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全 吳建平
調·研·一·下·調·研
■李乃全 吳建平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陀^翔實的調研能夠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撐;錯誤偏頗的調研則極可能影響到轉型跨越發展的大局。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反觀時下,調查研究工作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深入調研得實情,走馬看花是浮云。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機關的同志帶著事先策劃好的“劇本”下去,需要的東西往里裝,不需要的就棄如敝屣,目的是為了寫總結、出經驗。調研內容有些是眾所周知,非常明了的,在選題上則或緊跟當前形勢,或緊貼領導關注工作,或為了讓自己負責的工作出彩掛號,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破解難題。
有的同志缺乏深入細致的工作作風,一下基層便板起臉來聽匯報,居高臨下搞座談,關起門來想情況,東拼西湊整材料;有的還習慣在會議室里聽、在招待所里談、在酒桌上聊,很少走進群眾、深入一線。
個別領導干部喜歡坐在辦公室里搞“調研”,不是讓部下替自己跑腿,就是讓下級上報數據,如此隔山摘桃,怎么能聽到真實情況?一些單位或部門,干部下基層后不是甘當小學生,而是到處指手畫腳、發號施令,說這也不行、那也不中,儼然把調查研究當成了檢查督導……
一些機關的同志缺乏創新意識,所撰寫的調研報告似乎是從一個模子里出來的,有的調研報告修修補補可以用上好幾年;有的調研一個問題下去幾個小組,回來后形成的調研報告除了一些數字和人員名字不同外,報告的框架結構和觀點甚至驚人地一致。
從深層次上尋找問題的癥結,離不開思想作風的范疇。工作作風漂浮是主因,有的領導總以工作繁忙為借口,調研不愿親力親為,而是樂當“二傳手”;有的即使下鄉也沉不到底,不愿做艱苦細致的原始調研;有的還存在著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只想得到鄉村干群的認可和稱頌而不愿接受批評和建議,基層干群對此的態度也大都是“你要什么情況,就有什么情況,往好里說,往大里說”。
調研方式方法不科學,也是導致調研報告虛假的一個直接原因。過于強調工作效率而忽視客觀規律,半個月才能搞完的調研非要三五天出成果,反映的就是工作作風不扎實,政績觀出現了偏差。
如何開展調查研究?在這方面,省市領導干部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比如省委書記袁純清來山西后,深入城鄉一線進行深度調研,深度體察民情,深度掌握情況,爾后省委向全省人民提出了“轉型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的戰略目標。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思想路線,同樣也是調查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
毛澤東同志告誡全黨,要“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只有虛心向群眾學習,讓群眾了解你,把你當做朋友看,然后才能調查出真情況來。”
這就告訴我們,調查了解情況時,既要向意見與我們相同的人做調查,又要向意見與我們不同的人做調查;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這樣才能獲得全面的信息。
時下,轉型跨越發展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要想摸清實情,就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基層干部群眾打成一片,進而掌握豐富翔實、客觀全面的第一手材料。
從實際出發,還要充分考慮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所處的環境,防止憑經驗、想當然、拍腦袋去辦事;學會辨別真偽虛實,做好耐心細致的考察工作,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為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提倡“微服私訪式”調查,拒絕調研對象“被事先安排”、“被統一口徑”等等。這也是毛澤東同志一貫倡導并多次論證的“典型性”調查方法,也就是“解剖麻雀”的調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