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某日,魏國國君魏文侯問外臣李克相人之術。李克說了五條,即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概括起來就是,一個人,看他富貴或通達的時候做什么,困厄或貧窮的時候不做什么,你就知道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了。
有兩個處于困厄之時的人,他們的故事值得一讀。
漢末,天下大亂。有一個人叫劉平,帶著母親逃難。一路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有一天,餓得實在走不動了,劉平把母親藏在一個低洼地帶,只身一個人出去找吃的。結(jié)果,他碰上了一伙餓賊,賊抓住他,要把他煮著吃了。他連忙跪地求饒,說自己是為母親找野菜充饑而出來的,懇請賊們能放了他,并立誓說,如果能放他回去,讓饑餓的母親填飽肚子,他一定會回來,決不食言。群賊憐憫他的一顆孝心,放了他。劉平找到吃的并伺候母親吃飽之后,便把剛才發(fā)生的一切稟告給母親。他說,既然答應了人家,我就得回去。于是,拜別母親,一轉(zhuǎn)身,真的走了。等他回去,連群賊也驚呆了。
另一件事發(fā)生在南朝陳后主時期。陳后主寵信愛妃張麗華,驕奢淫逸,不理朝政。隋朝軍隊攻來的時候,部下將士不是投降,便是潰散。很快,隋將韓擒虎攻入朱雀門,空蕩蕩的大殿內(nèi),只剩下尚書仆射袁憲一個人。直到這一刻,陳后主才知道什么人最靠得住。他長嘆一聲,對袁憲說,平時,我對你沒有對別的臣子好,可大難臨頭的時候,卻只有你留了下來。
國家危難,個人性命難保之時,一個國家,識得了一個忠臣。
為什么單找困厄之時的人來說事呢?
我有一個老前輩,學養(yǎng)甚厚,閱世頗深,對于李克的五條相人說,他基本贊同。不過,他話鋒一轉(zhuǎn),說,人在富貴通達時,可率性而為,可任性而為,亦可為所欲為,不好見到真正的心底。而困厄之時,最易剝掉偽裝,看到靈魂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