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芳華
美國嚴防科技創新輸給中國
文/嚴芳華
“衛星時刻”,大多數人看到這個詞都會感到費解,但對于美國人來說,它是那么刻骨銘心。1957年10月4日,蘇聯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這一爆炸性新聞令美國人大驚失色。在科技霸權旁落的刺激下,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奮起直追,直至率先將宇航員送上月球。如今,“衛星時刻”這個危機與希望交織在一起的詞被美國總統和政府高官加在了中國頭上。一場“中國科技威脅已至、美國應該怎么辦”的大討論正在大洋彼岸激烈地進行著。
“殘酷的現實是,在未來的競爭中美國有落后的危險。”在美國失業重災區之一的北卡羅來納州,奧巴馬2010年12月6日在講演中用這樣的語句提醒美國人。奧巴馬說,中國在過去一年里修建的高速鐵路超過美國在過去30年修建的高鐵總長。他還一再強調,在新能源技術創新領域,美國正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奧巴馬直言:“時隔50年,我們這一代的人造地球衛星時刻已經到來?!?/p>
奧巴馬今年已在多個場合,特別是在中期選舉前后談及中國的科技成就,并誓言“美國不甘心處于第二名”。在這次講演中,他又10次提及中國,稱當擁有超過10億人口的中國融入全球經濟時,這意味著全球面臨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對于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開始把新的研發基地建在重視人才培養的中國或印度,奧巴馬也很有感觸。他甚至動情地回憶起不久前在白宮與一個華裔小女孩交流的情景。他說這個小女孩研發出利用光來殺死癌細胞的裝置,但當他看到她身后掛著的林肯肖像時,忽生感慨:“美國思想還活著,我們終將好起來”。
在奧巴馬大談“衛星時刻”前,美能源部長朱棣文2010年11月底在一次演講中也做過這樣的類比。他說,在全球新能源競賽中,美國領先優勢已不多,必須立即行動,否則就會被中國超過。朱棣文表示,美國正面臨又一次“衛星時刻”,就像蘇聯在1957年發射人類首顆人造衛星刺激了美國一樣,會讓美國掀起科研熱潮,取得此后數十年的領先。前不久,當中國的“天河一號A”超越美國“美洲虎”系統成為全球計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后,美國《福布斯》雜志便警覺地提醒美國人:“我們該如何同中國這一科技超級大國打交道?”中國對美國的這一超越,也很快被形容為是1957年蘇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威脅美國科技霸權的“噩夢重現”。
作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歷史上的“衛星時刻”也并非是一夜之間形成?!靶l星時刻”導致美國國家宇航局成立和美國《國防教育法》的頒布,而好萊塢等文藝界的大腕們也“響應”號召,推出了一批鼓舞人心的科幻作品??上У氖牵砂隆の榈聦а?、1959年首映的《九號行星外層空間計劃》因為情節漏洞百出,“用金屬箔片扎制太空服裝,用紙盤子疊宇宙飛船”,引來觀眾的嘲笑,甚至被稱為“史上最差電影”。但隨著登月成功,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末也拍出了《2001年太空漫游》和《猿猴行星》等受人歡迎的科幻電影。
總統和能源部長最近拋出的“衛星時刻”言論在美國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高級館員羅杰·勞尼斯表示:“雖然人們談論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和面向未來、投資科技已經至少有十年時間了,但是如此有聲望的人說我們一定要采取行動,終究是件好事?!绷硪环矫妫衩览麍源髮W公共政策教授、空間科技史專家霍爾德·麥肯迪這樣不以為然的人也不少。麥肯迪認為,美國需要一種震撼性的力量推動創新。但他搞不大清楚,奧巴馬說的“衛星時刻”究竟指的是哪一種嚴重情況?在麥肯迪看來,能稱為“衛星時刻”的應該是“日本偷襲珍珠港”這樣“一種對整個體制都震撼”的事件。
位于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麥金斯特里公司被奧巴馬稱為建筑業的“節能典范”,不久前,該公司行政副總裁戴維·艾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很有感觸地說:“在中國考察時,我感到中國在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顯示出中國在制度上的優越?!彼姓J,較之美國的政治制度,中國在認準綠色發展方向后,在科技創新方面較美國更有效率,也更有競爭優勢。
