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高
誰在泄露我們的個人隱私
高 高

當今社會,身份信息被泄露的案例俯拾皆是,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已成非法分子牟取不當利益的一種“新興產業”。那么公民的個人信息究竟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個人信息被非法買賣的背后又暴露出怎樣的問題?怎樣才能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這些都是值得方方面面亟須研究探討的問題。
三協警盜賣車主信息大發橫財
2009年3月,陳某找到當時在某派出所上班的協警毛某,對其謊稱自己是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需要一些車主信息,若肯幫忙,將給予一定報酬。最終,毛某答應幫忙。
到2009年8月,毛某共非法獲取140多萬條車主信息,并出售給陳某。之后,毛某因害怕事情敗露而辭去協警工作。
辭職后,毛某想通過發展“下線”,達到既有利可圖又置身事外的目的。他通過網絡搜索,聯系到四川省某交警大隊協警鄭某,并向其傳授作案方法。之后,毛某又采用同樣的方式聯系上了浙江某地交警大隊協警蘇某。
鄭、蘇二人將非法獲取的車主信息賣給毛某,毛某再轉賣給陳某。2010年1月9日,公安機關發現有人頻繁查詢和下載車主車輛信息,遂著手調查。蘇某在得知該情況后,主動投案并如實交代了犯罪事實。公安機關順藤摸瓜,將毛某、鄭某抓獲。至被查獲時,毛某已獲利13萬余元,鄭某獲利22萬余元,蘇某獲利3.5萬余元。
浙江省蒼南縣檢察院經審查認為,毛某、鄭某、蘇某非法獲取并出售車主車輛信息的行為,情節嚴重,已涉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故于2010年2月11日對其批準逮捕。 陳某另案處理。
家族式團伙作案,3000多萬公民信息成商品
2005年2月,30歲的武漢人周某注冊了上海泰夢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網上出售企業信息和個人信息資料。生意日漸“紅火”后,周某又找來自己丈夫的哥哥李某和外甥張某,負責房產業主、車主、銀行卡用戶等方面的信息交易,周某自己則負責企業名錄、經理人名錄信息的銷售。據周某交代,買家通過QQ、MSN、電話與其取得聯系后,周某便將買家所需的信息資料刻成光盤,然后由招來的胡某、余某等4名員工為公司送貨、收取貨款。
2010年8月5日,上海浦東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案件。
法院審理查明,自2009年3月至案發,周某通過互聯網共計交易他人信息98萬余條;自2005年至案發時止,公司盈利近200萬元,其個人獲利高達100余萬元。
法院還查明,李某自2008年6月起離開泰夢公司開始“單干”,伙同張某在網上買賣股民信息、車主信息、房產業主信息等公民個人信息。案發后,公安機關從李某處扣繳的移動硬盤內的公民信息幾乎囊括了房產、IT、醫療、教育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所有領域。統計顯示,2009年3月至案發,李某共獲取公民個人信息3247萬余條。
法庭審理后作出了一審判決,10名被告人均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其中9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或拘役6個月、緩刑6個月不等,罰金4萬元至1萬元不等,另有1名被告人被免予刑事處罰。
八達通公司集體販賣240萬香港人隱私
香港在1997年9月1日開始使用八達通卡,最初只應用于巴士、鐵路等公共交通工具,后來陸續擴展至其他行業,現在香港的商店、飯館、停車場收費等業務都可以使用八達通卡,甚至連深圳、澳門的大型連鎖快餐店也接受八達通付款。目前約有2000多萬張八達通卡在市面流通,平均每個香港人擁有3張。
