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琳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河北石家莊 050051)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歷史地位和主要貢獻
楊 琳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河北石家莊 050051)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處于華北抗戰的最前沿,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對堅持華北敵后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起了"堅強堡壘"的作用,對戰略反攻及配合蘇聯紅軍作戰、收復東北失地起了“前進陣地”的作用,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歷史地位;主要貢獻
在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戰爭中,處于華北抗戰最前沿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敵后創建的第一個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對堅持華北敵后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起了“堅強堡壘”的作用,對戰略反攻及配合蘇聯紅軍作戰、收復東北失地起了“前進陣地”的作用,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曾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
八路軍一一五師一部取得震驚中外的平型關大捷后,結合急劇發展的抗戰形勢,按照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以五臺山為中心在晉察冀三省邊界地區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及全國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成立了。這是當時各敵后根據地建設的模范,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敵后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
隨著游擊戰爭的進行與需要,晉察冀根據地進一步擴展到正太、同浦、平漢、平綏4條鐵路之間的山西東北部,察哈爾南部和河北西部的山區、半山區和冀中平原地區,而后以山西、察哈爾、河北三省邊陲地帶為中心,擴展到包括綏遠(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熱河(今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等省各一部的廣大地區。它西起同浦鐵路與晉綏抗日根據地相連,東至津浦鐵路和渤海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相鄰,南至正太、石德鐵路與冀南、太行抗日根據地相接,北跨外長城到沽源、寧城、錦州一線,是聯絡和溝通各大解放區的橋梁和紐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這一地區雖然最早淪為敵人后方,但是日軍兵力不足,且在戰略進攻中瘋狂南進,無暇后顧,僅占領了城市和鐵路、公路干線。這一地區國民黨的舊統治在日軍進攻下已基本瓦解,新的日偽統治還未建立或比較薄弱,我黨利用這一空隙建立抗日根據地,變敵人后方為抗日前線。晉察冀根據地象一把匕首插在華北敵人的心臟,牽制和抗擊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華北日軍和二分之一左右的華北偽軍及部分偽蒙軍、偽滿軍、關東軍,與華北其他抗日根據地緊密配合、協同作戰,使日軍深陷敵后戰場的泥潭,拖住了日軍西進、南進、北進的步伐,不僅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保衛了大后方,也支援了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的反法西斯斗爭。
晉察冀根據地在實戰中形成了主力兵團、地方武裝和民兵自衛隊“三位一體”緊密配合作戰的人民戰爭的武裝力量體系,還依靠群眾創造了一整套適合于人民戰爭的后勤供給補充、傷員救護、敵情偵察、通訊聯絡等工作系統,以及地道戰、地雷戰、交通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爭等多種游擊戰爭的戰術,形成了人民戰爭史上的奇觀。在八年抗戰中,根據地軍民和日偽作戰32000余次,斃傷日偽軍30萬余人,對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4年,國際反法西斯陣營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都轉入了戰略反攻,華北日軍主力開始部分收縮據點。這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造成了局部反攻和向外發展的有利時機。為了迎接反攻,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進行了"擁政愛民"、"擁軍優屬"和大練兵運動,大大激發了根據地人民參戰和支前的熱情,提高了部隊軍事、政治素質,為全面反攻準備了必要的條件。
1945年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抗日戰爭全面反攻開始。在大反攻中,晉察冀部隊殲滅日偽軍七萬余人,收復了張家口、承德、宣化、山海關等 多座城市,正規軍發展到三十二萬余人,民兵發展到九十余萬人,根據地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晉察冀根據地的財政工作是在敵后游擊戰爭環境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帶有戰爭時期的特點。戰時財政經濟工作搞得比較好,使根據地經濟在最艱苦時期仍具有健康的、持久的耐力,不僅為支持根據地持久抗戰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力量,也取得了對敵經濟斗爭的重大勝利,挫敗了日軍掠奪華北“以戰養戰”的陰謀,加速了敵偽經濟的崩潰,成為加快日軍在持久戰中必然滅亡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統一戰線的模范區”。這里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黨的地區之一,具有黨的長期工作基礎和豐富斗爭經驗。它不僅在敵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政權機構,而且實施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文化政策,使全國人民看到了新民主主義新中國的光明燦爛的前景。
在八年抗戰中,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全國抗戰的戰略要地;是黨中央所在地延安的堅實屏障和通向華北、華中其他根據地的交通要道;是積蓄、發展和補充革命力量的大后方和大本營;它的創建、發展和壯大,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和新中國的建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干部,準備了條件;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偉大功勛。晉察冀的抗戰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和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1] 聶榮臻 《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
楊琳,女(1978—),漢族,學士學位,文博館員,河北省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從事文博講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