中國對電動車的投入是美國能源部官員和學者非常關注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能源和自然資源項目主任亨利·李認為,電動汽車是美中兩國在所有新能源領域中最可以一拼高下的產業。在美國,聽到美國人贊美中國文化久遠、夸中國菜肴好吃很容易,但談論中國的創新產品確實是個新話題。對于比亞迪電動車試水美國市場的舉措,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說,“美國人能接受中國的電動車嗎?”美國老百姓從沒有關注過中國電動汽車的品牌、價格、性能及售后服務。
郭女士定居在奧巴馬發表“衛星時刻”演講的北卡羅來納州,郭女士問她的美國鄰居會接受中國產的電動汽車嗎,結果開慣了大汽車的美國人都表示,車子如果太小、時速慢就不買,這說明過度消費能源的美國人并不在乎要不要開節能車。在洛杉磯一家物業公司任職的察克·托馬斯說,中國電動汽車很難進入他的視線,因為“這太突然了”。
“美國之音”近日以“美中新能源領域創新,誰是贏家”為題報道說,美國官員最近多次警告:美國在新能源技術創新的很多方面都面臨落后于中國的危險。相關報道還說,朱棣文前不久參觀了上海的一座煤電廠,該煤電廠煤使用效能達到48%,而美國通常只達到40%。中國正在興建的核電廠超過30座,比任何國家都多,而且使用的是第四代核電技術,而美國核電廠使用的還是第三代技術。2009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達到300多億美元,遠遠超過美國的100多億美元。
與美國“突然之間”高看中國創新能力相比,歐洲和日本的心態顯得很復雜。英國《金融時報》2010年12月9日發表了題為“中國走捷徑邁向實力增長之路”的文章,誣稱中國高鐵建設實力快速發展是靠抄襲手段、“消化”別國的知識產權得來的。在中國企業準備競標從佛羅里達州至加利福尼亞州的高速鐵路項目前,這樣的聲音無疑是想拆臺。而路透社卻通過一項國際調查報道說,中國人與印度人對各自的創新能力有一種強烈的樂觀情緒,而西方發達經濟體的人則相對悲觀。目前,3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是“全球一號創新國家”,其次是日本,認可度為25%,中國則只有14%。但有27%的人認為,10年后桂冠會落到中國頭上。而那時美國和日本的排名甚至要低于印度。至于英國,看好其創新能力的人只有5%。
就在五六年前,日本對中國創新能力的印象還是“擅長技術模仿而非創造”。日本富士通在2004年發布的《中國技術創造力》調查報告中說,中國國際產品的低附加值,高重復性和相互剽竊現象十分嚴重,中國企業的技術創造力“大體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的水準處于同一序列”。不過,也有日本研究人士承認,近年來中國創新力在“有效追趕”。日本幾家財團2008年聯合編寫的《中國科技企業技術革新能力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加入WTO后,企業的“創新力潛能”相當可觀。
日本《搜索中國》等媒體認為,中國環保技術大多停留在日本、美國原有的模式上。還有一些日本人認為,中國創新能力的“基礎池子”似乎正在隨著學界的“不踏實”而水準有所下降。2010年初,曾長期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植松光彥批評日本的學術研究“和美國有一定差距”,但提到近鄰中國,他認為“中國差得更遠”,因為“中國本土人才的長期創新能力值得懷疑”。
美國是一個患有“假想敵依賴征”的國度,在懷有不斷進取的憂患意識的同時,又多少會以扭曲的視角看待外部世界。當中國人開始認識到創新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時,美國媒體對相關報道顯得很不屑,甚至指責中國用“政府補貼”來“排擠外國公司”。一些美國企業家和發明家也刻意回避對中國創新的評價。2010年8月,記者到位于新罕布什爾州的著名的替代能源研發企業馬斯科摩公司采訪,同行的美國官員還突然要求記者將照相機留在實驗室門外。從中不難看出,美國對中國在科技創新問題上持競爭和防范態勢,特別是在得到美國聯邦政府財政支持的替代能源領域。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者丁一凡說:為了動員美國民眾,美國一直在不斷制造假想敵或者假想的威脅。奧巴馬上臺后許諾發展新能源、新經濟,但金融危機導致的債務危機使做這些事需要的錢籌不上來,所以以中國作為假想威脅來制造危機意識。美國從2009年開始炒作中國發展清潔能源,“衛星時刻”是為了國內動員而提出的一個說法,中國人應該堅持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不要被美國的說法影響。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宿景祥也表示,奧巴馬等人說中國給美國制造了又一個“衛星時刻”,這只是一種比喻,不科學也不嚴謹。
還有學者表示,中國工業化起步至少比西方國家晚150年,在經歷了60年時間的追趕后,中國目前的高科技產品創新含量還不夠,中國的創新是在吸收和消化過程中產生的,還缺少質的突破。比如高鐵、超級計算機等技術我們發展速度非???,但這些畢竟是在西方國家原有技術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這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