就在八達通業務發展突飛猛進的時候,2010年6月中旬,香港私隱專員接到投訴,指有公司將市民的八達通個人資料用作商業用途,分析八達通卡持有人的購物愛好等。爆料人士是參與八達通公司“日日賞計劃”的信諾環球保險公司的一名前員工。他向媒體表示,該保險公司曾向八達通公司“買了240萬客戶的個人資料”,其中包括姓名、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碼及出生日期等個人資料。所謂“八達通日日賞計劃”,是2005年由八達通公司推出的一項優惠計劃。八達通卡使用者只要登記并在指定商店購物消費滿一定金額,便可換取積分。日前,約有240萬香港市民自愿登記“八達通日日賞計劃”。他們所持有的八達通卡內有一塊芯片,里面存有用戶的交易、余額記錄,還包括用戶在登記時填寫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登記區域等資料。而參與“八達通日日賞”優惠計劃的指定商戶有20多家。
2010年7月26日,香港八達通公司行政總裁陳碧鏵在出席聆訊時承認,八達通公司自2002年起出售客戶資料給6家公司,自2006年至2010年6月出售客戶資料的收益達4400萬港元。陳碧鏵本人在庭外宣讀聲明,首次就該事件公開向客戶及公眾道歉。
2010年8月4日,陳碧鏵提出辭職。而因出售客戶個人資料而備受指責的香港八達通公司隨后宣布,將出售資料所得的4400萬港元全數捐贈給香港公益金作慈善用途。
銀行出售60萬客戶資料
香港金管局2010年8月12日公布,在香港25家零售銀行中,有6家銀行在過去五年內,將逾60萬名的客戶資料包括姓名、部分身份證號碼、聯絡方法及地址等,“轉移”至非關聯第三者作推廣用途,涉及四至五家保險公司。這其中更有5家銀行收取報酬,變相出售客戶資料,資料來源包括信用卡及儲蓄戶口等申請信息。
電信“內鬼”倒賣用戶隱私
本應被嚴格保密的手機用戶個人信息,竟也淪為電信企業“內鬼”牟利的商品。通過修改手機密碼獲取個人信息,甚至通過手機定位鎖定使用者位置,這些在電影大片中才會看到的情節如今已成為現實:北京市朝陽區法院2010年8月下旬審理了一起“私家偵探”敲詐勒索案,根據檢方指控,這些“私家偵探”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竟然源自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電信運營企業的員工。
張榮浩、張榮濤兄弟于2004年至2007年間在北京注冊成立了東方亨特商務調查中心等5家調查公司,他們利用非法獲取的個人信息,從事討債業務和婚姻調查等活動。在此期間,一名受害人因手機通話記錄和基本信息被泄露,最終被仇家殺害于家門口。
據張氏兄弟交代,他們獲取的許多個人信息,都來源于電信運營企業的員工,從而使電信“內鬼”首次暴露出來。
28歲的張寧事發前系中國移動北京公司客戶服務中心亦莊區域中心員工。2008年10月被捕,張寧曾幫助一個叫林濤的男子修改過100多個全球通手機號的客服密碼,并提供了幾十名機主的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住址、聯系電話等。
據張寧透露,通過內部系統進行用戶客服密碼修改不需要知道原密碼。而有了客服密碼就可隨意查詢機主的通話記錄。
張寧修改密碼后的信息由林濤轉給一名叫李磊的男子,再轉到張榮濤手中,并在調查公司之間流轉。林濤和李磊均曾在中國移動工作。
另一名“內鬼”唐納宇事發前在中國聯通北京分公司工作,主要從事網絡設備維護。2008年6月,一個叫盧哲新的朋友問其能否調閱手機用戶的詳細通話單,唐納宇就到公司機房調出盧需要的手機通話詳單,通過電子郵件發給盧。盧哲新供述,他把這些個人信息都賣給了“調查公司”。

認識張榮濤后,吳曉晨一邊為其提供原中國網通用戶的個人信息,一邊從張榮濤那里購買中國移動用戶的個人信息,每條信息價格從800元到1000元不等。然后他再以每個信息加價50元到100元,賣給另一個經營“調查公司”的戴某。吳曉晨從張榮濤處購買的中國移動通話記錄正是林濤、李磊提供的,這兩人通過向張榮濤出售移動用戶信息分別獲利2萬余元。
吳曉晨還曾經從盧哲新那里買過聯通用戶的信息,每條信息平均500元左右,然后再轉賣給一個叫“王姐”的人。通過倒賣這些個人信息,吳曉晨共獲利四五萬元。2008年10月初,嘗到“甜頭”的吳曉晨甚至自己在北京朝陽區開了一家“調查公司”。
就這樣,為了獲得不義之財,電信企業的“內鬼”和“私家偵探”相互勾結,并形成了一個利益鏈條。在這個鏈條上,原本是應該被嚴格保密的公民個人信息卻成了一種“特殊商品”,變成不法分子斂財的工具。
第三名“內鬼”吳曉晨是原中國網通公司員工,曾任客戶代表。2005年4月他結識了張榮浩,后者讓其幫助查網通座機電話的信息。
這些電信員工明知用戶個人信息會被用于不法的事情,為什么還鋌而走險倒賣用戶信息呢?
