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 影
遼寧省沈陽市于洪區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141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是利用手術方法將人體已發生病變的髖關節的股骨頭及髖臼以人工的髖關節假體取而代之[1],從而解除患者的疼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術后常發生一些并發癥,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非常重要。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進行了25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男17例,女8例,年齡56~78歲,平均年齡65歲。其中股骨頭壞死13例,股骨頸骨折1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2例。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23例,行雙側全髖關節置換2例。所有手術均采用髖后外側切口。
1.2 結果 本組病例中,有4例出現并發癥,其中1例術后出現墜積性肺炎,1例術后出現傷口感染,1例發生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發生脫位,以上并發癥通過術后嚴密觀察及時發現,積極治療后痊愈出院。隨訪6~12個月,均基本達到生活能自理和不負重工作。
2.1 墜積性肺炎 因術前、術后患者臥床時間相對較長,痰液集聚于低垂部位,且患者年齡普遍較大,肺功能較差,故墜積性肺炎發生率較高。嚴重者會因此導致呼吸衰竭,這也是老年人骨折后發生并發癥導致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護士要在手術前開始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鍛煉,練習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有吸煙史的患者術前嚴格戒煙。術后協助患者正確改變體位,每次翻身時叩背以協助排痰,指導患者雙上肢可行擴胸運動,以增加肺活量,術后第二天即可指導患者半臥位,有利于胸廓擴張,順暢呼吸。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給予霧化吸入,防止墜積性肺炎。
2.2 術后感染 感染的原因主要為無菌操作不嚴格、手術操作粗暴、止血不徹底、術后引流不暢等。應觀察患者體溫、脈搏、血常規變化,4次/日監測體溫、脈搏,正常三日后改為日兩次測量。觀察切口敷料的滲血、滲液情況及切口有無紅腫熱痛等現象,及時更換敷料保持清潔、干燥,預防和減少細菌污染。
2.3 深靜脈血栓形成 (DVT)髖關節置換術后血液粘滯性增加,血流相對緩滯,血管內膜損傷等,易形成深靜脈血栓,有國外資料顯示,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后的DVT的發生率為50% ~70%[2]。護理上需注意觀察患者神志、肢體活動及皮膚顏色變化,有無患肢腫脹、疼痛和循環不良等,墊高患肢,鼓勵和指導患者多做患肢主動屈伸運動,以防深靜脈塞。多飲水,避免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2.4 脫位 術后髖關節脫位是全髖置換術的最常見的并發癥[3]也是早期主要并發癥。護士要注意正確搬運,術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兩腿間夾枕頭。側臥時需保持屈膝,兩膝間墊枕頭,防止內旋造成髖關節脫位。放置便盆時,注意保護患側髖關節,防止外旋和內收動作。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取得良好療效,但是一旦術后發生并發癥,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外,很大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至關重要。
[1]朱建英,葉文琴.現代創傷骨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319-327.
[2] Lieberman JR,Geerts WH.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1239-1250.
[3]張雪梅,馮嵐,楊曉燕.高齡高危患者行膝、髖關節置換圍手術期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2002,18(2):21.