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威麟
定價當如香油錢
□劉威麟
定價是一件商業活動中既有趣又讓人為難的事,它就像是雙重神經,不僅牽動著企業的盈利表,也牽動著消費者“買與不買”的購買決定。
有沒有一種方法能“打破價錢”的最佳收費策略,而且還有可能賺4倍?
答案是肯定的:有。
這和“香油錢”有點關系。“香油錢”是所有新創生意模式中最極端、最有趣的收費模式之一。其概念是,人類應該回到老祖宗的時代,那時候還沒有工業革命,沒有上下游一層一層的購買壓力,所以,當大部分商品被送到消費者面前時,都沒有公定的價格。我們再看看宗教機構,無論是東方的宗教機構,還是西方的宗教機構,他們是怎么“活下來”的?他們怎么向虔誠的信徒“收費”呢?都是靠“香油錢”、“捐獻袋”。要捐多少,其實是“隨意”。就算到最后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捐款,這些寺廟、教會的建筑都還是可以蓋得非常壯麗,這就是“香油錢”的力量。
事實上,高明的定價策略還不僅僅是像“香油錢模式”而已。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小組做了一項科學研究,他們跑到一個大型游樂場去做實驗,賣的是“游客照片”——幫你拍照,然后向你要錢,再給你照片。據說他們總共對11萬名游客做了這個實驗,所以準確度是非常可信的。
一開始,他們先試了兩種定價策略:一種是“固定價格”13美元,另一種是“隨便你付多少錢,都可以拿走你的照片”。
猜猜看,結果如何?
他們發現,當定價為13美元時,只有0.5%的游客會買下照片。然后,當他們只是將定價變成“香油錢模式”,也就是“隨便你付多少錢”時,結果有高達8.39%的游客出錢買下了照片,付錢比例是原來的16.8倍。
問題來了,眾多游客碰到“隨便付”的情況時,他們到底付了多少錢買照片?
研究小組發現,果然不出所料,他們平均只付了0.92美元,也就是只有原本定價的1/14。換句話說,人多了近16倍,但賣出的平均價格卻只有原本的1/14。以這次實驗來說,研究小組小賺了一點點,但實在是太危險了,萬一有個閃失沒弄好,說不定慘賠都有可能。
有趣的是,接下來他們加了一個神奇的小東西在定價策略上面,那個神奇的小東西就是——“公益”。
研究小組成員要游客付13美元買一張照片,其中有一半會捐贈給社會福利機構。實驗結果使他們大失所望,因為竟然只有0.59%的游客買下照片。之前沒提公益捐贈時也不過只有0.5%的游客買下照片,對于商家來說,如果早知道是這個數字,他們或許會選擇不做公益,不然賺的沒多多少,卻要捐出一半,獲利等于被當場腰斬一半。
這時候,研究人員推出了最后一個選項,也就是“隨便你付多少錢”,都可以拿走你的照片,而且還有一半會捐給社會福利機構。這個“隨便付+一半捐公益”的定價方法顯然讓研究人員擊中了甜蜜點,竟然有4.49%的游客愿意付款,而他們的平均付款金額高達5.33美元。換句話說,付款的游客人數比剛才多了近7倍,而付款金額只比原本的定價(13美元)少了不到2/3而已。
平均下來,靠“隨便付+一半捐公益”,營業收入瞬間達到原本的近4倍,可見公益的力量和“隨便你付多少錢”真是黃金組合。我們可以說,宗教亦是祭出了這一黃金組合。這時候我們要開始思考,商家用什么方法可以祭出這個黃金組合,讓營業收入瞬間增長三四倍呢?
進入消費社會,零售業和服務業相當發達。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家店開起來后要怎樣做才會有客源?要怎么定位?怎么做促銷?是賣吃的、喝的,還是賣別的?店是開在車站旁邊,還是開在別的地方……
看了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研究小組的實驗,你會覺得這種“隨便給”的定價策略是可以運用到零售服務業中的。
消費者對價格是相當敏感的,有一些服務或商品該買下的理由雖然有很多,但是很多消費者還是愿意去比價。如果你給消費者更多的自主權,將互助的理念融入到商業運營中,可能就會獲利更高。城市人雖然平常互相不理睬,但是在“對的情境下,大家會樂意互相無私地幫助”。所謂“對的情境”,可能就發生在餐館、小超市等服務場所。我們真的可以嘗試一下“公益+零售”的創新組合運營模式。
(摘自《商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