據唐納宇交代,盧哲新每次找他幫忙調閱手機用戶的詳細通話單時,就明確表示會給他一筆100元到200元的辛苦費。唐納宇總共向盧哲新提供了100多個電話的信息清單,獲利2萬余元。盧哲新又把這些電話信息以每個300元到400元的價格賣給“調查公司”。
吳曉晨從2007年4月開始幫張榮浩查網通電話信息,按照每單100元賣給對方。一直到2008年6月,吳曉晨共獲利1萬多元。
央視作過一個調查顯示,74%的公民有過信息被泄露的遭遇。那么,公民個人信息是怎樣被泄漏的呢?
公民個人信息泄露渠道廣泛
恰如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李明蓉所說,個人信息泄露渠道很廣泛:商家或個人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網絡注冊、會員登記等方式收集用戶信息;消費者在就醫、求職、買車、買房、買保險,或辦理各種會員卡、優惠卡及銀行卡時填寫的個人信息被出售;網絡登錄申請郵箱、注冊進入聊天室或游戲廳時填寫的個人信息被非法搜索或鏈接;名片代印機構儲存的大量個人信息被泄露;物業泄露業主信息;廢舊電腦磁盤恢復數據等。
為了查找論文所需的經濟數據,北京一所高校金融專業的學生小張在一家小型經濟網站注冊會員,網站要求必須要提供手機號碼。小張看到網頁上有“對會員信息嚴格保密”的聲明,便填寫了真實的手機號碼。沒想到,自己的隱私就這樣被網絡泄露出去,經常接到某投資機構莫名其妙的電話。
更為嚴重的是,不僅一些公司、企業泄露個人信息,而且有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也參與其中,至少是有人員參與,動機當然都是為了獲取私利。
小秦幾年前曾參加過一次國家司法考試,在某市司法局報名后,關于培訓、教材、資料的電話、短信就不斷騷擾、不勝其煩??梢韵胍姡@些個人信息應該是從司法局報名機構流出的,因為他人根本無法掌握如此完整的資料。除了在報名時填報資料之外,小秦沒有泄露過個人信息,而且,當時一同報名的同學朋友也都有著相同遭遇。
公民個人信息被濫用現象十分普遍
2007年9月~2008年12月,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現狀曾專門組成課題組,在北京、成都、青島、西安4個城市進行調研,結果卻讓課題組成員頗為“驚心”。他們將我國個人信息濫用情況歸納為如下類別:
第一種是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有關機構超出所辦理業務的需要,收集大量非必要或完全無關的個人信息。比如,一些商家在辦理積分卡時,要求客戶提供身份證號碼、工作機構、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狀況等信息;一些銀行申辦信用卡,不僅要求提供個人所在單位的電話、地址、郵箱號碼,自己的詳細家庭住址、包括房子是否按揭購買,月供是多少、有無汽車、目前的稅前收入等信息,還要求提供個人黨派信息、配偶資料乃至聯系人資料等;網上購物必須填寫各種個人信息,包括真實名字、證件類型、證件號碼、手機號碼、聯系電話等。
第二種是擅自披露個人信息。有關機構未獲法律授權、未經本人許可或者超出必要限度地披露他人個人信息。比如,一些地方對行人、非機動車交通違法人員的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單位以及違法行為進行公示;有些銀行通過網站、有關媒體披露欠款者的姓名、證件號碼、通信地址等信息;有的學校在校園網上公示師生缺勤的原因,或者擅自公布貧困生的詳細情況;有些企業將應聘人員信息隨意公開。
第三種是擅自提供個人信息。有關機構在未經法律授權或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將所掌握的個人信息提供給其他機構。比如,銀行、保險公司、航空公司等機構之間未經客戶授權或者超出授權范圍共享客戶信息。
更為惡劣的還有非法買賣個人信息。調查發現,社會上出現了大量兜售房主信息、股民信息、商務人士信息、車主信息、電信用戶信息、患者信息的現象,并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比如,個人在辦理購房、購車、住院等手續之后,相關信息就被有關機構或其工作人員賣給房屋中介、保險公司、母嬰用品企業、廣告公司等。
有些房地產公司、醫院、網吧等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將工作過程中獲得的他人身份證復印件,二次復印后賣給信息公司謀利,而信息公司拿到這些材料后,又到處出賣給需要它的人,再次從中謀利,充當“二道販子”的角色。
據《深圳商報》2010年2月3日報道,該報記者花500元從一位神秘女人手中買了幾份資料,這些資料包括了深圳400多個小區、數百萬名業主的信息,涉及深圳各大樓盤,其中在一份名稱為福田的文件中發現,包含七個工作表,涵蓋了數十個小區,逾十萬業主住戶的詳細信息,這些資料不僅清晰地記載了業主的房號、多個聯系方式,有的還反映了業主的部分資產狀況。
