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璇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石家莊 050000)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及其對全球化的啟示
張 璇
(河北師范大學 河北石家莊 050000)
19世紀40年代中期,馬克思提出了世界歷史理論,這一理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的擴張有著緊密的聯系。世界歷史理論實質上已經涉及到全球化問題,它向人們展示了全球化的前景。在當今世界中,世界歷史理論對于世界的發展仍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分析和觀察當代全球化,從而使我們合理的應對全球化。
馬克思,世界歷史,全球化
“世界歷史”這個概念,不是從來就有的,是個歷史范疇,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是生產力發展到資本主義大工業時期的產物。資本主義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1]可見,資本主義大工業為“世界歷史”的形成創造了前提條件。
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的關系,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于自己的生產以及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2]隨著機器化大生產的使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3]由于不斷采用新技術、新機器,空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進入大工業社會化大生產時代,創造了神話般的傳奇力量。試問過去哪一個時代蘊含著如此大的生產力?資本主義創造了比過去一切時代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可見,生產力的世界化是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動力。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分工進一步擴大,使得資本主義的工業和商業繁榮,各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和擴大、日益普遍及深化,是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重要動力。生產力的世界化和交往的普遍化是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動力。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和人的交往活動之間的作用是相互交錯的,不能離開生產力的發展空談人們之間的交往,也不能忽視交往的擴大對生產力發展的能動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是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動力,交往的擴大是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動力。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4]資產階級是使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開拓者,發生這一切變化的直接動因就是資產階級對剩余價值的追求。他們對剩余價值無限的占有和無止境的貪欲,使得資本不斷擴張,沖破地域的限制,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大的活動空間。當本國的資源和市場滿足不了的時候,阻礙資產階級最大限度的追求剩余價值時,資本就會沖破國內,走向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尋找新的投資場所和開拓新的世界市場。由于資本是天生的國際派,促使商品生產和銷售范圍不斷擴大,由國內到國外,進而形成了世界市場,使得各民族和國家在這個發展進程中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越是擴大,孤立和封閉的狀態越是被打破,世界越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馬克思對此進行了描述,“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5]
正如馬克思所說,“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6]從而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推廣到世界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來。于是,世界呈現出一種新的景象,過去一些地方和民族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打破了,由各地方和各民族之間互相往來和互相依賴所替代。不單是物質生產,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因此可以說,世界歷史的形成不僅是經濟活動世界化的過程,而且也是精神活動世界化的過程,是一種新文明形成的過程。各民族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成了世界性的產品,日益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于是,資本在全球擴張的結果必然會是:凡是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民族和地區,被迫脫離了閉關自守的狀態,資產階級在世界歷史形成過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但其推動方式卻是野蠻的。“資本主義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7]
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的起點,并推動世界歷史的發展,但它并不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終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只是發展物質生產力并且創造同這種生產力相適應的世界市場的歷史手段,世界歷史的未來發展并不屬于資本主義,它的歸宿是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8]共產主義產生的現實前提是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各民族的普遍交往。如果沒有生產力絕對必須的實際前提,那就會產生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這種情況下,重新爭奪必需品,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只有隨著生產力的極大發展,才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求,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這樣,人們世界歷史性的存在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成為經驗的存在,也就是地域性的個人被世界歷史性的、普遍性的個人所替代。否則,共產主義只是地域性的存在,而不是世界歷史性的存在,那還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不是某個階級、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解放,而是全人類的解放。共產主義是解放全人類的事業,所以它一定是世界歷史性的事業。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通過共產主義革命解放全人類,使個人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每一個人的解放程度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是一致的。在生產力有所發展還未達到高度發展時,單個人隨著自己的活動成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時,會日益受到異己力量的支配,即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到底表現為世界市場力量的支配。當隨著生產力的極大發展達到高度發達時,地域性的個人也就相應轉變為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9]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還創造了自己的掘墓人——無產者。資本主義大工業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產階級奔走于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在全世界范圍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促使無產階級也在世界范圍內聯合起來,形成世界性的階級。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10]
