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靜
踐行科學發展觀引領農村干部隊伍建設
■石 靜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業人口,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一支適應農村科學發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廉潔清正的農村干部隊伍,對于做好“三農”工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主要問題:
年齡老化,文化水平偏低。筆者對山西省五臺縣的農村干部隊伍情況做了一項調查,統計結果如下:該縣共有行政村573個、農村黨支部480個、黨員12436名,兩委干部共有2876名,其中支委干部1441名、村委干部1435名。在兩委干部中,年齡在35歲以下的11名,不到總數的1%;35-45歲之間的86名,約占總數的3%;45-55歲之間的280名,約占總數的10.3%;56歲以上的2499名,約占總數的86%。在文化結構方面,兩委干部具有大專學歷的75名,約占總數的2.6%;高中(中專)學歷的1005名,約占總數的35%;初中學歷的1758名,約占總數的61%。調查結果表明,目前在某些山區,農村干部年齡老化、文化水平偏低與政府強調的加快農村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的科學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工作方法老化,領導能力不強。工作方法簡單,不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一些村干部總是用過去的老眼光看新事物,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部分村干部對農村的法律法規、土地政策等不熟悉,缺乏掌握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能的能力,有部分村干部甚至連自己的崗位職責都把握不清,處理問題往往靠個人主觀意志,不按規定程序,損害了群眾利益。尤其是一些集體經濟薄弱、無錢辦事的村,問題更為突出,那些村干部面對困難束手無策,因而失去了領導號召力和群眾凝聚力。
發展觀念滯后,創新意識不強。部分村干部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利用本地資源,帶領農民創收致富的整體發展思路不清。他們因循守舊、求穩怕亂的思想導致不敢創新,往往只有良好的致富愿望,卻沒有具體的致富辦法和門路,因此“雙帶”能力不強,難以與時俱進。
兩委班子不和,形不成合力。部分村支書與村干部各自為陣,互相拆臺,爭權奪利。對自己有利的事爭著干,沒利的事互相推諉,導致班子沒有凝聚力,群眾沒有積極性。
后備干部隊伍不足,選人視野不寬。這幾年盡管拓寬了選人、用人范圍,如選拔優秀大學生到村任職等,但由于大學生經驗不足、農村干部待遇不高等原因,使許多優秀青年選擇了外出務工而不愿當村干部,以至于后備干部青黃不接。
原因分析:
農村教育滯后不適應科學發展要求。一是農村基礎教育跟不上,普遍影響農民的文化素質。長期以來,農村基礎教育受到師資力量、教學設施、教育經費等諸方面的制約,加之農民幾千年來靠天吃飯、種地為生以及讀書無用的思想影響,大部分農民只有初中文化,有的農民連小學都沒有讀完,甚至是文盲,這是造成農民、農村干部文化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農村干部教育培訓機制不完善,培訓內容單一,方法陳舊。一些地方政府雖然組織農村干部培訓,但由于培訓內容單一,方法老套,培訓效果難以顯現。
兩委換屆入口把關不嚴。在部分農村兩委選舉中,往往是哪家家族勢力最大,哪家家族推選出的候選人就可以當村干部,加之一些村民對換屆選舉認識不足,不珍惜自己手中的民主權利,認為選誰都一樣,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不擇手段當上了村干部,使村干部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村干部工資報酬低,工作難度大。近幾年來,村干部的經濟待遇雖然比過去有所提高,但工資報酬仍然較為偏低。據統計,五臺縣農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年人均報酬為2609元,從財政收入中支出,其他村干部年人均報酬為500元左右。與外出務工人員相比,村干部的報酬比較低,崗位吸引力不強,因而大部分農村中青年和復轉軍人都不愿意當村干部而選擇了外出務工,這是導致后備干部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當前農村干部老化的重要原因。
解決對策:
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健全農村干部考核激勵機制。一是建立健全農村干部考核獎懲機制。縣、鄉兩級黨組織要定期組織農村干部進行德、能、勤、潔、廉五個方面的考核,優勝劣汰;對于成績突出的農村干部要給予重獎和提拔,讓不同類型的干部有想法、有奔頭。二是典型引路示范作用。要注重樹立先進典型,示范引領,廣泛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引深“五個好”黨支部、優秀農村黨員干部評選活動,增強農村黨員干部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三是提高待遇,關心農村干部。建議每年從縣財政支出部分費用,用于解決農村辦公費用和提高農村干部工資待遇,增強農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強化教育培養農村干部。一是把農村基礎教育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針對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教育經濟功能不強、效率偏低、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進一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不斷推進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為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民作出貢獻。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基礎教育,才能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二是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主題,強化對在職農村干部的培訓教育。縣、鄉兩級政府要組織建立農村干部永久性教育基地,完善培訓機制,落實教育培訓責任,結合實際制定農村干部培訓計劃,堅持每半年組織在職農村干部輪訓一次。要制定學習考核制度,加強學習考核檢查,注重培訓效果。要豐富培訓內容,增強針對性。圍繞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高農村干部素質為目標,重點強化科學發展觀教育,轉變觀念,創新思維;強化對農村的政策、法律法規的教育以及市場經濟、農業實用技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管理等一系列知識培訓。要創新培訓形式講求實效,按照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原則,有計劃、分層次地通過組織村干部(后備干部)集中學習、專題輔導、外出參觀、實踐鍛煉、撰寫學習心得體會等形式,促進農村干部轉變觀念、創新工作理念、增強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水平。
堅持用統籌兼顧的方法選好、配好干部,增強農村執政能力。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強黨的領導,以推進“三農”工作為核心,以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堅持統籌兼顧,把好農村兩委選舉入口關。通過進一步拓寬選人、用人范圍,選派和引導優秀大學生、農村優秀中青年和復轉軍人自愿到農村任職,優化農村干部隊伍結構,提高兩委班子的執政能力和水平。一是以農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好、配好兩委班子。認真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條例》、《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組織法》的有關規定,依據條例規定做到“一到位、一堅持、三把關”。一到位,即宣傳到位。要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反復組織農村全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掌握黨內有關條例和村民組織法的規定,為換屆選舉工作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一堅持,即堅持把村黨組織領導班子和村民委員會換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揚民主、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三把關,即把好選舉環境關、把好選舉條件關、把好選舉投票關。確保那些德才兼備、群眾公認、工作能力強的優秀人才選進兩委班子。在換屆中要逐步推選兩委班子交叉任職和書記、主任一肩挑的領導體制,減少干部職數、減少干部內耗,解決“兩委”不和等問題,提高干部決策效率。二是拓寬選人、用人范圍,改善農村干部隊伍結構。每年選拔和引導那些專業對口、一心扎根農村的優秀大學生、農村優秀中青年和復轉退伍軍人作為后備干部,協助村干部工作,加強鍛煉、積累經驗逐步走向農村干部主要領導崗位。
(作者為山西大學新聞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