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彥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鄉土意識,“是指以農民為主體的,在鄉里社會大多數成員中普遍流行的民眾意識。這種群體意識直接以鄉里社會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精神環境為根基,受到認識主體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形成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特點的制約,從而支配了普通老百姓的思考方式為準則。”(1)本文沿用了前輩的研究方法,以建國以后從內地遷入新疆的農村人口為例,從農民的政治意識,宗教意識,倫理觀念,價值取向等幾個方面來闡述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多元的鄉土意識。
建國以來,新疆迎來了一個移民高峰期,據統計,1949年新疆總人口為433.34萬人,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達到1845.95萬人。(2)其中漢族人口748.99萬人(3)比1949年時的29.1萬人(4)增長了719.69萬人口。在這半個世紀里,除了少部分的自然增長外,其絕大多數人口都是遷移增長。這些移民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改革開放期間的國家計劃性移民,包括支邊、隨遷人員以及勞改人員。這部分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改革開放后有一小部分由于種種原因又反遷回原籍地。另一種是自發性移民。據統計,從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到1984年,自流移民遷入推算總數為537.94萬人,占區間遷入總數的56.29%(5)這些遷移人口來自全國各地,主要是一些人口密度比較高的地區,以及山西、甘肅等距離新疆比較近的省份。還有一部分是由于1959—1961年內地的自然災害而流入新疆。
改革開放以后,自發性的移民為主,到上個世紀90年代后,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推進,“移民人口主要由高科技知識人才、投資者和受人口壓力排擠的內地農民組成……而隨著新疆市場經濟的發展,內地富裕人口開始采取‘候鳥式’的入疆形式,并與1990年代初形成民工潮,改變了以往單純的移民模式。”(6)
這些移民分布在新疆各地,從事這各行各業,成為新疆經濟發展的一支主力軍。
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遷入新疆后除少部分人是按原籍地集中分布之外,絕大多數都是混居在一起。這種混居的狀態為新疆多元的鄉土意識奠定了基礎。這種鄉土意識不可避免的附帶著原籍地的一些社會意識、價值取向、倫理道德,他們在相互的交往中不斷受到來自各地意識形態的影響與摩擦,同時也會受到當地世居民族的影響,繼承中又有新的發展。在這種相互影響和作用下,以及長時間的共同生產和生活,慢慢地形成了新疆獨具特色的鄉土意識。
此外,信息的多元化,也為農民的鄉土意識注入了活力。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電影,電視,電腦等進入了廣大的農村,手機的大眾化,書刊報紙發行量的增多,一年一度秋收季節的民工潮,都對新疆鄉土意識的多元化起到了推動作用。
有人說“中國農民有關政治的認知是朦朧的,含混的,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他們到底怎樣看國家,看政治。”(7)盡管新中國成立以后,農民依然沒有自己獨立而完整的政治意識,但是他們已經開始一改往日那種朦朧的,含混的政治意識,開始關注政治,并且積極參與到政治中去。
(一)從社會主義的平均分配到市場經濟的按勞分配。新中國成立后,實行了帶有平均色彩的供給制。這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在農民看來歷史上的“仇富”,“仇官”心里都來源于分配上的不均勻,新中國成立之后帶有平均色彩的供給制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但是高度的公有制并沒有向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尤其是在文革之中,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種高度公有化的弊端,于是改革開放后推行的市場經濟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按勞分配也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一種主要分配方式。
(二)積極參與民主政治。在“山高皇帝遠”這種狀況延續了數千年的中國,農民的政治概念是模糊的,但是幾千年來農民參與政治的理想并沒有減弱。從黃巢起義,到太平天國,農民一直都在努力參與到政治當中去,但最終希望卻往往被落空。新中國成立后改變了這種狀況,公民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使得農民不再是政治的旁觀者,而成了參與者。他們開始踴躍參與到政治當中去真正的實現了自己當家作主。
(三)國家意識強化。傳統社會中,農民對國家的意識比較淡薄,他們所認識的國家是“家”的延伸。新中國成立后,農民改變了這種狀況,他們對國家有著完整的概念。
盡管新中國成立后,法律規定宗教信仰自由。但是這一時期的農民宗教意識卻淡薄了很多。
首先,由于遠離自己的原籍地,維護農民世代血緣關系的宗族關系不復存在。這使得農民對祖先的崇拜不如內地強烈,但這并不是說就沒有,人們心里依然還是尊敬祖宗的。傳統的祈求祖宗保佑在慢慢的弱化,但是依舊有一定的影響力。
其次,一些宗教理論已經內化成約束農民行為的倫理道德觀念。例如源于佛教的姻緣說,因果輪回說。這些從宗教當中歸納出來的理論意識比宗教本身對農民的影響要更加深刻。盡管這種說法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起到了道德約束的作用,彌補了法律所延伸不到的地方。