此事件中的一些細節引人關注。一是這個信息非常精準。它完全是經過專業化的加工、處理的,它可能是一個很精密的產業鏈。二是這么多業主的信息在深圳才賣500塊。在浙江,170多萬業主的信息也才賣了6000塊,而在其他一些地方,一個小區的信息甚至只賣80塊。這些信息販子以這么便宜的價錢賣給他人,他是怎么賺錢的呢?其實,業主的信息已經被販賣了多次,這個信息并不是只賣給一家,而是賣給無數家,他賣得越多越賺錢。從深圳這個案件可以看出,個人信息被出售、泄露的現象在全國是何等嚴重。
當公民個人隱私的保護膜被層層剝離后,每個人都成了玻璃缸里的金魚,任人玩賞。由此必然帶來嚴重危害。
首先是危及公民生活安寧
山東的戚女士和丈夫趙先生曾經為個人信息被泄露而頭疼不已。
戚女士懷孕3個月時,總收到陌生號碼發來的短信和電話。午休手機關機,還有電話打到家里的座機上。后來,丈夫趙先生把座機電話線拔了。“無處不在!”趙先生說,“我們家信箱里滿滿的全是廣告!”“干什么的都有。前一陣多是孕婦學校問我參不參加學習班和胎教班,家政公司問我要不要家政服務員和保姆。現在,推銷胎毛筆、胎兒手足印的也不停地來電話,昨天我老公甚至還接到起名公司打來的電話,問要不要給孩子取個順風順水的名字!”
有時只要在一家房產中介咨詢過,全市的中介恨不得都要找你;剛買了房子,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會讓你不得安寧……從白天到深夜,賣房賣車、投資炒股、商場打折,甚至信用卡套現、色情交友的信息,會鋪天蓋地地塞滿了我們的手機、郵箱,攪得你心神不寧。
其次是危及公民財產和國家金融安全
個人信息如果被泄露與不當利用,會危及公民財產和國家金融安全。
一是詐騙。
當你購買新車后,就會有獲知你信息的人打電話給你,說是車管所,要退汽車購置稅,以此行騙。
二是復制銀行卡套取現金。
廣東東莞市民小呂去年底去銀行自動取款機取錢時震驚地發現,自己卡上的幾千元錢一分都沒有了。他打電話到銀行詢問,得知有人用同一張銀行卡將他的錢全部取走了。經查,小呂在“網上銀行”交易時,個人網上銀行的賬號及密碼被不法分子的“木馬程序”盜取,復制成“山寨版”的銀行卡套取了他卡中的現金。
銀行賬戶等信息由于直接和財產權利有關,成為個人信息泄露中的重災區。
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我國已發行各類銀行卡超過20.8億張,銀行卡特約商戶147萬家,POS機227萬臺,ATM機近20萬臺,銀行卡消費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例近34.7%。與此同時,信用卡風險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高科技犯罪手段的出現,通過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偽造信用卡,或者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等手段實施犯罪,不僅侵犯了公民的財產權利,也嚴重危害著國家的金融安全。
再次是危及公民人身安全
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后,還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引發綁架、搶劫等嚴重的刑事犯罪,危及公民生命安全。
市民王女士說,個人信息被別人知道得一清二楚,會讓自己產生不安全感,那種感覺就好像被人剝光了衣服在街上行走一樣,你總會感到有人在窺視,隨時都可能有什么不可預料的災禍降臨。
經濟利益驅動
常見的公民個人信息買賣,無疑是利益的驅使。
還有,近年來大家都在談要保護個人信息,很多部門也想了很多辦法,但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個人信息還是被源源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地被泄露出去。這是因為公民個人信息后面潛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商業情報,誰占有了它,誰就能以此牟利。
例如垃圾短信,里邊有很大的利益存在。比如說廣告商,發短信宣傳它的廣告,然后還有運營商在里面也有利益,所以從利益角度考慮,都不愿意放棄和查禁。
更有甚者,有些機構專門組織技術攻關,搜集目標人群的隱私信息,供其商業或其他用途。這種以組織化的形式侵犯他人隱私的背后也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
公眾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不強
“中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與意識”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呂艷濱說,公眾在自己個人信息被收集時是擁有知情權的,包括要求告知收集了哪些信息、收集與使用目的等,但從調查結果看,仔細了解有關機構處理個人信息相關規定的人相當少,僅占9.7%;有一部分接受調查的公眾甚至認為,自己無權拒絕提供自己的個人信息。
