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全 張學文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7
呼吸困難多呈呼氣型,全身皮膚通紅、干燥無汗、口干舌燥且飲水量少、舌苔呈黃褐色及黑褐色,粗糙較干燥,舌周邊部有多個紅色小點狀丘疹——赫伊疹 (蒙古語),舌尖部較薄且尖,尿色黃或深紅色、泡沫多,但氣味消失較快,脈速、洪,但有空虛感,多見脫落脈。
先行灸洗:用艾條或特制灸具灸百會、胸椎等六、七椎間等穴位,酌情選用阿嘎如—4味散,嘎布日—6味散,苦參—7味湯,興混—7味,阿嘎如—35味等,用四骨湯送服,同時可外用羊骨湯熱敷發汗,雙手掌、雙足底及有關和赫依穴部位涂黃油行按摩術。上述治療無效可重復灸法,或酌情行點刺放血熱之氣。若經以上治療出現脈弦、洪,尿泡沫減少或消失,氣味小時時間延長,全身皮膚潮紅,有汗即可行強瀉法及行大量放血療法等的同增盛熱的治療。
顏面及全身皮膚潮紅、濕熱有汗,有油膩感,全身汗臭味大,但體溫不降,煩渴需水量大,嘔吐咖啡色物或出現柏油樣便,呼吸急促,不規則等。脈洪、數、弦。舌苔厚、黃膩、周邊無《赫依診》,舌質較暗紅,形態寬厚。尿色深,呈黃色或紅褐色,氣味濃,消失時間長。
多次飲用地格達—4味湯或沙日湯,馬蘭—6味湯或黃連—5味湯后,在頸內靜脈肘內靜脈及其他有關穴位適量放血,日服嘎布日—3、5、9、25味、幫占3—12、給旺—25味、草布—8味散等用羊骨湯做引子送服。還可酌情應用強瀉法,如用塔日努—5味。還可并用冷水浴及冷蒸法等的《四水療法》。
病情發展迅速,全身衰竭狀態嚴重,痰盛,變化快(如初為白粘痰繼之黃痰及鐵銹色或咖啡色痰火嘔血等)不易咳出,呼吸衰竭出現較早,脈弦、數、洪而短拙,舌質暗紅,寬厚而短,常有后墜現象,舌苔黃褐色無赫依診,尿診同增盛熱型。
主用放血療法:先多次服用沙日湯、地格達—4味湯的基礎上行放血療法,穴位可選用頸靜脈、肘靜脈、舌下靜脈等。同時可口服血搔散 (拉格如格混斯勒)、黃連—8味散等。痰盛加用達日布—5味、竹崗—25味、瓦老—25味等。其他療法同增盛熱型。
應用上述療法辯證施治58例,其中:空虛熱型27例,增盛熱型17例,搔熱增盛型14例其結果見下表:
24小時:顯效:空虛熱型8例,增盛熱型5例,搔熱增盛型3例;有效:空虛熱型11例,增盛熱型5例,搔熱增盛型2例;無效:空虛熱型8例,增盛熱型7例,搔熱增盛型9例;72小時:顯效:空虛熱型9例,增盛熱型4例,搔熱增盛型4例;有效:空虛熱型13例,增盛熱型7例,搔熱增盛型3例;無效:空虛熱型5例,增盛熱型6例,搔熱增盛型7例。
療效標準:治愈:體溫恢復正常,并維持24小時以上者。顯效:體溫降至38℃以下,并維持三小時以上者。有效:體溫下降1℃以上,維持一小時以上者,無效:體溫不下降或維持時間超過一小時以上者。
討論從上述結果看出24小時總有效率大57%,72小時總有效率達69%左右,可見其降溫效果顯著,具有進一步研究或臨床應用價值。由于本組觀察只限于對高熱病人的降溫治療,而對原發病的治療未納入觀察范圍,所以觀察組中無痊愈病例。至于取得上述療效的機理尚不清楚,有待于廣大同仁進一步研究。
[1]內蒙古中蒙醫研究所編譯.四部醫典 (蒙文版)[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