倫理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是出發點,也是歸宿。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它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及兩性倫理道德。“家庭是農民倫理秩序的核心。中國農村社會向以小家庭為主。”(8)在傳統的家庭社會中,男性占據著主導地位。隨著女性經濟能力的增長以及社會的變化,新中國以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在農村中男性作為主要勞動力,在家庭中依舊占據著主導地位。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統的觀念認為多子多福。這種觀念在今天這個倡導體現自我價值的社會中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城市中一些家庭甚至選擇了“丁克”(既不要子女),但是在農村,依然會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觀念依舊存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使得農村的這種觀念也再發生變化。
隨著現代媒體與通信的普及,兩性之間的性道德比以前要開放,離婚在現在農民看來也是尋常的事。整體來說,這一時期,人們在兩性道德當中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
(二)宗族。宗族,是具有一定血緣關系的。由于新疆農民大多數都是從內地遷移過來的,在新疆很難形成宗族式的大家族,在遷過來的第一代人還有宗族的概念,但是到了第二代往后宗族意識也淡薄了。他們更多的是和自己有親屬關系的人比較親近。
(三)街坊。中國人向來有“遠親不如緊鄰”的說法,尤其是在新疆這種移民式的農村中,親屬比較少,有些家庭幾乎沒有親屬,鄰居和街坊就顯得更加親切一些。
(四)老鄉。與內地大多數地方不同,在新疆農村,老鄉往往會被農民納入到僅次于親屬的關系當中,甚至和親屬同等地位。老鄉即有著共同祖籍的人,或者是從同一個省份遷移過來的。由于這些遷移過來的農民往往在新疆沒有親屬,或者是有少量的親屬,從而使得“老鄉”這種有著更多共同之處的群體容易結合在一起。
總的來說,農民這種倫理道德最終追求的是一種和諧的社會關系。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出了對傳統的福、祿、壽、財、土、灶的追求外有了新的價值取向。農民的價值取向是多元的。他們更加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
首先,重視教育。由于科學技術和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上的普及,農民掌握一定的科學技術成為一種趨勢。為了適應這種趨勢,他們開始注重教育。此外,教育也是他們改變自己和子女命運的一條重要途徑。
其次,積極參與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進入了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并行的社會。由于市場經濟很大程度地提高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他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自然經濟,開始積極投入到市場經濟之中,開商店,開工廠,公私合營等。
再次,城鎮化的加快。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國家政策的推行,成為城里人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變成了事實。許多農村人選擇了在城市買房子,還有一些人隨著子女就業進入城鎮后也向城鎮遷移。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農民的鄉土意識是多元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的步伐在不斷的更新與前進。這種多元特征的鄉土意識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為新時代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注釋:
(1)程歗.晚清鄉土意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
(2)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上冊)[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4頁。
(3)同上。
(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統計志[Z].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8頁。
(5)周崇經.中國人口·新疆分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6)李潔徐,黎麗.試論1949年以后新疆漢族移民的類型與功效.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二期。
(7)張鳴著.鄉土心路八十年,中國近代化農民意識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8)張鳴著.鄉土心路八十年,中國近代化農民意識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第33頁。
[1]張鳴著.鄉土心路八十年,中國近代化農民意識的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
[2]程歗.《晚清鄉土意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3][4]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民族人口資料(上冊)[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疆通志·統計志[Z].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
[6]周崇經.中國人口·新疆分冊[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7]李潔徐,黎麗.《試論1949年以后新疆漢族移民的類型與功效》.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