相關機構處理公民個人信息存在缺陷
一些掌握個人信息的企業和單位保護不力,使得公民隱私權受侵害現象越來越常見。
一些電信員工充當“內鬼”盜賣手機個人信息,就折射出電信運營企業內部的一些監管漏洞。
據了解,幾大電信運營商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都會簽署相關協議,嚴禁員工對外泄露客戶個人信息。但電信企業顯然沒有嚴格執行監管措施,也沒有充分重視對員工的教育,從而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北京市朝陽區法院有關人士表示,電信營業大廳和維護室的電腦竟可被用來調取信息,說明電信內部一些環節監管失控;用戶個人信息輕易被盜賣,則暴露出部分員工法律意識十分淡薄。
電信運營企業在用戶信息保密方面的設置也不完善,比如修改手機密碼即可調取電話清單,就容易為泄露信息提供條件。
其他一些機構在處理個人信息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不明確告知個人信息的用途;很多信息與所要辦理的業務無相關性;有關機構超出原有的目的使用個人信息;有關機構的個人信息保管機制不健全,存在信息被泄露的可能等。這種情況在政府機關的一些部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法律缺位
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上的不完善,也是公民個人信息屢屢被侵犯和利用的根源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09年2月發布的《個人信息保護現狀調研報告》顯示,在個人信息曾被濫用的被調查者中,僅有4%左右的人進行過投訴或提起過訴訟。導致公眾在進行投訴、訴訟時遇到困難或不愿意投訴、提起訴訟的因素有:無法確定哪些機構應承擔責任、無法確定向什么機構投訴或者以誰為對象提起訴訟、無法獲得有力的證據、投訴或者訴訟成本過高等。
即便采取了投訴或者訴訟等救濟手段,也僅有8.1%的人獲得了救濟或者達到了目的,其他的或者因為處理個人信息的機構推諉、搪塞而不了了之,或者因為預料到無法通過投訴或訴訟獲得救濟而中途放棄。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個人信息保護現狀課題組認為,這種結果和現行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存在缺陷關系很大。由于個人信息保護尚缺乏專門性規定,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應當遵循怎樣的原則、信息主體在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中享有哪些權利、對濫用個人信息的信息處理者如何予以制裁、由什么機構負責執法等,都存在著諸多疑問。
另外,現行的各類規定一般僅限于禁止泄露個人信息,但是,個人信息主體在信息收集、保存、利用中的知情權、同意權、請求更正錯誤信息和刪除不必要信息乃至獲得救濟的權利等,幾乎都沒有得到確認。
早在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法學會信息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周漢華,就已受原國務院信息辦委托,領銜課題組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據了解,專家建議稿已提交給原國務院信息辦。對于立法進展,周漢華表示,原國務院信息辦與原信息產業部合并后,新成立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如何推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的立法,尚需觀察。
打擊難
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案件很難偵破,因為不知道是在哪個環節泄露了公民的個人信息,取證非常困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說,就算是電信運營商出賣了用戶信息,也幾乎沒人能告贏,運營商可以將責任推給其他機構,如房產中介、汽車行等,因為很多用戶也在那里留下了相關信息。

今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批量處理、傳遞個人信息越來越容易,個人信息遭到不當收集、惡意使用和篡改的隱患也隨之增多。那么,我們應該采取哪些對策措施來保障公民的個人信息安全呢?
