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亮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上海 200433)
提高素質的關鍵在于學習
陳明亮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 中國上海 200433)
素質是一個人生存與發展的決定因素。提高素質的關鍵是學習。學習是積累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習是提高認知的決定因素,學習是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習是感受差距的根本途徑,學習是提升品味的有效方法。
提高素質;關鍵;學習
一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是由其自身素質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大躍進,經濟社會的大發展,人才市場的大競爭,各行各業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信息時代,面對國際化的市場,人才的使用和交流越來越不受國籍和地域條件的限制。這就從多方面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盡快提高自身的素質呢?胡錦濤同志指出:“不學習,不堅持學習,不刻苦學習,勢必會落伍,勢必難以勝任我們肩負的重大職責”。這就告誡我們,學習是提高素質的關鍵所在。
可以肯定,任何人的知識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學習得來的。數學家華羅庚說:“聰明在于學習,天才在于積累。”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新形勢、新問題、新觀念日新月異,人們越來越重視個人知識的儲備,要想盡快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停的學習。首先,要熱愛學習。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有了熱愛做基礎,學習就不再枯燥,過程就覺得不再漫長,即使遭受困難和挫折,也能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樂趣。可以設想,一個熱愛學習的人,學習就會成為其一種生活需要、一種精神追求。英國華茲華斯說:“書是純潔、美好的特殊世界,生活在其中,其樂無窮。”一個人只有熱愛學習、努力學習、善于學習,才能在學習中不斷儲備知識,豐富頭腦。其次,要勤奮執著。法國法布爾說:“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沒有一勞永逸。選擇學習不僅選擇了進取,同時也就選擇了吃苦。古人“韋編三絕”、“懸梁刺股”、“鑿壁偷光”,都是好學的榜樣,更是苦學的典范。馬克思曾長年累月在大英博物館研讀。毛澤東同志無論在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都手不釋卷,博古覽今,學習熱情從未消退。勤奮執著,即要有“望斷天涯路”的志存高遠的追求,更要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寂寞,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很難修成“正果”。最后,要講究方法。學習即要有自覺的態度、主動的熱情、勤奮的精神,還要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對于一個人的學習效果至關重要。方法不對,勞而無獲;方法對頭,事半功倍。在學習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突出重點,且不僅要從書本中學習,也要從實踐中汲取;還要多與他人交流,談心得、話體會、交看法、增見解。這樣,自己的知識儲備就會逐漸增大。
“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識。”毛澤東同志也曾強調指出:“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他永遠也不會變得聰明。”著名作家柳青也深刻描述:“熟讀五車書,胸中萬仞山。逾越千年事,心底一平川。”可見,學習對提高認知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一方面,堅持學習與思考的統一。人的一生,學識再淵博,沒有理論上獨到的見解,他只能是一個守舊的人、一個沒有作為的人。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就是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茫茫然不知所措,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因此,學習時要打開思路,堅持邊學習,邊思考。學習不僅僅為了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明辨是非。平時,我們的大腦既要做知識的“儲存器”,更要做知識的“處理器”,對于所學知識要去偽成真、去粗取精,把零散的東西系統化,把粗淺的東西深刻化,把感性的東西理性化,這才是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融合。另一方面,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實效性。一個人的學習,不僅要看自己掌握的知識多少,更要看自己能不能把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有效的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把自己所學的東西與正在從事的任務結合起來,與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和問題結合起來,帶著問題學,把所掌握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把掌握的知識轉化為提升個人思維層次上來,你的認知能力就會逐步的提高,正如古人云:“讀書,能夠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識、廣識見、養性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學習是國家興旺之要,是事業成功之本,也是人生進步之梯。個人的進步和發展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創新發展的過程。有位名人說:“一個人有了知識,他就會變成‘三頭六臂’”。第一,學習是創新的基礎。創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更新或超越。