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勁松
要重點化解社會根源性利益差別的矛盾
■程勁松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這7方面的基本任務都是社會方面的,但大都關系到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正確處理社會關系中的各種矛盾,就必然要重點化解根源性利益差別的矛盾,從根本上體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原則。
利益差別的矛盾極易引發其他社會矛盾,并同時制約著其他社會矛盾的性質、演化進程及其深入改革的難易程度。比如凸顯出的住房難、入學難、看病難矛盾。一些城市房地產值已占到GDP的六成;占GDP2%的公共教育投入只占聯合國建議6%的三分之一;衛生公平性在192個成員國中位列倒數第四。這些問題對少數高收入的富裕群體而言并非難事,而對大多數低收入階層來說,確實越來越難。在精神道德的社會關系層面上,出現的損人不利己、見死不救等不良社會風氣,也是植根于利益差別的矛盾上。這樣就十分容易使原本是利益差別的矛盾,以變換了的方式出現在社會不同領域和角落,致使社會管理也只能是針對具體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為此,不僅要敢于直面和重視產生社會矛盾的根源,更要站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立場上,制定并善于綜合運用法律制度和政策策略,化解矛盾。
一、充分認識利益差別不斷擴大帶來的嚴重危害性。我國幾千年封建政權的成敗得失表明,“不患寡而患不均”,利益差別過大的矛盾常常直接導致封建王朝的更替。面對僅僅依靠各種非法收入就能擴大三成多的基尼系數,一些老百姓也同樣對我們黨產生了信任危機。因此,絕不能陶醉在經濟總量特別是掩蓋貧富差距的“人均”收入已經達到多少多少的贊歌聲中麻木不仁,關系到我們黨生死存亡大問題的這一警鐘必須長鳴。當然,在化解這一根源性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標本兼治,特別是地方領導和管理者,要及時解決眼前出現的其他社會矛盾,果斷制止由利益引發的具有對抗性的騷亂。
二、抑制住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勢頭。在初次分配中政府制定嚴格限高政策,限制早已超過勞動者工薪收人成百上千倍的高管及其灰色收入,實行個人綜合所得超額累進稅率;繼續擴大就業、社保,不斷抬高低保、加大勞動收人在國民收人的比重。對比發達國家,工資已占到企業運營成本的一半,而我國則只占一成,有明顯的工資上漲空間。進一步縮小城鄉、地區和行業差別,嚴格限定央企及壟斷行業收人分配標準等。在二次分配中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開征物業稅、遺產稅、贈予稅和環境保護稅,進一步加大奢侈、奢靡性消費稅等。規范制度建設,嚴格限制財產性收入及時轉化為資本的炒作房地產等收入。加強法制建設,持續嚴厲打擊以權錢交易為主要特征的違法亂紀行為。
三、限制和縮小勞資關系的利益差別。鄧小平早已指出:“公有制占主體地位,就可以避免兩極分化?!睆纳鲜兰o80年代中期已經改變成的農村個體經濟及其分化;現在城鎮個體民營股份制等私有性質的經濟份額,在中小企業里已經全面超過公有制經濟并繼續擴大,雇傭和被雇傭之間的所得差別十分大。從發展是第一要務出發,且不論這種勞資關系是否合理,但確實,由此引發的利益差別已經是加大貧富差距的主要推動力。為此,必須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使社會保障標準很低也要盡快實現全覆蓋,強制執行分門別類制定并陸續抬高的最低工資收入標準。在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中,“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以此為基礎和前提全方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繁榮昌盛。
(作者單位:太原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