立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我國目前已建立起初步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針對“垃圾短信”騷擾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法學部教授楊小軍認為,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群發廣告短信,實際上是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2009年 6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實施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業務服務規范(試行)》對垃圾短信治理工作作出規定,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未經用戶同意不得發送商業信息。根據該《規范》,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得利用短信平臺,向用戶發送法律、條例、行政法規所禁止的內容。未經用戶同意,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得向用戶發送帶有商業宣傳性質的短信。
此外,該《規范》也強化了對用戶信息的保護。按照要求,電信業務經營者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對用戶資料負有保密義務。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需從其規定之外,未經用戶同意,電信業務經營者不得將用戶信息用于查詢服務或提供給第三方,不得泄露、刪除、篡改用戶信息。
針對公民個人真實信息泄露問題,北京市聚和律師事務所律師宋通介紹,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2009年10月16日施行)已經作出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薄案`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上述信息,情節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薄皢挝环盖皟煽钭锏?,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各該款的規定處罰?!?/p>
在打擊利用個人信息進行涉銀行卡犯罪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并于2009年12月16日起施行的《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作了規定。“《解釋》將‘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規定進一步細化,包括違背他人意愿使用他人身份證明,以及使用偽造、變造的身份證明而申領信用卡的行為?!弊罡呷嗣穹ㄔ恨k公廳副主任孫軍工介紹,按照《解釋》,用盜取的身份信息申領信用卡的行為將面臨刑法追究。“《解釋》還規定,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涉及信用卡數量1張以上的,即可構成犯罪?!?/p>
這些《規范》、《修正案》、《解釋》等文件,在加強我國對于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力度方面,無疑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但是,面對目前愈演愈烈的侵犯個人隱私的現狀,無論是一個案例還是一條律令,都不可能達到完美的治理效果。所以,在刑事司法的助推之下,當前最緊要的任務是在我國《刑法》“兜底性”保護的基礎上,及早出臺更為全面、細致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以徹底厘清個人信息的范疇和保護、監管職責,以帶來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確定與恒久。
公民要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除了加強立法與司法保護,公民個人也需加強自我保護。這是“第一道防線”。
首先,公民要意識到個人信息被泄露或非法利用的可能后果,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輕易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在被要求提供個人信息時,要仔細判斷是否必需,對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銀行賬戶等重要個人信息更需格外慎重。
身份證一定要妥善保存避免丟失。在外辦事如果需要復印身份證的,復印好后一定要把復印件要過來,在騎角(斜對角線)寫明身份證用途,如,“僅供辦理借記卡用”,“僅供電話公司辦理業務使用”等,寫的時候,要用這行字將身份證復印件上的各個項目覆蓋住,并在旁邊簽名,這樣別人就無法二次復印后用作他途。到證券交易所、銀行、電話營業廳等單位辦理開戶或存取錢款等業務,切忌辦完事后將身份證復印件隨地扔掉。去復印店復印身份證時,要將復印得不好的廢件帶走。
在上網時,不要將聊天、論壇的密碼與自己的銀行、證券賬戶密碼作相同設置。網上各種賬號最好不要設置簡單密碼,如生日或順序數字等,防止不法分子猜到密碼,然后通過網上支付等手段盜取賬戶資金;網民不要隨便打開不知名的郵件附件,不要回復或者點擊不明郵件的鏈接;不要在網吧等公共場所登錄網上銀行等重要網站,防止個人重要信息被盜。
其次,當發現個人信息被泄露,要爭取查明泄露個人信息的主體,注意保留證據。如果因此受到人身或者財產損害,可向有關部門投訴,或通過民事訴訟途徑獲得賠償,情節嚴重的可向公安機關報案。
上海浦東法院院長丁壽興提醒說,公民在某些消費過程中應該留心,比如有人向你兜售銀行、商店、超市等相關卡片過程中,要注意核實對方身份。
再次,在接受各類街頭、網絡問卷調查時不要隨意填寫個人信息,不要輕信電話或短信等途徑的廣告,抵制那些通過獲得個人信息來牟利的不法行為。
除了以上兩條根本措施外,各類企業在處理個人信息時應有所約束,健全管理機制,妥善保管他人的個人信息;政府機關應以身作則,規范處理個人信息的行為,為個人查閱政府機關掌握的個人信息提供便利,因濫用個人信息給個人造成損害的,要進行賠償;對那些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和單位,需要加大懲罰力度,增加他們的違法犯罪代價及成本,使其不敢再侵犯公民隱私;相關執法部門也應健全投訴反映渠道,同時應該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形成保護效應。
欄目主持:呂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