季羨林先生說:“只有在知識廣博的基礎上,你的眼光才能放遠,你的研究才能深入。”這就表明:任何創新都必須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之上進行的,只有擁有一定知識,才能形成系統的理論見解,并在自己理論見解上進行創新發展。新知識產生新思維,新思維激發新創造。只有加強學習,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始終以提高素質為牽引,以崗位為平臺,以創新為動力,堅持由專一到廣博,由發散到集中,博學要精,涉獵要廣,這樣,知識積累到一定高度,就能找到創新的突破點。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做鋪墊,你就無法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也不可能創新。第二,創新是學習的升華。創新,說到底,就是敢于挑戰前人,敢于破舊立新,不受先哲的束縛,不做書本的奴隸。可以肯定,沒有學習就不會有創新,不想創新學習就沒有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創新不是主觀愿望上的別出心裁,更不是違背客觀規律的另辟蹊徑,創新的本質是一種實踐活動,是對未知領域進行的嘗試。嘗試的過程就是促使你不斷升華學習的過程,只有不斷的嘗試,才能不斷的深學苦學、學深學透,最終實現由學習到創新、由創新到學習不斷升華的過程。第三,個人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如今,知識就是力量,能力就是資本,素質就是財富。一個人要想有所發展,要想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就必須在運用自己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符合自身發展優勢的創新思路,進行自我創新。因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個人也要不斷的向前發展,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個人的發展,就是人和人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創新成果多少的較量。一個人如果不學習、不進取,也就無從談起進步和發展,更談不上有所成就。所以,要自覺的把學習作為生活的第一需要,作為生存的現實需求,認真向書本學,虛心向他人學,刻苦向實踐學。學工作所需的,練崗位必需的,補素質急需的,逼著自己豐富知識儲量、擴大知識范圍,個人的知識由量的積累自然就會達到質的飛躍,從而實現個人創新。
馬克思說:“任何時候我也不會滿足,越是讀書,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滿足,越感到自己的知識貧乏。” 人類的知識浩瀚如海,你越學習就越覺得自己知識的貧乏,就越感到要學習的知識太多。尤其是當今時代,人才的競爭也是知識的較量,我們不了解、不熟悉的東西很多,即使過去掌握的知識,現在也要不斷的更新,否則,稍微有點頭腦的人,就會有“知識恐慌”的感覺。古人云:“學然后知不足。”一個愛學習、愛鉆研的人,他就會覺得:學習猶如攀登巍峨高山,每前進一步,既有“風物異常放眼亮”的驚喜,更有欲攀高峰臨絕頂的堅定;學習就像暢游浩瀚海洋,所到之處,都是絢麗的風景,繽紛的世界在向你招手;學習好比巡視璀璨的星空,一個人在深邃的宇宙里,幾乎找不到你自己。歌德曾說:“真正的學者知道怎樣從已知引出未知,并且逐步接近于大師。”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緣故。對于一個人來說,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順應形勢的變化,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新知識,增長新本領,適應新要求,特別是面對高科技信息化的市場,要有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緊迫感和知識貧乏的危機感,來加強自身的學習,逐步縮小直至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使自己始終成為時代的“寵兒”。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一個人品味的高低,往往與自己擁有知識的多少有直接的關系。古人云:“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縱觀歷史,世界上站在科學前沿的偉人們,他們不但學高無人能比,而且他們的人格品質都是世人敬仰的典范。高爾基說:“書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世界。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并且說“我身上所有的一切的品質都要歸功于書。”我國古代的先哲們,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等都是大學問家、大思想家,他們不僅學府令人仰慕,而且都是賢德的圣人。他們的言論就是他們思想認識的體現,他們的著作在世界上流傳了兩千多年,是歷代公認的傳世經典,其既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又是指導人類改造自然、開創社會的真理。當我們面對這些人類傳世經典,穿越時空隧道與先哲們對話時,我們的心靈就能得到凈化,我們的思想境界就能得到提升。英國莎士比亞說:“書籍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的腦海充滿崇高歡樂的思想,從而使我們靈魂升華。”這就說明:一個人要想提升自己的品味,提高思想境界,就要多讀書,多掌握知識,用知識充實頭腦,把知識轉化為辨別真假、丑美、善惡、先進與落后、高尚與低下的能力,達到用知識凈化心靈的目的,從而使自己在現實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時時處處以良好的心態、健康的心理、優秀的品質展現給世人。
[1]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憲法上的講話[R].2002.
[2]葉忠海,裘克人.中國人才學研究新進展[M].山東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3]劉奇葆. 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學習能力[J].《黨建》. 2010,(1).
[4]周建波. 領導干部要著力提高四種能力[J].《政工導刊》.2010,(1).
[5]王惠德. 把握學習真諦 提高素質能力[J].《軍隊政治工作》.2010(8).
陳明亮,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政工系研究生 3隊學員,軍隊政治工作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