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泉
創造“隱性”政績更可貴
■李 泉
每個領導干部都希望在任期內能干出一些政績,贏得干部群眾的口碑。但是,如何創造政績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重視的可能是上項目、搞工程之類的“顯性”政績,對于那些涉及群眾利益、利于部門單位長遠發展,但是周期長、費勁大、見效慢的“隱性”政績,往往不太注意去做,甚至不屑于做,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創造“隱性”政績,首先需要各級領導干部自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領導干部持什么樣的政績觀,干群心中自有一桿秤。因此,領導干部作任何決策、干每項工作,都要以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重要參照。只有時刻校正自己為官履職的態度,才能真正讓下屬稱心、讓干群滿意。
創造“隱性”政績,需要各級領導干部樹立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當然,對于那些周期短、見效快、看得見的工作,只要有利于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理所當然要盡心盡力去做,但對于那些在任期內可能見不到“結果”的工作,比如人才培養、風氣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等等,更要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胸懷,用心去投入建設。眾所周知,有些工作需要經歷一個乃至幾個過程才能奏效,甚至需要幾任領導傳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賽”才有結果,謀求這樣的政績,可能在自己任期內看不到成績,但卻是惠及長遠、造福后人的政績。為官一任,創造這樣的政績最值得稱道,這樣的領導更值得尊敬。
創造“隱性”政績,還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要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對于一任領導的考核,在內部考核、上級對下級考核的基礎上,不妨把考核過程向下延伸,讓基層干群有自己的“一票否決”權。同時,上級機關要善于用敏銳的眼光識別“虛政績”、“偽政績”,少看面上的“顯性”政績,要多深入基層、深入干群中去了解、發現和挖掘那些不顯山露水,但對促進當地經濟建設有益的“潛政績”和“隱政績”,真正把那些“眼睛向下”、不圖虛名的務實干部用起來,真正讓那些扎扎實實打基礎、認認真真抓落實的“老黃牛”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