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占武 鄭文范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遼寧 阜新 123000;2.東北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00)
辯證唯物主義揭示出:運動是永恒的,物質是不滅的,運動是實現了物質轉化。人類出現后是加速了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的轉化,其手段主要是通過對科學技術的把握,其結果主要構成了當前人類學意義的自然界。從科學技術合規律性來看,人類科技手段和水平同樣遵循物質不生不滅這個根本自然法則,人類科學技術不論如何先進,也不可能憑空創造一個實物粒子,或使一個粒子消失得無影無蹤??茖W技術其本質不過是人們按不同方式對各種自然資源轉化為可認識、可把握、可開發、可利用等實踐活動,以滿足人類及其社會需要。
科學技術是“非常態”環境向“常態”環境引入的轉化手段。自然物質不滅原理也是等價于世界本原于物質的一條根本的哲學原理,它是關于自然物質永恒性的基本哲學原理。它斷言在自然界發生的一切變化中,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會被消滅,而只能由一種形態轉變為另一種形態。
自然界物質演化過程中,既發生物質實體的突變,又發生運動形式和時空形式的變化,物質演化一方面在空間中橫向展開為系統,另一方面在時間中縱向貫通為過程。由于空間和時間是不可分的,所以物質形態的系統和過程也是不可分的。任何物質系統都以其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為基礎,是一種物質轉化為另一種物質的過程。在物質系統演化的總鏈條中,有進化和退化,每一個相對穩定的物質單元的出現都是先前演化過程的結果,由一個物質單元向新的物質單元的突變也是演化的產物。物質系統的更新和發展也就是物質形態的演化。
科學技術轉化論本質認為科學技術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物質和能量的有效轉化,這一過程首先是通過是由“非常態”環境向“常態”環境的引入實現的。自然界演化大致可分為宇宙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地球的演化、生物的演化四類 ,科學技術也具體表現在對于上述演化態的引入過程中發揮其轉化功能的。
物質生產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茖W技術是人類進行物質生產的工具。從20世紀初開始,出現了科學技術一體化趨勢,20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學技術發展呈現出了一系列新的特點,科學和技術的關系日益密切,科學技術一體化被社會所認可??茖W技術一體化意味著人類的認識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增強。認識天然物歸根到底是為了制造人造物,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科學技術是人類謀求經濟利益的首要手段。正如馬克思所說,近代工業生產賦予科學技術的使命是生成物質財富。
天然自然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和人類社會而存在的,人們能夠認識天然自然,但不能創造天然自然。但從科學技術的轉化的功能來看,科學技術定義為“按照人所需要的目的,運用人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借助人可能利用的物質手段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使自然界人工化的動態系統或過程”。探討了在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離不開科學技術,揭示了科學技術是人類唯一的認識和改造自然方式和途徑。人類有目的地創造出天然自然界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把人類有目的活動的產物,把經過人類改造、創建、加工過的自然界叫做人工自然。人工自然越來越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重要來源[1]。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論斷,表明了科學技術與產業之間的密切關系,產業以及產業化是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中介,再先進的科技成果如果得不到實際應用,缺乏相應的產品,或沒有其他技術的配套,也只有潛在的價值,科學技術只有經過產業化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科學作為社會的主要力量與技術一起匯集在產業這里,使產業融合了人類歷史上的求真和求實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傳統。
產業就是科學技術通過社會性生產和擴散實現人工物向社會物轉化的過程。產業化則是指通過人們的社會性實踐,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轉化功能,實現了由個別的、偶然的、不自覺的人工物轉變成為普遍的、必然的和自覺的人工物即社會化的人工物,因此產業化就是科學技術的轉化功能的放大、普遍化和社會化。產業是人類借助科學知識與技術手段,通過工程設計與建造建立起來并加以運轉與維護的生產與服務體系,生產出各種產品(服務)來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的過程[2]。產業活動看成是人類借助科學、技術和工程手段,直接或間接面對自然界,生產各種產品或提供各種服務來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社會實踐活動[3]。
從科學技術轉化功能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一個不斷發揮科學技術的轉化功能推動社會不斷發展的歷史。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科學技術的轉化功能的發揮大致經歷了表層轉化(農業經濟)、非循環轉化(工業經濟)、循環轉化(知識經濟)的過程。從科學技術的轉化功能理解社會發展史,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一個社會的生產力及其相應的社會結構。
在人類歷史上一個很長的農業社會時期里,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以應用手工工具的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科學與技術相分離,也與物質生產過程相分離,農業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科學技術只是通過農業發揮了表層的轉化功能。
18世紀中葉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機器大生產出現,社會生產力開始迅猛增長。機器大生產提出了大量只有用科學的方法和各種科學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要求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用科學取代以往的經驗成規。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技術的轉化功能大大增強。但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建立在科學技術非循環轉化基礎上的。例如在資本主義鋼鐵生產過程中,只注重把鐵礦石中的鐵原子轉化成鐵制工具這一段,不注重下一個過程的轉化問題。一方面是機器化的大規模生產,另一方面是轉化不構成回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累,到了資本主義后期造成極大的生態問題,出現了增長的極限,生態危機和全球性問題是轉化不徹底的具體表現形式,因此,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是轉化不徹底的危機。羅馬俱樂部等關于增長的極限的觀點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科技缺乏循環轉化功能的警示。
在社會主義社會,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循環轉化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其原因是社會主義是以公有制特點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共有性本質是一致的。這表明,在社會主義社會,在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的情況下,可以充分發揮物質資源守恒和信息資源具有可共享,非稀缺性特征,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實現其有效轉化,為自然界物質和能量守恒的實現提供可能性,從而解決困擾人類社會的資源的稀缺性和滿足人類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因此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基礎。
[1]陳昌曙.試談對“人工自然”的研究[J].哲學研究,1985:1.
[2]高亮華.產業:打開了的人的本質力量的書[J].晉陽學刊,2005(6):54-57.
[3]萬長松.產業哲學引論[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