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
以蘇聯文化建設模式為鑒探討我國文化建設
陳 敏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8)
科學社會主義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共第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本文試圖以蘇聯模式文化建設中的教訓借鑒來探討我國文化建設,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積極的借鑒意義。
蘇聯文化建設;以史為鑒;中國文化建設
蘇聯模式是指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形成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經濟建設方式、道路,是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具體實現形式。其中文化建設從列寧時期的向外文化學習方式演變到斯大林時期的行政化、一律化和神圣化,表現出在文化建設領域管得過嚴,缺少獨立與自由的特點。
在斯大林時期,文化領域的管理權集中于黨中央,黨中央一方面通過從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度,掌握著對文化骨干的人事權,一方面通過黨中央宣傳鼓動部等機構對文化領域業務進行直接控制,實現黨對文化領域的領導。在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國家系統的文化管理機構不斷地進行集中改組,導致各個加盟共和國在文化領域的權力越來越小,黨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大。到最后演變成所有社會文化團體的國家化、行政化。社會文化團體本來屬于群眾性組織,應該深入到各行各業和各地各部門的群眾之中,去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但是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列寧去世以后,斯大林按照統一集中的原則,對各種科學技術學會、人文科學和藝術創造團體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使原本屬于人民群眾的文化來源組織性質和職能逐漸發生了改變,逐漸脫離了人民群眾的視線,淪為文化領域的雞肋。無論是后來少數新建的社會團體還是在改組中保留下來的社會團體,都加劇了國家化、行政化的傾向,變成了國家準機關。從而使文化得不到創新,導致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停滯不前。
由于蘇聯社會主義政權是從落后的封建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其思想文化必定是落后和保守的,這個規律在斯大林行政時期體現的淋漓盡致。斯大林在個人主義的作崇下,通過實行社會輿論一律化來維護領袖和現行體制的權威。文化領域完全依賴文化團體的行政命令、高壓手段來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爭論問題。為了達到社會輿論一律化的目的,斯大林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開展“批判運動”來統一思想文化,批判運動涉及到哲學、經濟學、史學、文藝學、語言學甚至自然科學領域。通過批判和清理,完全實現了斯大林的指示精神,文化領域的各個具體方面都由斯大林從理論上加以規范,起到了強化維護權威的作用。在這種體制下,文化團體的各項活動都圍繞著對領袖和社會主義的歌功頌德這一輿論,甚至一部電影、一本小說、一首音樂作品都要通過行政化社會團體來審定,稍有不符合領導人意圖,就要遭到思想批判和組織處理。1936年憲法第125條所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完全沒有保障。民眾必須學習斯大林主編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把現成的理論信條灌輸給人們的同時,堵塞了接受融匯新的知識、新的思想的途徑。民眾就必須絕對服從,任何質疑、探索和創新都是多余的,都是對黨和領袖的不忠和背叛。人民群眾的一切以斯大林為標準,沒有自己的行為準則,結果導致群眾文化思維高度統一化。從黨員干部到普通群眾,處在這種高壓的蘇聯模式文化建設中,蘇聯進入了一個自我孤立時期、精神空虛時期,蘇聯的社會輿論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一律化。
文化團體的行政化和社會輿論的一律化容易為領袖言論的神圣化提供歷史的溫床。斯大林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擁有最終裁決權,同時他的思想和言論被絕對化、神圣化,以致成為判斷真理和錯誤的絕對標準。蘇共的文化意識形態領域較列寧時期發生了大轉變,黨內實事求是的作風、不同意見的民主爭論風氣和對任何思想理論持有的審視和批判精神開始遭到打壓和批判,從而使黨內生活、黨自身的文化建設也日趨走向單一、教條和僵化。蘇聯黨中央實際上進入了一個“造神”的時代,圍繞斯大林及其理論思想這根中心軸進行連篇累牘、不厭其煩的論證、闡釋、歌頌和無限的拔高、神化。對斯大林愈演愈烈的個人崇拜已經成為思想文化領域的一條神圣原則。是否遵循這一原則成為界定公民是否犯法的一條不見諸明文法律的潛規則。斯大林被稱為“一切時代最偉大的人物”、“我們星球上最偉大的人物”、“一切時代科學的泰斗”、“永不犯錯誤的理論家”。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簡直變成了宗教狂熱。“如果你在斗爭中或工作中遇到了困難,一下子對自己的力量產生了懷疑——你就想一想他,想一想斯大林,你立刻就會獲得必要的信心。如果你在不該疲勞的時候感到疲勞——你就想一想他,想一想斯大林,你就會找到這一決定……斯大林說什么,就意味著人民在想什么。”
眾所周知,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安全,以主流價值觀念為核心的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在整個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政黨歷來重視自身文化建設, 蘇共喪權、蘇聯社會主義失敗無不與其長期忽視自身文化建設和文化能力提升有關,沒有正確處理好文化的建設,沒處理好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關系,其文化建設的教訓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在以后的文化領域建設中,我們要以史為鑒,全面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中國模式下文化領域的建設。
蘇聯模式文化建設中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導致人民群眾思維的混亂單一,社會主義文化脫離了群眾,從而進一步導致蘇聯的迅速解體。放眼世界,當今各國黨派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以增強上臺執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黨在2006 年提出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必須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社會主義建設各領域,引領社會思潮,發揮體系的社會功能,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蘇聯模式文化建設中的體制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來維護領袖個人和現行體制的權威,為后來政權的土崩瓦解埋下了隱患。文化體制改革就是要改革與先進的文化生產力不相適應的文化生產關系, 也就是要改革社會與國家、公民與政府在文化資源配置、文化利益分配和文化權力分配的關系,最大限度的解放文化生產力,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后的文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所以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加快推進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模式,為文化繁榮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深化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立足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為中華民族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共有精神食糧。
蘇聯模式文化建設中文化人才隊伍在神圣化的領袖和領袖言論中思想和創造力被禁錮,甚至人身受到無情的迫害,導致蘇聯的文化停滯不前,為后來的悲劇奠定了基調。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要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人才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思想,全面貫徹黨管人才原則,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注重文化自覺、自信、自強在人才隊伍中的灌輸,注重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和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加強基層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為人才的成長成才提供寬松的環境,培養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人才隊伍。
[1]高放、李景治.《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第五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云衫.《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5)
[3]約翰、麥克里蘭.《西方政治思想史海》[Z].海南出版社,2003
[4]倪稼民.《從蘇共自身文化建設問題看蘇聯解體》[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8(2)
[5]周華玲.《從文化自覺角度看蘇共興亡原因及對中共文化建設的啟示》[J].黨史文苑,2008(11)
[6]戴安林《論江澤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J].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9(9)
[7]馬麗.《論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先進文化建設》[J].中國證券期貨,2009(8)
陳敏(1984— ),男,漢族,福建莆田人,西安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