顫心寒的理由,這怎不讓人望而生畏?如果最該堅守社會正義底線的法院,在底線問題上都頻頻失守,社會道德迷失也就成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