有些學者認為全球化理論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認為“世界歷史”不適用當今的全球化。看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是否適用于全球化時代,是否具有當代價值和意義,學者豐子義指出關鍵要考察這樣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在性質上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二是馬克思當時所面對的和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11]可見,馬克思的“世界歷史”對當今的全球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我們應該從馬克思“世界歷史”的視角看待當今的全球化。從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研究當今全球化,當我們把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演變結合起來考察時,并限定性地理解全球化的時候,就找到了馬克思“世界歷史”和全球化的契合點,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歷史”。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它的形成是一個客觀的過程。全球化指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8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出現的一種新現象。它的特點是“當代新的科技革命引發社會生產力持續高速發展,真正世界性的生產、貿易、金融及各種交往迅猛發展,導致前所未有的信息、資源、資金、技術、人才迅速在世界范圍內流動、重新配置和集中的趨”。[12]全球化的出現既不是人們主觀努力的結果,也不是人們故意設置的陷阱,而是不依賴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展的必然趨勢。全球化具有客觀性,是無法回避的。
當今所說的全球化時代,仍然是資本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現在所處的時代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根本性質沒有發生改變。不管稱它為“壟斷資本主義”還是“全球資本主義”,當代的全球化依然是資本的全球化。如何認識全球化的實質?就全球化的起源和形成過程來看,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本的全球化。這點和馬克思所說的世界歷史的實質是一樣的,全球化的基礎是經濟的全球化,是新技術給資本和生產帶來了空前的流動性。生產的跨國化導致了作為整體的資本主義在全球的“網絡化”,連結這個網絡的中介是跨國公司,是按照資本的邏輯進行著。但就其發展趨勢來說,按照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全球化的實質卻是共產主義。雖說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進程,但是科學技術確是日新月異,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同時擴大了世界各地的普遍交往,這為共產主義的形成創造了社會條件。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全球化的理解也不相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但是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礎。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它促使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等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同時,經濟全球化加速了技術的轉讓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快速和深入發展,世界各國日益加深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彼此之間相互依存,日益滲透。政治、文化的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同時世界經濟的不穩定性也逐漸加強,必然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更大的風險。它既會給世界經濟注入活力并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給各國的經濟安全、政治安全以及領土安全等重大問題帶來風險和挑戰,引起全球問題。比如生態環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不公正問題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地區和民族,涉及到每一個人。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依靠一個或幾個國家的力量,只有站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高度,堅持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從全球的視野才有可能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問題,進而科學地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實現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從前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今的全球化具有客觀性,是不可回避的,同時也有進步的一面,因此我們要以主動的態度,加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在全球化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今世界,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共同處于全球化的進程中,可以說是一球兩制。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代交通、通訊的快捷便利,科技生產力的傳遞,為發展中國家學習、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先進文明成果,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面對全球化這樣的歷史機遇,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全球化進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一直積極參與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具有雙重作用。所以,對每一個國家來說,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國家,都是有利有弊的。在當今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是全球化的主導力量,處于主動和強勢的地位,相反廣大發展中國家則處于被動和弱勢的地位,發達國家比發展中國家更有利。從主觀條件來說,為了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更好地發展自己,中國也要積極的參與全球化。只有正確認識自己在全球化所處的地位,才能在參與全球化的過程中,趨利避害,又快又好地發展自己。損害我國利益,特別是損害到根本利益的時候,則要堅決拒絕和抗爭,維護本國權益,爭取自己的發展空間,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從而使全球化向著公正、合理、互惠、共贏的方向發展。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國家利益,我們應自主地決定參與全球化的進程、深度、廣度、方式、方法,選擇一條循序漸進,穩定發展的道路,避免陷入一種不能自拔、超越自己承受力的境地。充分發揮本國資源優勢,選擇優勢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們要在在國際分工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得全球化帶來的積極影響,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全球化的不利因素。
注釋:
[1][2][3][4][5][6][8][9][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68, 277, 276, 276, 276, 87, 294, 8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11]豐子義、楊學功著. 馬克思“世界歷史”與全球化[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6.
[12]陳志尚.論生態文明、全球化與人的發展[J].北京大學學報,2010:57.
[1]李相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及其現實意義[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10,8.
[2]呂世榮.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與經濟全球[J].哲學研究,2002,10.
[3]孫月紅.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當代全球化探析[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0,4.
[4]董振平,鄭曙村.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當代全球化.社會科學研究,2002,5.
[5]沈曉陽.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3,2.
張璇,河北師范大學2009級研究生,哲學與社會發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