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未來有一天,人人掌握原子能技術,并可輕易地利用日常工具開發原子能,制造原子彈,那么國家和社會安全一定會變得脆弱不堪。當這一天來臨時,我們該如何控制和管理這個人人擁有原子彈的社會?
如今,一個類似情景在網絡虛擬社會中逐步顯現出來。網絡上不知名角落發布的一個謠言,有可能使人名譽受損、商業公司破產或社會團體解散,網絡上不經意的一張圖片,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政權更替或國家解體。網絡虛擬社會中的非常規安全問題已引起各國政府和科研人員的高度關注。近幾年一系列由網絡虛擬社會觸發、主導或積極推動的突發事件無不印證了這一點。例如,2009年新疆“7.5”事件、2009年伊朗大選風波和2011年北非地區爆發的連鎖政治動亂等事件。面對網絡社會中的非常規安全問題,科學家提出用社會計算的方法來應對。
2011年第12期《科技導報》刊載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王飛躍科研團隊對當今網絡虛擬社會中非常規安全問題的科學思考與探索——“網絡虛擬社會中非常規安全問題與社會計算方法”。面對億萬網民群體及其“網上—網下”行為互動所構成的復雜巨系統,作者提出的人工社會(Artificial Societies)+計算實驗(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平行執行(Parallel Execution)的ACP社會計算方法能夠成為研究網絡虛擬社會中非常規安全問題的一柄利器,實用價值高,應用前景廣闊。中國有近5億網民,且仍在快速增長。而社交網絡、在線論壇、博客、微博客等萬維社會媒體使得網絡信息得以在網民群體中瞬間傳播、蔓延和擴散,人為影響的沖擊力與不確定性達到空前程度。網絡信息以其“成本代價極低,影響范圍極廣,完成時間極短,機動能力極強”的特性深刻改變著國家和社會安全的概念、內涵和保障措施。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應用已根本性地改變了群體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催生方式、演化過程和社會影響力。網絡中社會組織的形成不受現實空間限制、組織方式多變、組織成員廣泛,網絡的放大效應能使網民群體行為的正面或負面作用發揮到極致。網民群體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對象,其尺度、粒度、變化和復雜性已遠遠超出當前的觀察實驗、統計分析和微分方程建模的能力范疇,常規的“預測—應對”型控制和管理方法難以應對。個體網民行為擁有多種復雜性特征,如思維復雜、非理性行為、惡意欺詐、動態變化等,很難直接從當前個體信息預測其下一步的行為,然而,由海量個體組成的群體行為卻有章可循。實際上,科學決策并不需要逐個挖掘網民個體的行為規律,而只需要認識和掌握網民群體的平均行為特征。例如,張三在網上對某一熱點話題持什么態度及其變化發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千上萬個張三對這一熱點話題的平均態度及其變化發展趨勢。這就是基于復雜性對象進行整體建模的科學思想。ACP社會計算方法綜合運用了復雜性科學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術,創造性地提出在計算機中建立一個人工社會實驗室,它由與實際網民群體對等計算機模型化的人工網民群體構成。實驗工作人員可以對人工社會進行各類控制性計算實驗,以操控者的視角觀察不同控制策略施諸于人工社會后,將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評估控制策略的優劣,從而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準備與響應的效率。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使人工社會與虛擬網絡社會同步運行,相互印證,并通過人工社會與現實社會的螺旋式互動演進與誘導干預手段,實現對網絡虛擬社會的動態優化控制,增強科學化管理水平。
王飛躍研究員等在文章中梳理了從“人工社會”、“復雜巨系統”,到“集成研討廳”體系,再到ACP社會計算方法體系的歷史淵源,總結歸納了從面向復雜社會系統的ACP方法到面向非常規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平行應急管理系統PeMS(Parallel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的發展歷程。該文回顧和總結了ACP社會計算方法的演進過程,有助于啟示公共安全相關領域學者開展針對網絡虛擬社會中非常規安全問題的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