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娟 鄧 嵐 熊小菊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創傷二科,江西南昌 330008)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地凝集導致血管阻塞所致,是骨科患者手術后的嚴重并發癥。如何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已引起骨科醫護人員高度重視與注意。筆者所在科室自2009~2010年共實施股骨粗隆間骨折DSH內固定術患者91例,術后通過一系列防治及護理措施,有效地預防了DVT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共91例,男38例,女53例,年齡27~95歲,平均61歲。均在連續硬膜外麻醉下行DSH內固定術,手術時間2~3h,平均2.5h,住院時間10~22d,平均16d。
1.2.1 中醫治療 ①中藥制劑靜脈注射:常用丹參、脈絡寧、血栓通、燈盞花素等注射液靜脈滴注,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②中藥內服:按照不同的病因及病情,辨證施治,對癥治療。中醫認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為外傷后氣血凝滯、壅阻筋脈所致,治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常加以木香、枳殼、烏藥、陳皮行氣通絡,以助活血化瘀之效,癥重體實者可加用三棱、莪術行氣破血等藥物治療,效果更佳。③中藥外治:可用膏藥貼劑、熱敷、薰療等多種方法治療,以活血軟堅、通絡散瘀,防止靜脈血栓形成。
1.2.2 西醫治療 ①抗凝治療:目前臨床上常采用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5~7d,但應定期復查凝血功能。②溶栓治療:常采用尿激酶靜脈滴注7~10d。③祛聚治療: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脈滴注10~14d,它能防止血小板和紅細胞聚集,改善微循環,阻止血栓繼續增長。
本組91例患者,只有1例男性患者術后第3天發生了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并肺栓塞,經過一系列的溶栓、抗凝、活血化瘀治療,10d后癥狀全部消失,其余9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因骨科下肢手術病程長、恢復慢,腫脹、疼痛、生活壓力等給患者帶來很大心理壓力與負擔,患者生活規律完全被打亂,因此術前責任護士應及時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消除患者的恐懼和焦慮情緒。
術前針對患者的自身狀況實施個性化及全面健康指導,強調戒煙的重要性,避免煙堿對血管的刺激。指導患者休息時抬高患肢,堅持踝關節伸屈活動,教會患者收縮股四頭肌、腓腸肌、屈踝伸足背等動作。在飲食上應選擇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及低脂肪食物,忌食油膩、肥甘、辛辣之品,保持大便通暢,多飲水避免血液濃縮。
應協助患者定時更換體位,每2小時翻身側臥1次,以減輕對下腔靜脈和髂靜脈的壓迫,臥床時間一般7~10d為宜。患肢充分保暖,保持外展中立位,并墊高20~25°,以減輕靜脈瘀血,從而減輕患肢腫脹,緩解疼痛。
3.4.1 測量肢體周徑 每日定時定位測量肢體周徑,一般選膝關節上下各10cm處測量并記錄。嚴格觀察肢體有無股青腫、股白腫出現,一旦發生,及時報告醫生并采取相應措施。
3.4.2 PE發生 患者如果出現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及咳血等癥狀,立即平臥,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劇烈翻動等活動。報告醫生,并給予持續心電監護,高濃度氧氣吸入,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積極配合搶救。
DVT形成早期主要表現為疼痛和肢體腫脹,急性期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患肢禁止熱敷、按摩,以免血栓脫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20~30cm,膝關節微屈,下墊寬大軟枕,促進靜脈血液回流。疼痛較重時,可給予鎮痛藥。急性期過后可穿等級彈力襪,促進淺靜脈回流。
輸入高滲液體或刺激性藥物時,注意觀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腫脹,一旦出現外滲外漏時,一定要更換部位輸液。每次輸液前后均應檢查局部靜脈有無紅、腫、熱、痛及硬化,如有異常情況及時對局部進行處理。對長期靜脈注射的患者要合理而有計劃的選擇穿刺部位,注意保護靜脈。
術后早期鼓勵患者床上活動,如用力伸足屈跖收縮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收縮股四頭肌等。陳廖斌等[1]報道約50%的 DVT發生于術后第1天,30%發生在術后第2天。患者術后回病房麻醉尚未消失時,責任護士即可實施被動肢體按摩及比目魚肌、腓腸肌擠壓運動,6h后可指導患者進行伸足屈踝等動作。術后第2天可進行腓腸肌、股四頭肌收縮練習,4~5次/d,并間歇配以被動擠壓,范圍由小到大,力度逐漸增加。術后第3天開始配合下肢功能鍛煉器(CPM機)進行患肢被動功能鍛煉,從小幅度30°開始,日漸增加幅度但不超過90°,堅持鍛煉12周,同時注意上肢活動及體位變換、深呼吸等,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2]。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過去只能保守治療的骨科病癥現在也可以手術治療,而DVT形成最常發生在手術后,尤以髖關節手術最多見。經典的Virchow理論[3]認為:血液高凝狀態、血流緩慢及血管壁的損傷是造成本病的公認三大要素,而由血栓引發的肺栓塞(PE)病死率很高[4]。據有關文獻報道[5],下肢(特別是髖部)大手術患者小腿DVT的發生率為40%~80%,而致命性PE的發生率為1%~5%。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于中醫“股腫”、“脈痹”、“淤血”、“淤血流注”、“腫脹”等范疇,是由于血液凝結于脈,其病有關者,是血、脈、凝、腫運行不暢;《血證論》則認為“淤血流注,四肢疼痛腫脹,宜化去淤血,消利腫脹,淤血消散,則痛腫自除”;而肺栓塞所致的咳血、胸痛、呼吸困難、暴脫等證,是人體由于心、肺、腎、肝、脈道阻塞而致的內臟氣血逆亂,各臟腑氣血功能不能暢達,而致多臟器的損傷。
股骨粗隆間骨折常發生于老年患者,DSH術后預防DVT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中西醫兩種治療方法的有機結合則能取長補短,對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妥善的護理措施,主動及時地觀察患者,準確地評估病情,全面系統地為患者制訂最佳的護理計劃,采取先預防后治療的原則,才能有效地預防和避免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1] 陳廖斌,顧潔夫,王華,等. 踝主、被動運動對下肢靜脈回流的影響[J].華骨科雜志,2001(2):146.
[2] 劉海菊,魏叢秀,郭萍,等. 科下肢手術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及護理[J]. 當代護士,2009(3):26-27.
[3] 曹洪,李偉,謝祥仁,等. 骨科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概況[J]. 醫學綜述,2008,14(2):275-278.
[4] Heit JA.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Clin Chest Med,2003,24(1):1-12.
[5] Liew NC,Moissinac K,Gul Y.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sia:a critical appraisal of it s incidence[J]. Asian J Surg,2003,26(3):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