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沁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李培安
超前謀劃 積極探索大學生村干部管理模式
■中共沁水縣委常委、組織部長 李培安
選聘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順應時代形勢,符合農村需求,意義深遠。因此,沁水縣委高度重視,超前謀劃,加強領導,創優環境,全力推進大學生村干部工作。
高起點謀劃,大力實施“大學生村干部培樹工程”。沁水縣委著眼于建設一支特殊的農村人才隊伍,以改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結構、培養新農村建設骨干力量和推進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為主旨,根據中央、省、市相關文件精神,結合實際,及時制定出臺了《選聘大學生村干部管理辦法》、《關于大學生村干部年終考核的方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方案政策。這些方案政策從跟蹤培養教育、全面提高能力素質、鼓勵引導大學生村干部進入村級領導班子、支持自主創業、完善保障政策等各個方面建起了大學生村干部工作長效機制。
加強領導,構建合力管理制度。成立了大學生村干部管理工作領導組,由縣委書記擔任組長,縣委組織部牽頭抓總,教育、民政、財政、人社、農業、公安、團縣委等部門為成員單位,同時,成立了“大學生村干部管理辦公室”。“辦公室”核定了編制,配備了設施,充實了人員,并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各鄉鎮明確一名副書記(或組織委員)具體負責大學生村干部管理工作。形成了上下聯動、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和運行機制。
創優環境,為大學生村干部成長、成才搭建平臺。從大學校園到農村,從大學生到村干部,是一個重要角色的轉變。對此,我們提出了把大學生村干部“當作后備干部來培養、當作優秀人才來使用、當作自家孩子來關愛”的理念。在思想上,要求各級組織對大學生村干部高看一眼、厚愛一分;在生活上,要求各鄉鎮黨委及時落實住宿地點,配備生活必需品,解決大學生村干部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在工作上,要求鄉鎮黨委和所服務村保證大學生村干部的辦公條件和設備,縣委組織部籌資13萬余元,為全體大學生村干部統一配備了自行車和部分生活、辦公設施。
大學生村干部到村后,關鍵是要解決好他們“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動”的問題,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此,我們積極探索有效之舉,強化教育,創新機制,從嚴管理,確保大學生村干部“扎根基層、干事創業、有所作為”。在實踐中,我們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沁水縣實際的管理模式,即“三動”、“四子”、“七個一”措施。
“三動”即:政策帶動,就是完善保障政策。在經濟待遇方面,選聘人員在聘用期內,工資、福利等待遇參照全額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標準執行,做到了“三同”,即同政策、同薪酬、同待遇。在政治待遇方面,選聘人員列入村級后備干部管理,是黨員的安排擔任黨組織副書記;特別優秀的鼓勵通過法定程序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大學生村干部中發展黨員給予政策傾斜,實行計劃單列。近三年,在大學生村干部中發展黨員達60名。任務驅動,就是強化工作任務。實行“一崗多責”,每位大學生村干部除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村支部副書記)外,還兼任計劃生育服務員、農業科技特派員、環境保護員、團支部書記等職務,并明確了相應的職責任務,使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任務。交流互動,就是搭建交流平臺。一是依托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和沁水信息中心網站,建立了沁水縣大學生村干部信息平臺和大學生村干部QQ群,加強了黨組織與大學生村干部,以及大學生村干部相互之間的交流和聯系;二是探索創辦了大學生村干部交流刊物《沃土》;三是按照大學生村干部人數以片建立了聯絡組,設立了聯絡辦公室,方便他們及時通過電話、網絡、座談會等形式相互溝通,促進了共同進步。同時,縣、鄉兩級不定期地組織大學生村干部舉行座談會、經驗交流會、報告會等,及時讓他們交流思想和工作體會,相互啟發和學習,增強競爭意識,共同提高。
“四子”即:搭梯子。就是通過舉辦大學生村干部培訓班,架設理論通向實踐的梯子。我們把大學生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工作納入全縣干部教育培訓規劃之中,按照分級負責、分級培訓的原則,積極組織開展大學生村干部崗前培訓、在職培訓、專題培訓,全面提高大學生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和帶領農民群眾致富的能力。鋪路子。就是構建寬松環境,建立幫帶制度,引導實踐鍛煉,支持自主創業,鋪設干事創業、成長成才的路子。定框子。就是建立健全制度體系,設定工作和活動的框子。我們先后建立健全了目標管理制度、工作制度、督查制度、考勤與請銷假制度等11項制度。對大學生村干部在村任職期間的學習、工作和活動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做到了有章可依、按章辦事。壓擔子。就是根據大學生村干部知識面寬、文化水平高、工作有熱情、熟悉現代科技知識的特點,施加給他們力所能及的擔子。拓寬工作范疇,擴大工作覆蓋面,讓大學生村干部兼做村里的八方面工作,即“八大員”:政策法規宣傳員、村情民意調查員、富民強村促進員、先進文化傳播員、農業科技推廣員、群眾事務代辦員、遠程教育操作員、活動陣地管理員。
“七個一”即日常管理具體要做到“七個一”:每天記一次工作日志;每月報一次工作小結;每半年寫一份調研報告;每半年召開一次座談會;每年至少參加一次縣里組織的集中培訓;每年述職一次并接受群眾評議;每人建立一份人事檔案。
從大學生到村干部,加強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拓展了農村基層干部培養選拔的新源頭,為建設新農村注入了活力。同時,為黨政干部培養了后備人才。
一是改善了農村干部隊伍結構,給農村基層組織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大學生村干部既朝氣蓬勃,又接受過高等教育,為基層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在政治上,擴大了選人視野,拓寬了用人渠道,從源頭上解決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后繼乏人的問題;有效地改善了農村干部隊伍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增強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是發揮了專業特長,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學生村干部充分發揮自身在法律、外語、電子信息、農林、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特長和優勢,積極參與所在鄉鎮、村的新農村建設。有的利用電腦知識,幫助村黨組織使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加強對黨員干部的培訓;有的利用文化特長,幫助村里整理建立各類臺賬,撰寫各種報告材料,草擬合同文本等;有的利用所學專業支農、支醫、支教,積極解決農村的實際問題;有的領辦、創辦小型企業。同時,大學生先進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也帶動和影響了當地群眾的思想觀念和行動方式的轉變,促進了農民素質的提高。
三是為培養黨政干部后備人才和社會人才隊伍建設找到了活水源頭和培養途徑。大學生村干部為縣、鄉黨政干部隊伍和社會人才隊伍建設儲備了一批可選人才、可造人才、可用人才。實踐證明,大學生到農村經受鍛煉,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人生目標,熟悉當代中國社會,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在相對艱苦的農村基層豐富閱歷、磨煉意志、提高能力、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