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在蔡國的日子里,孔子給弟子們講仁,講見義勇為。其弟子宰予問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是仁和見義勇為,不救是見死不救是不仁。孔子回答說可以用其他辦法救。據悉,這就是“見死不救”的成語表達。
可見,早在當時,孔子就已經點明了“見死不救”是一種“不仁”。所謂“不仁”,可以理解為一種“沒有人性和良知”,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即為“對同類不給予適當性的關懷和幫助”。
近日,廣東省10余個部門展開“見死不救”的大討論。事件起因于10月13日,在廣東佛山南海黃岐鎮廣佛五金城內,年僅2歲的女童小悅悅,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型貨柜車碾過。令人震驚的是,7分鐘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18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后,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并找到她的媽媽。人們無法理解,為何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在遭受危害的時候,路人竟會如此冷漠?
近日,有媒體評論認為,此前被大為宣傳的“彭宇案”,成為了女童事件路人冷漠的原因之一。不少網友也指出,“彭宇案”后,助人的成本、風險、恐懼值都提高了,慢慢形成了現在這種“想救不敢救”的冷漠局面。再看此案,造成這一社會悲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社會的不信任。不少人士指出,這個社會的信任機制早已完全崩潰。在一個2歲的女童被碾倒在地還有生命跡象之時,這么多人竟然熟視無睹,不是整個社會的信任機制出了問題又是什么?
社會正義的失常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不是開幾個“討論會”,“幾個領導碰碰面”,“頒布幾個強制性社會控制的條例”就能挽救的。真正需要的,是如何重建社會信任感。否則恐怕不僅僅是一個“見死不救”的事件發生。到最后,受害的將是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